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蘭艷 ,羅思維 ,李淑君 ,桑 林 ,馮淑霞 ,王曉杰 ,張志信
(1.朝陽縣氣象局;2.朝陽市氣象局,遼寧朝陽122000)
雹災是朝陽地區的主要自然災害之一,危害很大,每年朝陽地區都有不同程度的雹災。而且朝陽地區多山地、丘陵,地形復雜,天氣多變,冰雹多,危害嚴重。
冰雹的出現有明顯的季節性。成片的雹區集中在春、夏、秋三季,并且有規律地自南向北推移。隨著季節的變化冰雹的分布情況也隨之變化,3月份很少出現冰雹;4月份以后由于暖濕氣流不斷活躍向北推進,大部分地區出現冰雹;5~6月份將出現在朝陽的西南部山區;7~8月份進入盛夏季節,副高北上,西風帶系統逐漸的向北退縮,本地降雹較多;9~11月份夏季環流向冬季環流過渡,西風帶系統和冷空氣范圍向南伸展,本地東南部地區又有冰雹活動;10~11月份基本無雹。
朝陽地區冰雹出現,一年中有兩個高峰期,一個在春末夏初,另一個在秋季,這兩個時期屬冷暖空氣交綏最頻繁期。一天內冰雹主要集中在午后出現,熱對流影響明顯。11~20時出現的次數占總數的 74.5%,13~18 時最集中,占總數的 50.9%。
冷渦影響下的冰雹對流天氣,一般500hPa上有冷渦,渦的后部有橫槽或切變線,地面有冷鋒或副冷鋒,冰雹多發生在橫槽和地面鋒線附近。地面無冷鋒時,多發生在渦的東南象限地面切變線附近,距渦中心5~7個緯度的范圍內。
500hPa有南南西或北北東走向大槽,高度槽落后于溫度槽,當地面有氣旋,冷鋒、切變線移入時,可能發生冰雹。
當500hpa圖上為穩定的后傾長波槽,溫度槽落后高空槽。
東北冷渦一年四季都可出現[1],就夏季而言,以6月份為最多,7月份次之,8月份最少。以夏季冷渦活動最多,特點是:數量多,降水機會多且雨量大。不穩定性天氣活躍,經常出現雷陣雨天氣,往往這種天氣會伴有降雹出現。以朝陽凌源為例:境內地勢自西向東傾斜,中部略呈隆起,河谷盆地相間排列,具有平行嶺谷地貌特征,加之天氣系統背景的作用,朝陽市常出現的冰雹災害路徑有四條,其中北部兩條,每年出現冰雹天氣2~4次;南部兩條,每年出現1~2次。朝陽凌源具體冰雹走向為:
第一條:從寧城的五化鄉進入小城子、萬元店、城關鎮、瓦房店、烏蘭白到喀左。
第二條:從平泉的榆樹林子進入宋杖子、大王杖子、北爐、瓦房店、四官營子到喀左。
第三條:從平泉的抬頭山進入三十家子、松嶺子、溝門子、牛營子、四合當、三家子到建昌。
第四條:從平泉的抬頭山進入三十家子、劉杖子、前進、三道河子、刀爾登、楊杖子到寬城。
據1949年~1985年和 1993年~2004年資料顯示:凌源出現冰雹云天氣177次,年均3.6次,最多年12次(1980年),最少年0次(1957年和1974年),最早出現時間4月1日(1967年),最晚出現時間10月23日(1963年),出現的主要時間是6~9月的 13~17時。
冰雹是朝陽市繼旱災之后的第二大自然災害,給農業生產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給人們生命安全造成威脅。據20年不完全資料統計顯示,累計受災面積1673655畝,絕收面積578442畝,年均受災面積83683畝,絕收面積28922畝。最高年份受災面積達310000畝,絕收面積108060畝。冰雹最大直徑36cm。朝陽凌源冰雹的時間分布,見表1。

表1 1993年~2004年冰雹云各月次數統計表
朝陽凌源年平均出現47天。其中1998年出現最多,達10日;1994年、1996較多,各為6天。從表中可以看出,本地冰雹除1月份外,各月都可以出現,2月、12月次數很少,4~10月為主要降雹段,其中有兩個高峰期,第一次高峰期的5~6月降雹日次占全年的40%,第二次高峰的8~9月占23%。
隨著季節的變化冰雹分布情況也隨著變化,3月份很少出現冰雹;4月以后由于暖濕空氣不斷活躍并向北推進,大部分地區都出現冰雹;5~6月份降雹出現在凌源的西南部山區最盛;7~8月進入盛夏季節,副高北上,西風帶系統向北退縮本地降雹較多。9~11月,夏季環流向冬季環流過渡,西風帶系統和冷空氣范圍向南伸展,本地東南部地區又有冰雹活動;10~11月份本地基本無雹。
在多年的預報時間基礎上,總結預報朝陽冰雹天氣的經驗指標得出應用08時高空指標和本地要素預報當日冰雹的天氣預報效果較好。朝陽凌源地形復雜,冰雹多,受害重,對農業危害很大,猛烈的冰雹打毀莊稼,損壞莊稼,人被砸傷,牲畜被砸死的情況時有發生。
從多年的預報經驗,尤其在5月下旬~7月中旬,9月為冰雹的多發期,日降雹時間多在11~20時。
椐冰雹分布、強度、出現的時間、發生范圍和移動路徑進行氣候統計分析,根據各類天氣系統在關鍵區內的發生、發展和演變規律及其環流特征。總結出有利于朝陽的冰雹形成條件[2]:充沛的水汽和深厚的不穩定層結;0℃層和-20℃層的高度要適當;有組織的上升氣流;高空急流和一定的垂直風切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