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友興
夫妻共同債務是指為滿足夫妻共同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它是基于夫妻家庭共同生活的需要,以及對共有財產的管理、使用、收益和處分而產生的債務。我國對夫妻共同債務實行的是共同承擔制度,即在婚姻存續期間,無論是夫妻一方還是雙方,為滿足夫妻共同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不論是在婚姻存續期間還是在離婚后,均由夫妻雙方不分份額,連帶對債務全額共同償還。鑒于此,常有不良一方鉆此制度漏洞,把賭博、吸毒、高利貸、非法集資等欠債偽裝成合法的家庭支出,甚至為達到離婚后非法占有夫妻共同財產的目的,制造“陌生人債務”“虛假債務”等,在離婚時損害另一方合法權益。那么,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產生的債務,究竟是真債務還是假債務,是合法債務還是非法債務,是共同債務還是個人債務,往往難以區分,致使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與處理,成為疑難問題。
很多人熱心甚至癡迷購買彩票,因彩票無法脫離賭博的屬性,不知有多少人為之瘋狂,在高額的獎金誘惑面前,不惜豪擲千金,甚至賒購彩票舉下巨額之債。賭債,不受法律保護!那么,對賒購彩票所舉之債,能否認定為夫妻共同之債?
29歲的馮坤寧非常熱衷購買彩票,平時在外跑業務,走到哪買到哪。雖然中獎的機會少之甚少,可他卻樂此不疲。馮坤寧的妻子徐秋月有點看不慣,好幾回氣急了便說道:“整天就知道買彩票,你以為大獎那么好中啊!”馮坤寧不以為然,癡心不改。
2017年3月2日,馮坤寧攜帶3萬多元來到離家不遠的顧國忠開辦的彩票銷售站,通過對過往中獎號碼的一番研究分析,精心編選了一大串號碼。這天,馮坤寧自我感覺特好,認為自己精心挑選的號碼囊括了全部中獎機率,篤定能中得500萬元巨獎,遂決定把選定號碼全部買下。可是,買下這些號碼需要近20萬元,由于其身上攜帶錢款不足,便向顧國忠提出賒購彩票。
顧國忠考慮到馮坤寧是老主顧了,便同意讓其賒購。經過協商,馮坤寧當場支付31000元,余款158100元作為欠款隨后支付,由顧國忠先行向彩票投注機內充值,為馮坤寧提供投注資金。
可是造化弄人,馮坤寧未能如愿中得巨獎。他的發財夢破裂,也無力支付剩余彩票欠款。顧國忠在索要無果后,以馮坤寧、徐秋月是夫妻關系,所賒彩票款是夫妻共同債務為由,將馮坤寧和徐秋月一同告上了法庭,要求他們共同歸還欠款158100元,并承擔利息。”
法庭上,馮坤寧答辯說:“根據《彩票管理條例》規定,彩票發行機構、彩票銷售機構、彩票代銷者不得以賒銷或者信用方式銷售彩票。顧國忠通過彩票賒銷的方式向我銷售彩票違反了行政法規的強制性法律規定,系違法無效民事法律行為。”
徐秋月在法庭上則說:“丈夫馮坤寧動用巨額資金購買彩票系賭博,屬丈夫個人行為,且彩票欠款并非用于家庭開支,該債務不屬于夫妻共同債務。”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銷售和購買彩票均為合法行為,馮坤寧向顧國忠購買彩票的買賣合同未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系有效合同。馮坤寧向顧國忠賒賬購買彩票,應按約定向顧國忠支付其尚欠的彩票款158100元。馮坤寧購買彩票的行為發生在其與徐秋月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其購買彩票的行為是一種投資,購買彩票中獎后的獎金系夫妻共同財產,購買彩票所負債務也應視為夫妻共同債務。
法院依據相關法律規定作出了一審判決,判決馮坤寧、徐秋月共同支付顧國忠合同款158100元及利息。
