黎憲澤
洛夫走了。
這已經不再是一個詩的時代。
“水深及膝 淹腹 一寸寸漫至喉嚨 浮在河面上的兩只眼睛 仍炯炯然 望向一條青石小徑 兩耳傾聽裙帶撫過薊草的窸窣”
“緊抱橋墩
我在千尋之下等你
水來
我在水中等你
火來
我在灰燼中等你”
尾生的抱柱而死,讓我們相信了愛情。洛夫的千尋之等,讓我們愛上了尾生!
而如今,一切都變得迫不及待,無須再等。一覺醒來我們已跨過萬水千山,遠隔重洋的親人的臉在扁平的屏幕上真實地浮現。插科打諢的問候化作電波在每一寸空氣里彌散,拍下的照片在眼前出現的剎那也同時出現在微信、QQ的朋友圈。
世界從未變得那么小。
但心與心從未變得那么遠。
我想起上個世紀我們如何去往遠方——我們倚仗馬、牛、驢、甚至雙腳。丈量大地——多么適宜的名字,多么浪漫的形容!如果腳印不會消失,如果輪印不會消失,那么大地上將會遺留無數的刻印來昭示那些壯舉。當無盡的風餐露宿之后,當家的輪廓漸漸在眼前清晰之后,人會變得特別脆弱,因為你的心臟早已和大地相連,大地脈動著像一個母親抱住他的孩子,而你的眼淚奪眶而出。
行走如詩。
我想起在幾個世紀之前我們如何相互聯系——我們在筆,墨,一張信紙和無數盞孤燈的陪伴之下忐忑地書寫。前塵往事像走馬燈般在心頭浮現輪回。將他們訴諸筆下的日子是躊躇的,等待遠方傳回的消息的日子是焦急的。未知的消息像一個謎團一樣隨一匹馬和一個信差在千里山水之間跋涉。在拿到那個輕飄飄的信封之時你雙手顫抖如托著山岳。展信細讀,熟悉的字跡幻化出親人熟悉的面孔,情感的激流在一盞清燈下氤氳。
書信如詩。
我想起在幾十年之前我們如何留存影像——那或許是一件昂貴的,奢侈的事。成長的印象伴隨著“咔嚓”的快門聲凝結成一張小小的底片。在暗室里底片被慢慢地沖洗、顯像,像擦去一具瓷器上經年積攢的灰塵。那張照片上或許是一副嚴肅的表情、快樂的表情、悲傷的表情,隱藏在黑暗之中,像灰塵之下隱藏的青釉。在看到之前沒有人知道——只有抱著期待,像等待一個回憶誕下的孩子。
相片如詩。
詩是情感的結晶,正如同這些逝去的儀式。你留下一串深深淺淺的腳印,一些點橫撇捺的墨跡,或者一張略微發黃的相片。在當下的年代里,只有機票存根昭示著你的旅行,只有通話記錄描述那些曾互訴衷腸的日子,一些0和一些1組成的彩色光點來留住過往的畫面。一切都太過輕易,太過便捷,因而也太過廉價。
我深深地記得那個瑞典老人的話:詩不是瞬間感情。詩是時間的結晶,在時間不再結晶的今天我清楚地看到,詩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把一首
在抽屜里鎖了三十年的情詩
投入火中
字
被燒得吱吱大叫
灰燼一言不發
它相信
總有一天
那人將在風中讀到”
洛夫說,這是詩的葬禮。
再見,詩意。但我們終會再見!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高一(1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