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玄昌 馮亦斐
今年3月,在全球科學界極具影響力的科學雜志——英國《自然》推出了《中國之聲》專刊。以專刊的形式和篇幅介紹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狀況,這在《自然》的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
《中國之聲》中的8篇文章,作者全部為華裔,分別是在美國、英國和中國知名的科研機構任職的高級研究人員。《自然》雜志主編坎貝爾說,選擇他們的標準,是“他們既了解西方的科學人文環境,同時也熟悉中國的科學環境。”
這組文章言辭懇切地為中國的科技發展提供了建設性意見,主要聚焦于三點:科研基金問題、人才問題和文化教育問題。
首篇文章《建立中國的科研機構——文化的反思》,對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在科研領域產生的桎梏作用進行了思考。作者為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系教授、兼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
在另一篇文章《21世紀中國的機遇和挑戰》中,楊向中,美國康州大學再生生物學研究中心教授,對中國政府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不足、吸引人才回國和中國科學家在國際合作等方面的政策缺陷表示擔憂。
吳瑞,美國康乃爾大學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系的教授。在他的題為《提高中國科學研究的產出率面臨挑戰》的文章中,對中國科學家人數眾多,但發表高質量有影響力的研究論文很少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就中國“如何建立國家經費管理和國際同行評審體系”給出了建議。
其他5篇文章的觀點還包括:中國的年輕科學家應重新找回“豐富的想象力和勇氣”;中國應重視農村與城市的差距對發展帶來的影響,等等。
這組頗具分量的報道,在中國的科學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專刊中,世界權威專家對中國科技成果予以很高的評價,稱中國的科學家思維活躍,在某些研究領域中成績斐然。中國無疑將成為科技強國。”國內眾多媒體如此報道。
而《自然》雜志主編菲利普·坎貝爾(Philip Campbell)博士,在《中國之聲》的開篇致辭中這樣表明了他們出這本專刊的動機:一方面因為“中國正在快速發展成為亞太地區以及整個世界的一個主要經濟力量”,但更為重要的是“這些趨勢(指中國的發展狀況)有令人擔憂的一面”,即“中國尚未充分發揮其科學潛力”,“我們希望能通過這個增刊來幫助改變國際科學研究領域這一很不正常的現象”。
坎貝爾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對“很不正常的現象”這一用詞給出注釋:“第一、中國已經展示了它在許多經濟挑戰中來發展其科學基礎的決心和努力;第二、事實上,盡管有這樣的決心和努力,中國在許多科學領域里并沒有更廣泛地被認為處于領先行列。”
“這種現象不僅導致中國在世界科學舞臺上沒有很高的顯示度,而且也使其失去了充分利用世界其他國家的科學和技術成果的機會。”坎貝爾說。
當然,中國的科技研究目前正處在有史以來最好的一個發展階段,這是無疑的。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說:“如果沒有這樣的發展,包括經濟社會的發展,沒有中國科技方面的進步,他們也不可能會專門來出這個《中國之聲》。”
無論如何,了解中國科技界的現狀,將其中存在的問題擺上桌面來討論,并讓它成為推動中國科技改變現狀向前發展的壓力和動力,這是中國的大多數科學家以及他們的國際同行的共識,同時也是中國《新聞周刊》采寫這組文章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