賒銷彩票所形成的債務是否屬于夫妻的共同債務,法律上沒有明確的規定,在司法實踐中存在著爭議,也出現過不同的判決。通過中國裁判文書網查詢,可知有些法院對此是不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的。
離婚期間,一方為了孩子的利益,不惜舉債,在生活中并不少見。制造債務目的是為了孩子,很容易為人們所理解,與道德也不相沖突。然而,合情合理的家庭債務,不一定就是合法的夫妻共同債務。
徐坤與郭靜曾是一對夫妻,兩人于1993年5月結婚。次年5月,他們的兒子徐瀚文出生了。
徐坤與郭靜一度夫妻感情還不錯。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不斷發生摩擦,直到夫妻感情破裂。2007年2月,徐坤訴至法院,要求與郭靜離婚,后被法院判決不準離婚。
判決不準離婚后,徐坤與郭靜雖然繼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夫妻感情已落到冰點。2016年2月,徐坤再次向法院起訴要求離婚。2016年3月,法院再次判決兩人不準離婚。這次判決不準離婚后,徐坤便搬出去租房另住,正式與郭靜分居。
2016年11月15日,徐坤第三次向法院起訴要求與郭靜離婚。見徐坤如此堅決,郭靜覺得沒有再挽回的必要了。因兒子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可婚房還沒有著落,郭靜向徐坤提出離婚前給兒子買一套婚房的要求,遭到了徐坤的拒絕,郭靜便決定自己掏錢為兒子買套婚房。
郭靜看中了一套價值170萬元的房屋,但有30萬元的缺口,便向好友董學勇借款30萬元,為兒子購買了房屋一套。
2017年初,董學勇因急需用錢,向郭靜催要借款。可是,讓董學勇沒有想到的是,郭靜提出因丈夫徐坤從家中先后拿走了100萬元,且自己現在和丈夫正在鬧離婚,她已沒有能力償還借款。
董學勇認為,徐坤與郭靜夫妻雖然在鬧離婚,但畢竟沒有離婚,且郭靜借款的目的也是為了給雙方的婚生子購買婚房,由此形成的債務應當屬于夫妻共同債務。在多次催要無果的情況下,董學勇將郭靜及徐坤一同告上了法庭。
法庭上,徐坤說:“本人與董學勇不是朋友,也不認識董學勇。郭靜存在虛構債務之嫌,其向董學勇所借債務的真實性無法確認。郭靜向董學勇借款即便屬實,因發生在本人起訴與郭靜離婚及雙方分居之后,郭靜向董學勇借款屬單方面的意思,不屬于夫妻共同債務。”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一、郭靜在向董學勇借款時,徐坤已再次提起離婚之訴,郭靜向董學勇借款未征得徐坤同意。董學勇與徐坤互不相識,徐坤未參與郭靜向董學勇借款的洽談,故徐坤與董學勇間也不存在借款合意。二、本案借款金額達30萬元,金額巨大,郭靜為兒子購房是家庭重大事項,應由雙方共同協商處理,郭靜單方向董學勇借款,不構成夫妻家事代理。三、徐瀚文已成年,郭靜為其購房并非履行法定的撫養義務。郭靜購房并未因此增加徐坤與郭靜的夫妻共同財產。四、郭靜向董學勇借款發生在徐坤再次提起離婚之訴之后,在婚姻關系面臨解體之際,郭靜向董學勇借款目的是為了增加夫妻共同債務,增加徐坤的經濟負擔,其主觀上存在惡意。據此,法院認定郭靜向董學勇所借的30萬元為郭靜的個人債務,應由其個人歸還董學勇并支付利息。
法院依據法律的有關規定,作出判決,判決郭靜一次性返還董學勇借款30萬元及利息,駁回了董學勇對徐坤的訴訟請求。
夫妻雖然在鬧離婚,但畢竟沒有離婚,且妻子借款的目的也是為了給雙方的婚生子購買婚房,由此形成的債務讓妻子一人承擔,似乎不太公平。但是,依據法律的規定,滿足孩子基本的生活、學習所需,是父母的法定義務,在鬧離婚期間,如果一方不履行義務,另一方單方為此所舉債務,則屬于共同債務。反之,則不構成共同債務,誰舉債誰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