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恩雷
(阜南縣環境保護監測站,安徽 阜南 236300)
十八屆五中全會與中共中央就國民經濟發展提出的發展綱要均要求我國環保機構在環境監測、監察工作中貫徹落實垂直管理制度,即國家收回地方的部分權力,環境監測工作轉交省級環保部門負責。省級環保部門在地方環境監測部門擁有一定的決定權,例如,可以下發環境監測指令、調動人力資源等,此外,省級環保部門也需要給予地方環境監測部門一定的資金支持,以確保其可以順利開展各項工作[1]。地方環境監測部門通過監測、監察所得數據也需要匯報給省級環境監測部門,以此實現垂直管理。受管理方式改變的影響,環境監測工作過程中所秉持的質量管理體系也必將產生變化,只有這樣才能繼續發揮作用。
現階段,我國在環境監測方面沒有頒發專項法規文件,所沿用的條例仍為1983年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所制定的《全國環境監測管理條例》,其所提出的內容與我國當下環境監測工作的重點內容存在較大的出入。雖然在2006年,我國環境保護總局就環境監測管理相關內容發布理論意見稿征求信息,但至今未能出臺。此外,在技術規范方面,我國環境監測管理部門也沒有形成完善標準,既有規范內容仍為2006年環境保護部出臺的《環境監測質量管理規定》與2010年修訂的《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指南》。而至2018年,環境監測技術經過多年的改革與發展,早已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既有規定與指南均暴露了不完善的弊端。不僅如此,我國VOC5標準體系也存在較大的滯后性,無論是排放控制體系、監測體系還是優控名單、標準樣品研制均亟待完善。而在生物檢測、生態監測、輻射監測和固廢監測方面的質量管理體系也需要進一步健全。
很多地方政府為了追求業績,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并沒有對環保相關內容給予足夠的關注,導致地方環境問題長期積累,最終呈現嚴峻態勢,而環境監測部門雖然針對環境質量構建了相應的管理體系,但基于地方保護主義的作用,存在較嚴重的地方行政干預情況,質量管理體系所具備的能效無法充分發揮,地方環境監測質量備受影響。除此之外,有些地方政府通過“打擦邊球”的方式,確保自身環保工作符合考核標準,卻沒有從根本層面解決環保問題,環境監測部門職能無法有效發揮。
上級站與下級站僅僅依靠業務指導維持聯系,而下級站的實驗室均為單獨性存在,需要自身對環境監測結果負責,加之地理位置的影響,不同地方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導致其在環境監測方面的能力良莠不齊[2]。例如,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在環境監測方面投入的資金較大,同時其所在人才方面的關注度與培養度較強,相應的環境監測能力較高。以北京、上海、青島、昌吉州和烏魯木齊為例,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地區在環境監測方面的資金投入情況以及人才儲備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我國不同地區環境監測的資金投入情況和人才儲備情況
現階段,我國環境監測部門在質量管理體系方面并沒有建立健全技術監督機制,主要是因為我國技術監督部門沒有采取有效措施來整合環保系統質量管理技術與環境監測系統質量監督技術[3]。
現階段,從我國生態環境部到地方環境監測部門,其在質量管理方面所采取的方式均較為單一,而且存在固化態勢,如飛行檢查、能力驗證、模擬監測、標樣考核以及比對考核等,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考核標準較低,無法充分發揮其所具備的考核能效,導致管理工作形式化[4]。
2006年環境保護部頒發的《環境監測質量管理規定》明確指出,各級環境監測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必須樹立質量管理意識,積極主動地參與質量管理體系構建工作,以此確保環境監測過程中質量管理工作達到良好的制度化、文件化、規范化以及程序化水平,從而運行有效,全面優化環境監測質量。
現階段,我國各個層級的環境監測實驗室在監測環境質量的過程中所應用的措施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即質量控制效果較好,但在樣品采集過程中所應用的質量控制措施并不理想,不僅不具備多樣化形式,在質量管理、質量控制方面的效果也難以令人滿意。對于環境監測工作而言,樣品采集等現場工作內容是實驗室工作的必要前提,其對環境監測工作效果具有直接影響,因此樣品采集等現場工作屬于環境監測的核心工作。如果在樣品采集等現場工作環節沒有做好質量管控工作,將會導致采集的樣品缺乏代表性,隨后實驗室測得的數據將無法作為環境保護工作的有效參考,環境監測工作也就喪失了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所以,環境監測部門在開展現場工作時,必須加強對生態、生物、輻射、土壤以及固廢等項目質量的管控力度,這樣才能確保樣品采集有效,實驗室工作有效。
