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
“右腦開發”近些年很是時髦,可科學上根本沒有“右腦開發”這個事情。我最近十幾年來一直致力于破除“右腦開發”的謬論。
孩子的腦是同步發展的,沒有右腦先啟動再帶動左腦的任何證據。腦的可塑性比我們想象的大:就算孩子幼時腦有損傷,通常正常的那邊腦也會把受傷的那邊腦的功能接收過來處理;即便是成年后才受傷,復健仍有相當的成效。
英國有一位小兒科醫生,追蹤了500名水腦癥的兒童智力發展,直到他們30歲。他發現只要損壞是漸進式的,對智力都沒有很大的影響。這些孩子都能在社會上立足,自己養活自己。其中兩個孩子很特別,一個智商達到130,另一個畢業于經濟系。
盡管研究證據歷歷在目,坊間卻仍然充斥著右腦開發、潛能開發的謬論。想想看,孩子右手寫字就已經寫得不好看了,還叫他用左手寫;兩只眼睛都近視看不清了,還叫他蓋住一只眼看黑板,真是折磨孩子。
主動學習,神經連接密度高
學習必須是主動的才有效,主動學習的老鼠大腦神經連接的密度比較高、學習比較快。研究還發現只要用心學習,學得慢并沒有關系,那些學得慢、需要練習很多次才得到要領的老鼠比學習快的保留了更多的新神經元,“大器晚成”,良有以也!
如果問父母,他們希望孩子畢業出校門時,具備什么能力呢?相信大部分會說具有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以目前教學方式來看,這些能力并無法出現。
善用大腦功能,學習事半功倍
看到了大腦中學習與神經運作的關系,我們必須在教學的同時讓學生看到學習的目的,去除標準答案的觀念,用引導的方式去啟發他們的思考,考試的題目應以評量學生學會了多少為主,不應以考倒學生為能事。
任何事只要超過人的能力時,就變成壓力。人對壓力最普通的反應方式就是逃避,大人逃避到酒精中,孩子逃避到電玩中。一百年前英國的教育學家史邁爾斯說:“沒有不可教的孩子,看你怎么去啟發他”,我們應該好好檢討一下目前的教材教法,務必使它與大腦的功能相容,才會使學習事半功倍。
家庭是開發大腦的最佳基地
孩子的大腦發展最適合的地方是溫馨的家庭,最佳的營養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有了這些條件,不必整天送孩子去上實習班或才藝班,他的大腦自會健全發展,因為千百萬年來,嬰兒都是在最自然的環境中生長,眼睛看到他將來要生活的環境,耳朵聽到他將來要講的語言。
當他有健全的心智、快樂的人生觀時,任何挑戰都能去面對,我們的祖先就是這樣活過來的,他們留給我們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文明寶藏。孩子只要在父母的呵護下,都能快樂成長為有用的人,不必刻意去揠苗助長。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周末,去參加一個幼兒教育的研討會,聽到德國來的一位醫師談他對幼教的看法,發現東西方雖然在文化上很不同,基本上,對幼教的看法是相同的——即回歸自然。孩子良好的環境中,自然地成長,家長不需要帶孩子去補習,更不需要緊迫盯人,督促孩子做功課。
他說:“孩子就像種子,家長就像園丁,園丁把種子撒下去后,只要提供基本的生長需求,種子就會長得好。園丁不必每天去檢查嫩芽長高了多少,他只要在天不下雨時,灌溉它,刮風時,扶起它,就好了,太多的施肥反而會使葉子焦黃、枯萎。”
這位德國醫生一直強調孩子是要讓他去玩,不是要他坐在教室里學東西,他說自然界教給你的遠比課堂上學到的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