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佳
“我愿用一生行走在那遙遠的路途,走盡苦難,走盡人生,不貪近,不懼遠。”
這句耐人尋味的話出自一位14歲初二少年的現場決賽作文,而這位才華橫溢的少年就是張家港市大新實驗學校的付港同學。正是這篇意蘊深厚且富含哲理的優秀作品,使付港榮獲第十七屆中學生作文大賽(初中組)特等獎第二名,成為60萬參賽選手中的佼佼者。
這篇金句頻出的考場作文如何在短短一個多小時中誕生?付港的身上又有哪些耐人尋味的故事?
多年以前,付港偶然間翻閱到一本《悟空傳》。這本書改編自《西游記》,情節本身沒有太多修改,但作者借用《西游記》中的人物角色表達了自己獨特的思想觀點。這種別出心裁的表達方式深深吸引了付港,并使他意識到創作者特有的思想才是一部作品的靈魂。“這本書的改寫很讓我震撼。作者借助一個具體的人物形象,將自己的思想鑲嵌在其中,我覺得這是一種與眾不同的藝術魅力。”對付港來說,時至今日,這本書的藝術魅力仍不褪色。
當付港坐在作文大賽決賽現場,看到“那么近,那么遠”的作文題目時,他的思緒慢慢升騰。“‘那么近,那么遠’看似矛盾,卻有著一層辯證關系。我在構思作文的時候,想到過影子,但是影子過于虛無縹緲。于是,我就想找個具體的形象,將文路打開,最后想到孫悟空。《西游記》是圍繞從魔到佛的故事主線來展開的,我可以將故事情節濃縮,并將自己的想法嵌入其中。我寫的是孫悟空陪師傅到西天取經,對孫悟空來說,他一個筋斗就能翻到西天,距離那么近,但他沒有走所謂的捷徑,而是與師傅一步一個腳印去西天取經。這是我在文章中表達的一個中心思想,也是我親身所見、所感。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明明可以走捷徑,為什么還要一步步去做呢?相反,挖空心思去走捷徑的人反而事不如愿,為什么會是這樣的呢?我就回到了題目。”
在人心浮躁的當下,這個14歲小男孩的思考難能可貴,讓評委老師對他青睞有加。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祁智對付港的作品贊嘆不已:“遠和近其實是一種相對的矛盾,如何處理好呢?他在很短的時間內,找到了一種很好的處理方式。第一,他找到了一個好的形象——孫悟空。第二,整個文章的敘述完整。第三,這篇文章有一種臨場感,不是套作。第四,語言很干凈,看到最后總覺得還有點什么東西,果然發現有東西——‘不貪近,不懼遠’,稱得上是金句。這是很不容易的。”
付港的成功不是偶然。正如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祁智所言:“如果是我來考試,我要把我一生的智慧與力量在這個時候爆發出來,付港做到了。”正是平時的閱讀積累和深入思考,他才能做到臨場時的“厚積薄發”。付港與“閱讀”就像是多年的老友,他們是如何結緣的呢?
付港從小喜歡數學,經常沉浸在做數學題的快樂世界,卻疏遠了“閱讀”。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周國平的《靈魂只能獨行》。“周國平善于寫詩意的句子,他將優美的文筆和深刻的思想結合在一起,讓人有美的享受。他在書中闡釋了事物的兩面性,教會我辯證地看待事物,還讓我對哲學產生了興趣。后來,當我再次拿起以前覺得枯燥但被稱為經典的文章,看了之后,才發現這些書被推為經典的原因。有的內容寫得很巧妙,有些暗諷和影射只有你真正去看了書,并了解其創作背景,你才能明白。我這時才發現文學的魅力在于,它既能把思想表現出來,也能把思想隱藏起來。文學是很神奇的,它能把萬事萬物綜合起來。而每個作家都有其思想的閃光點,所以才會被稱為大師,我要向大師學習。”
從此,付港成為“閱讀”忠實的粉絲。從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到魯迅的《狂人日記》,從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到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付港翱翔于思想的天空。即使課業再繁重,每天也會擠出半個小時看書。“今年的跨年夜,我本來沒打算跨年,從10點開始看書,一不小心看著看著就到2018年了!”付港笑著說。
書讀得這么多,這位閱讀達人有沒有好的讀書方法呢?“王小波的作品幽默輕松,適當放松心情,不需要做太多筆記;文學類的,如余秋雨的文章,文筆很好,也有思想在里面,可以看兩三遍;小說要多讀幾遍,第一遍讀故事情節,第二遍要有意識地將思想進行遷移,或是思想印證;哲學類書籍較晦澀難懂,做內容提綱很有必要,當你讀懂了就有頓悟的感覺,吸取了思想大家的智慧。看到喜歡的段落,我就會做讀書筆記,留下思考的痕跡,之后根據讀書筆記就能整理出一篇文章。”
當然,付港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會遇到難題,除了向老師求助,他更多時候是向自然尋求答案。在對付難以理解的深奧哲學時,他會出去散步,回歸自然。他相信古人的智慧很多來源于自然,自己應該回到自然去尋找答案。這種獨立思考常有別樣的收獲。
“我覺得最好的東西就是尊重自己,對自己的所見所聞進行本質的思考,對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看法,不能隨波逐流。”這是付港最常說的話,他也是這句話的踐行者。
付港喜歡做數學題,尤其享受思考的過程。數學課上,老師引導付港通過不同的角度發現更加巧妙的解題方法,讓他覺得獨立思考有更好的結局。有一次做一道復雜的化簡題,付港找到了一個十分巧妙的辦法,一下子就解出來了。但這個方法能不能解類似的題目呢?于是,付港找到類似的題用同樣的方法解答,發現這個方法并不適用,他就去琢磨為什么不行,經過一番探究,終于明白了這個方法的適用情況。經過一下午的努力,他已經將一本新買的數學書做完了三分之一。這次做題的美妙感受,讓付港久久難忘。
“那段時間邊思考邊做題,讓我覺得很快樂、生活很美妙。最有意思的就是當你全身心地去理解、思考時,會感覺時光飛逝。所以我就將‘思考’延伸到其他地方。閱讀和寫作,都會別出心裁。我不喜歡淪為平庸,如果大家都一樣,從生物的角度來看,生物的多樣性就沒了,人總該有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
前不久,付港參加了張家港首屆讀寫結合比賽。題目給出了八句古文,要求選手對古語做出新的理解和解釋。付港寫出題為《思·辨·?》一文。“我在文中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進行了反思,我覺得有時候不能‘推己及人’,不能將自己的主觀判斷強加在他人身上。對于‘言者無罪,聞者足戒’這句話我還存在疑問。言者是否無罪?我想可能是有過錯的,因為你的言論會干擾到他人的判斷;聞者是否足戒?聞者也不一定要接受他人的建議,因為自己要甄別建議是否合適。”最后,付港憑借獨到的見解和簡潔利落的文字獲得了比賽特等獎。
付港不僅對如何做學問有獨立思考和判斷,他對身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練書法,他看出了規則與挑戰,書法有規則,但不能在規則中迷失自我,既要挑戰規則,也要守護規則;彈吉他,他知道只有左右手協調控制琴弦,才能奏出美妙的音樂,正如做人要全面,不能顧此失彼;學素描,從點到線到面到立體圖形,他悟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理;看賽車,他讀出賽車手心靈的包容性和臨危不懼的氣魄……
付港的氣質里,藏著他讀過的書和深深的思考。正如他的語文老師張靈波所言:“他有思想,博覽群書之余,更善思考;他有個性,少有的老練和成熟,不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