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一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耳鼻咽喉科主治醫師) 編輯/丙乙
我最近參加單位組織的體檢,五官科檢查發現有“鼻息肉”,體檢醫生建議我做進一步檢查。我平時有鼻塞和流涕,一直以為自己是“過敏性鼻炎”,不知“鼻息肉”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想咨詢一下專家,應該怎么辦?需不需要開刀?會不會惡變?術后會不會復發?謝謝!
鼻息肉為鼻部常見病,多見于成年人。鼻息肉的病因學說甚多,但多數學者趨向于以下幾種。其一,變態反應。認為其與Ⅰ型和Ⅲ型變態反應有關。其二,慢性炎癥。鼻黏膜長期慢性炎癥或鼻竇膿性分泌物的經常刺激,導致鼻黏膜充血、腫脹、靜脈瘀血、滲出增加,加之細菌毒素的作用,也促使小血管滲出增加及黏膜水腫加重,久之發生鼻息肉樣變。其三,鼻部結構異常導致影響鼻竇引流,如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等。其四,某些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如“不動纖毛綜合征”及“囊性纖維性變”,由于纖毛及黏膜功能障礙,導致黏膜反復感染而產生鼻竇炎和鼻息肉。故患有變應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哮喘、慢性鼻炎、慢性鼻竇炎、鼻部結構異常以及某些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患者患鼻息肉的概率較高。


在臨床上,鼻息肉患者常合并發生慢性鼻竇炎,所以大多數鼻息肉患者的癥狀包括了由慢性鼻竇炎以及鼻息肉所導致的癥狀。癥狀主要包括鼻塞、流膿涕、嗅覺減退以及頭面部脹痛不適。
1.鼻塞。患者鼻塞呈進行性加重,間歇性鼻塞變為持續性鼻塞,夜晚甚至出現張口呼吸。持續性的鼻塞是由于鼻息肉逐漸加重增大,堵塞鼻腔氣流通道所致,由于息肉內很少有血管分布,血管收縮劑滴鼻無明顯療效。
2.流膿涕。鼻涕多為膿性或黏膿性,黃色或黃綠色,量多少不定,可倒流向咽部。
3.嗅覺減退以至缺失。導致該癥狀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由于鼻息肉逐漸增大,阻塞了鼻腔氣流通道,導致氣體無法到達鼻腔頂部有嗅覺細胞存在的部位,從而導致嗅覺減退甚至缺失;第二是由于長期嚴重的鼻部炎癥導致具有嗅覺細胞的黏膜腫脹,該黏膜處的嗅覺細胞在長期炎癥刺激以及炎癥導致的血供不良等情況下引起嗅覺細胞不可逆的損傷,從而導致嗅覺減退以至缺失。
4.頭面部脹痛不適。常表現為頭部沉重或有壓迫感,或僅有鈍痛或悶脹痛。
有一部分癥狀比較輕的鼻息肉患者,可以暫時通過藥物保守治療。若出現以下情況之一則需要手術治療:鼻腔存在影響各鼻竇引流的鼻息肉,從而各個鼻竇無法得以充分引流;存在影響鼻竇引流的明顯解剖學異常,例如合并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等;經藥物保守治療,癥狀改善不滿意;合并出現顱內、眶內并發癥。
鼻息肉手術后如不進行去除病因的診治,是有一定復發幾率的,因此,為了減少復發,除了手術治療,同時還需要治療鼻竇炎,并行免疫學及抗過敏治療,以減少復發。對鼻部結構異常應同期予以矯正。
診斷鼻息肉需要到專業的醫院、專業的醫生那里進行,明確病情,具體需要做的檢查如下。
鼻內鏡檢查:通過鼻內鏡可仔細檢查鼻腔黏膜情況、有無鼻息肉、有無鼻道積膿、有無其他新生物等情況。
鼻竇CT診斷:鼻竇CT有助于明確病變范圍,有助于明確局部骨質變化情況,有助于與鼻腔腫瘤相鑒別。CT由于其較高的分辨率,觀察病變較為細致和全面,是目前診斷慢性鼻竇炎的良好手段。
鼻竇MRI:MRI對鼻竇內軟組織和液體有較好的區分度,有助于鼻部良惡性腫瘤的鑒別,對術前制訂完備的手術方案有益。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竇黏膜的常見慢性疾病,以極度水腫的鼻黏膜在中鼻道形成單發或多發息肉為臨床特征。鼻息肉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還不是很明確,可能與纖毛形態結構和功能障礙、微環境變化、嗜酸粒細胞浸潤、細胞因子作用相關,屬于常見的良性疾病,目前尚無明確證據表明鼻息肉會癌變。但是鼻息肉的患者仍然需要到專業的醫院就診,在專業的醫生指導下正規治療,從而獲得滿意的療效。
鼻竇炎專病門診:周一下午(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