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國的科研機構——文化的反思》
作者蒲慕明,現任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系教授、神經生物學部主任,同時他還是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墨守陳規和等級森嚴的儒家傳統,給現代中國社會遺留了長遠的陰影。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權威統治和遵奉心態造成的氛圍,無助于形成一個培育個人創造力的社會環境,而個人創造力是科學探索的關鍵。”
《中國分子醫學的“絲綢之路”》
作者錢肯,加州大學圣迭哥分校分子醫學研究所、Salk研究所客座教授;錢兆林,特拉華州威爾明頓杜邦公司資深研究員。
“實現夢想需要超越自身的知識,同時還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和勇氣。中國科學界推崇‘經驗和正宗原則,缺少冒險性的改革與探索,這些都嚴重阻礙了中國現代科學的發展。”
《21世紀中國的機遇和挑戰∶治療性克隆、人類胚胎干細胞和相關胚胎生物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作者楊向中,美國康州大學再生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
“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本土優秀科研人才流失到了西方發達國家,究其原因不外有三:國外科研領先,待遇高,研究環境好。對癥下藥,中國要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就需要改進這些方面。此外,國家應倡導和支持科研工作的合作精神,不得不承認,科研合作的氛圍在中國還不濃。”
《科學化農業——2050年的新視野》
作者左天覺,美國農業部資深科學家,國際農業生命科學發展教育所榮譽理事長。
“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必須解決農村與城市的差距問題。農業稅總計低于國家收入1%,對政府影響極小,對農民是免除重大負擔,感激德政。土地改革應是政府采用的另一種減輕農民負擔的方法。農業最重要的資源,是人、地和水,農民必須接受9年強迫義務教育,才有接受新技術的能力。”
《生態學、進化和生物多樣性》
作者吳仲義,美國芝加哥大學生態學與進化系教授;施蘇華,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張亞平,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教授。
“為推動中國的生物多樣性研究,建議建立一個國家生態學與進化研究中心,訓練下一代最高水平的生態學家、進化學家和系統學家。”
《納米科技和生物技術公司之案例分析》
作者蕭鏡如,英佛曼納米材料公司董事長;方瑞賢,美國恒信創業投資公司董事長。
“科學家及技術專家們往往高估了他們的發明卻低估了將發明商品化的困難。要創辦成功的高科技公司,必須要有法律保障、市場需求及優秀的管理團隊。”
《提高中國科學研究的產出率面臨挑戰》
作者吳瑞,美國康乃爾大學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系教授。
“為什么中國每年發表的高質量有影響力的研究論文數量很少?原因是對基礎科研投入嚴重不足,科研評審制度及分配經費體系不盡理想。”
《跟著感覺走》
作者黃詩厚博士,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資深女生物學家。
“科學家的培養不應單單基于技術。選擇一個重要課題、提出正確問題并提出假說來進行驗證的能力,對于所有科學家來說都是必需的工具。不應只鼓勵年輕的科學家走老師的路,而應鼓勵他們探索新路,年輕科學家需要給予相信自我感覺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