垂直管理制度要求我國地方環境監測部門所配備的實驗室由獨立化逐漸向統一化轉變,即取締地方環境監測實驗室,構建省級實驗室,由省總站進行統一管理[5]。因此,環境監測部門的質量管理體系在具備針對性、獨立性之外,還必須具備良好的可操作性與全面性,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環境監測過程中的質量管理工作實現信息化、標準化以及程序化建設。其具體可以劃分為四項內容。
2.2.1 基于“分—總—分”模式構建管理體系
無論是省級環境監測部門,還是其他地方環境監測部門,作為國有單位,其均是獨立的存在,因此在質量管理方面所構建的體系也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基于垂管要求,我國市級、縣級環境監測部門既有的質量管理體系需要以省級需求為參考,不斷進行創新與完善。
2.2.2 構建轉向運行機制
首先,要對外部干預的情況進行有效削弱,避免政績考核、社會經濟水平等內容給地方政府帶來巨大的壓力,影響環境監測工作,導致環境監測數據喪失其應有的作用與價值。其次,革除省級、市級、縣級差異,確保所有環境監測部門的工作任務、工作進度、質量管理要求以及數據質量水平均實現同一化。
2.2.3 建立健全專項監督機制
市級、縣級環境監測部門的工作質量需要由省級環境監測部門進行垂直管理,所以省級部門必須遵照自上而下的原則構建專項監督機制,并聘請專業人才供職,通過定期、不定期巡查、考核的方式落實監督工作。
2.2.4 建立健全專項保障機制
為了確保體系具有符合要求的獨立性,而且在實際落實過程中工作效率可觀,必須針對人力資源、物力資源構建專項保障機制。
除以上兩項要求之外,垂直管理制度在企業方面也對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提出相應的要求,例如,管理體系要審核、比對企業自行監測數據,確保其準確、有效、完整且具有代表性[6]。在管理機構方面,質量管理體系需要促使機構、在職人員實現不斷的自我發展,并構建良性循環體系等。
基于當下環保工作發展形勢的要求,我國各級環境監測部門在實際作業過程中必須保證所有的行為均有法可依,因此構建完善的專項法規體系至關重要。在宏觀層面,它是我國環境保護工作探索全新發展道路的基礎條件,也是我國環境保護工作實現全面革新的根本保障;在微觀層面,它是環境監測行政許可貫徹落實的基礎,可以有效監督、管理第三方環境監測機構。因此,針對環境監測部門質量管理構建完善的專項法規體系,并配套完善的技術規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現階段,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促使我國環境監測技術在極短周期內便開始更新換代,給環境監測部門質量管理人員的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其主要原因是我國很多環境監測部門的質量管理人員,尤其是縣級地區,并不具備較好的質量管理理論知識與技術能力,所以在質量管理實際作業過程中,無法充分發揮自身應具備的能效,導致環境監測工作的效率、質量均受到了極大的削弱。對此,我國各級環境監測部門需要積極引進高校專業質量管理人員,確保其擁有良好的理論基礎,并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定期就國內外先進技術開展培訓教育,促使質量管理人員的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可以滿足環保工作需求[7]。
環境質量技術體系是環境監測水平的基礎保障,因此,必須結合實際工作需求對環境質量技術體系進行持之以恒的創新、完善,以此確保環境監測內容準確、科學,環境監測人員行為規范,環境監測工作運行高效。環境質量體系可以直觀反映環境監測部門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因此,人們需要結合環境質量管理工作需求與當下的實際狀況,構建并不斷革新保障體系,以此促使管理內容、管理技術實現有機統一,提高環境管理工作的法制化、程序化水平[8]。除此之外,還要結合環境管理部門技術人員的評審結果、交流成果,對環境技術管理體系進行不斷完善,促使環境管理部門技術人員的技術能力實現與時俱進。
社會經濟水平的持續提升促使我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環境監測工作實際作業中,所應用的先進性技術越來越多[9]。但很多縣級環境監測部門,甚至一些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地區的市級環境監測部門,在開展環境監測作業時所應用的儀器設備還較為陳舊老化,即更新換代周期過長,導致環境監測所得數據缺乏有效性。因此,我國必須在環境監測技術方面進行深化科研,積極引進國際化先進技術,并以此為借鑒進行科學探索,從而全面提升我國環境監測儀器設備的先進性,確保環境監測工作技術、質量與現階段環境保護需求一致[10]。
垂直管理制度是打破體制弊端的重要舉措,也是改善我國環保工作的有效手段。要想保證其所要求的質量管理體系可以貫徹落實,我國必須構建專項法規體系與技術規范,積極引進先進性質量管理技術,并不斷強化專業人員的執業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為環境監測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促使環境監測工作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