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王博
當我們談及軌道生活,會聊些什么?
熙熙攘攘的人群,更新迭代的設備,還是越發完善的體驗?
是,又不盡然。
現如今,軌道延展的不再是物理維度,軌道生活的重心,也已從軌道聯結著的生活,演進為真實的軌道生活。
這份真實,沉浸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廣州地鐵“悠悠生活館”當為一例。
6月26日,廣州地鐵集團聯合海珠區圖書館、盤纏科技共同打造的“悠悠生活館”正式開館,旨在以軌道交通連接藝術美學與大眾生活。
廣州地鐵相關負責人表示,“悠悠生活館”是地鐵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結合。今后,廣州地鐵集團將依托海珠區的示范帶動作用,繼續擴展多種出行以及生活方式,把便民惠民與新經濟增長相結合,將生活館運作模式扎根廣州、輻射全國,讓軌道交通更好地服務市民生活,讓閱讀藝術更好地貼近市民生活,讓地鐵文化更好地融入市民生活。
“悠悠生活館”應該談不上“文化+生活”模式在軌道生活中的初體驗,其所值得推崇或者推廣的就在于,為軌道生活賦予了情調,而不是看上去空洞的“情懷”。尤為關鍵的是,她有著自己的“小伙伴”,開放了自己的“朋友圈”。
說起軌道生活的“朋友圈”,西安地鐵也曬了出來。
7月1日,西安地鐵召開首屆公共文化咨詢顧問委員會,著名作家賈平凹、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中國工程院院士肖緒文等9名專家學者接受聘書,成為西安地鐵公共文化咨詢顧問,共同把脈為西安地鐵公共文化發展,為“城市文化長廊”出謀劃策。
不妨聽聽文壇大咖賈平凹是怎么說的:“我接受聘任是出于一名市民對于城市的熱愛,隨著時間推移,地鐵也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在他看來,地鐵公共文化要實現超前的一級水平,將最好的一面拿出來,切忌“廣場藝術思維”,最基本的元素必須是現代感與厚重感,既承載城市文脈,又要滿足人們無法割舍的生活體驗,使人們感受到西安的獨有魅力、歷史文化的厚重、家鄉的氣息、時代的新風和相親相愛的關懷以及生活的美好,感受到未來的希望。
文人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軌道生活的文化風范隨之凸顯。地鐵作為作為重大的城市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是城市公共文化傳承和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鑒于文化的包容性,軌道生活于文化根基之上將收獲怎樣的碩果,無疑充滿了想象空間。
就如同這些專家學者們的判斷:
“不要小看了公眾對文化的理解能力,西安地鐵文化切忌卡通化和快餐化,它不是文化的‘壁紙’,而是要做經得起百年流傳的文化經典。”
“西安高校云集,可利用藝術院系特長,配合西安地鐵打造藝術車站。”
“微笑是最美的旅游資源,用友善傳達自信、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
“地鐵聚集人氣,承載西安文化的國際化宣傳,應打造經濟文化一體化的營商環境。”
……
旅游、商業、文化、藝術,軌道生活的無窮延展,在此得以一一體現。圍繞軌道生活,我們完全有能力描繪出一幅絢麗的畫卷。
從國際數據看,城市經濟圈是城市化第二階段的核心內容,大城市將集聚越來越多的人口,而具備大規模人口吸聚效應的軌道交通,自然而然成為聯結城市群的紐帶。
公共交通的效率,最終決定著這個城市擴張的邊界。軌道生活的寬度,最終影響著這個城市發展的上限。更何況,軌道交通作為中國未來下一階段城市化的主流交通模式,也將深刻影響著具備協同效應、有著不同分工的“城市群”。

西安地鐵開遠門站展廳·絲路風情
城市群的大發展來了,軌道生活真來了,軌道生態圈還遠么?
過往,我們關注的是主要是軌道產業的生態圈,是根源于“硬件思維”的傳統模型下的生態圈。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曾表示:“要形成共生共榮、協同演化的產業生態圈,需要產業價值鏈的不斷完善。”他認為,在新一輪工業革命的背景下,制造環節的附加值將越來越高,產業鏈的前后延伸將在支撐城市發展的同時,全面提升軌道交通產業發展活力。
如今,我們更需要關注軌道生活的生態圈,這是基于社會進步、城市發展的“軟件思維”模式下的生態圈。在這個生態圈里,不僅有產業鏈上的“硬件”,而且也有著基于這些“硬件”而承載的來自各個層面的“軟件”。
就像一部功能優異的智能終端,在開放的應用環境里,爆發出無窮價值一樣,軌道生活也會在這一進程中,深化與城市、與市民的“軟鏈接”,以更包容、更理性也更豐滿的姿態,參與且影響著一座城市、一個城市群的方方面面。
有人說,世界已經進入了“生態圈迭代和重組”的時代,“直接相連”、“賦能多元”和“跨界協同”成為關鍵詞。
在這個時代,人們多元化的需求得到彰顯,個性化將越來越成為競爭的主軸。如何賦能給更多的供應商、有能力的人、有想法的人來滿足多元需求,成為不容回避的課題。未來我們要思考的不止是做一個極致的產品,而是要思考行業會怎么走,一個跨行業的時代會怎么演化。
軌道行業,亦是如此。
當我們談及軌道生態圈,會聊些什么?
我想不出太多答案,是因為有著太多可能。
我們要善于做好自己的事情,更要善于從軌道生活生態圈的角度,審視自己的存在——有生態圈思維,學會合作和共贏。
原本就很活躍,如今更需理性。
與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