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寶
中國的端午節一向都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在農歷的五月初五,然而端午節還有很多的叫法,據我們了解端午節的叫法就有二十多個。
1:端陽節、端五節、端節、重午節、重五節、午日節、五月節、夏節、惡日節、采藥節、送藥節、艾節、菖節、蒲節、菖蒲節、沐蘭節、浴蘭節、浴蘭令節、斗草節、小兒節、娃娃節、香包節、龍舟節、龍船節、解粽節、粽子節、粽包節、苦瓜節、詩人節、衛生節。
上述這些別稱,最好理解。如端陽這個稱呼,是因為“五”為陽數(單數為陽,雙數為陰),故端午又稱端陽。惡日、艾節、蒲節、浴蘭節、斗草節、小兒節的稱呼,則是因為在端午這一天,古代認為是毒月惡日,傳統民俗要求人們上山采藥,舉辦門上或堂中插艾葉、菖蒲等屬于藥物的植物,飲雄黃酒,用蘭花湯沐浴,兒童要佩香囊,以五色絲繩系在脖子、手或腳腕上(大人則系臂),為的是禳毒祛惡辟邪,并為紀念楚國詩人屈原而舉行賽龍舟、吃粽子以及踏百草、蕩千秋等多種多樣的活動。從節日基本內容的介紹人們就可看出上述名稱的由來。
2:龍節、龍日節、龍子節。
這是著名學者聞一多在《端午考》中提出的觀點。他認為四五千年以前吳越民族奉神龍為圖騰,自認為是龍子龍孫,端午節本是吳越民族舉行龍圖騰祭祀的節日賽龍舟便是祭儀中半宗教、半娛樂性節目。
這就是說,龍節或稱龍子節,不是端午的別稱,而是端午節的本名,端午的起源來自于少數民族的龍圖騰祭祀日。賽龍舟也不是為紀念屈原,而是早在屈原以前就已存在了的活動。此觀點今已被學界所普遍接受。
3:女兒節、女媧節、天中節、地蠟節。
嚴格地說這些名稱不是端午的別稱,而是恰巧與端午同日且另有起源的節日。
再有一個因為無以歸類,且特別有趣,須單獨列出,叫“白賞節”。《吳中歲時雜記》:“端午……人家各有宴會慶賞……百工亦各輟所業,群入酒肆哄飲,名曰白賞節。”就是說,到了端午,殷實富裕的人家舉辦的宴會多,于是各行各業的底層老百姓就去吃白食,因此就產生了這樣一個下里巴人的別名。
最后,筆者要補充的是至今仍不見于任何人提及的,也是由本人獨立在古籍中發現的另一個稱呼,這就是“馬本命日”。
何謂馬本命日?宋代《武林舊事》卷三“端午”條記曰:“俗以是日為馬本命,凡御廊邸第之上乘悉用五彩為鬃尾之飾,起韉寶轡,充滿道途,亦可觀玩也。”這不啻是給馬過節日了。人有本命年,世多知之;馬有本命年,則知者鮮矣。中華民俗之大千世界,當真是無奇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