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少紅,李 濤
(深圳市環境監則中心站,廣東 深圳 518049)
2017年4月,國家海洋局、環境保護部、國家發改委等十部委聯合印發《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方案要求,以改善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為核心,加快沿海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嚴格控制各類污染物排放,開展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強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方案強調,重點河口、海灣應以改善海域環境質量狀況為核心開展污染綜合整治,探索實施海域網格化水質監測,進行河口海灣生態環境調查與評估診斷,有針對性地開展污染治理工作。珠江口作為近岸海域污染綜合整治的重點對象,按照“從山頂到海洋”“海陸一盤棋”的理念,統籌陸域和海域污染防治,推動生態保護區域聯動,增強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的系統性、協同性。
珠江口近岸海域共設置了珠江口內(GD0301)、伶仃水道(GD0303)、深圳灣中(GD0304)、深圳灣出口(GD0306)、伶仃洋(GD0307)和深圳灣口外(GD0308)6個環境質量監測點位,2011-2017年期間分別開展了枯、豐、平3個水期的環境質量監測工作。
環境質量點位水質判定采用綜合污染指數方法評價,珠江口近岸海域環境質量水質目標為三類,但從2011-2017年綜合污染指數來看,實際水質的質量均為劣四類,主要超標污染物為無機氮,表1、表2為珠江口近岸海域環境質量水質狀況。

表1 2011-2017年珠江口近岸海域環境質量水質狀況(一)

表2 2011-2017年珠江口近岸海域環境質量水質狀況(二)
與頻繁最大值出現相對應,珠江口內測點(GD0301)、深圳灣中測點(GD0304)的平均綜合污染指數在監測期間出現最大值次數最多,該兩測點海水質量最差,其他測點海水質量基本穩定。珠江口海域近七年各測點綜合污染指數變化如圖1所示。

圖1 2011-2017年珠江口海域各測點綜合污染指數變化
由2011-2017年珠江口近岸海域環境質量水質監測情況可見,珠江口近海環境質量水質類別比例100%為劣四類海水,水質極差,主要超標污染物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部分測點非離子氨和糞大腸菌群超標;最大超標項目均為無機氮,超標倍數在1.7~5.9倍;水質呈嚴重富營養狀態。2011-2017年珠江口近海環境質量水質評價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2011-2017年珠江口近海環境質量水質評價結果
珠江口海域水質達標率較低,水質劣于海水四類標準,主要污染物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
珠江口海域由于沿江城市大量污水的匯入,水質污染嚴重,同時由于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跟不上城市發展的速度,導致部分生活污水直接排海,加大了珠江口海域污染負荷,其污染物主要為生活污染。
“十二五”期間,各級政府認真貫徹《珠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方案》文件精神,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以治污保潔工程為平臺,大力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水平;加強陸源污染防治和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全面整治入海河流,關停重污染行業,陸源污染負荷逐年減輕。
為實現2020年廣東省入海河流消除劣V類水體的目標,《廣東省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于2018年1月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沿海各市應對本行政區域內水質現狀劣于V類以及水質不達標的入海河流,于2018年6月底前編制達標方案,明確水質目標、達標年限和階段性污染負荷削減目標,提出切實可行的整治工程清單,實現“一河一策”精準治污,并組織開展入海河流綜合整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