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國,尹肖,孫浩琳,張大治
(航空工業北京長城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所 計量與校準技術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95)
測試是對給定的產品、材料、設備、生物體、物理現象、過程或服務按規定的程序確定一種或多種特性的技術操作,也可將其理解為測量和試驗的綜合。測試性是產品能及時、準確地確定其狀態(可工作、不可工作或性能下降)并隔離其內部故障的一種設計特性。
民用飛機測試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概念,其內容眾多而龐雜,任務大小不一,階段各個不同,主體單位眾多[1-10]。雖然我國民用飛機測試發展了多年,但對于是否形成一個體系,一直存在爭議。
測試一直處于任務驅動模式,本行業的實際行為多數處在學習和模仿先進國家的階段[11-15]。實質上處于無行為主體、無行業監管、無準入門檻、無從業資質要求的狀態。其構成體系的核心和構成要素不明晰。
目前,我國測試行業處于應急滅火狀態,當出現故障或事故迫究責任時,才想起用測試手段診斷以解決問題。我國測試行業從整體上缺乏全面布局、規劃發展的思想。例如:測試行業缺乏對被測試對象的主體功能和性能的測試和關注。測試人員缺乏對測試體系內涵的了解,民用飛機測試行業與整個測試行業的現狀大體一致。
民用飛機測試行業與測試有關的工作均是以試驗任務來驅動,其對測試的理解是:試驗中的測量。從本質上說明測試僅僅是依附于試驗的輔助事宜。本文后續內容,主要針對民機測試體系的內涵、構建等進行闡述與討論,并試圖給構建民機測試體系的人們提供一種思路和參考。
關于測試本身的任務,在航空行業一直存在共識[16],主要包括:①故障診斷;②極限特性的探求和獲?。虎厶卣鲄⒘孔兓秶暮蓑炁c確認;④功能正常性的檢查核驗與確認;⑤多變量狀態的同步與時序核驗確認。它們存在于民用飛機從設計研制、試飛、定型、生產、使用維護、修理的各個階段。在不同階段,承擔的測試任務不同,實施測試的主體不同,想要達到的測試目標也截然不同。
例如,研制階段的飛機整機結構強度的靜力試驗[17],其任務就是在3~6個月的時間里,確定飛機能夠安全承載的最大靜力量值是多少;耐久性疲勞強度試驗,其任務則是在8~10年里,確定飛機安全飛行的疲勞壽命是多少。
研制階段的各種離散源沖擊試驗,也是確認各種情況下的飛機安全性能的試驗。例如:鳥撞試驗,以不同速度狀態的仿真鳥,用空氣炮水平射擊飛機頭部以核驗飛機頭部損傷程度,來確認是否符合要求;水平冰擊試驗,采用不同顆粒與不同硬度的冰粒,以不同速度水平擊打飛機頭部,來核驗飛機頭部損傷程度,以確認是否符合要求;假人水平沖擊試驗,對安置在飛行座椅上且安裝了各種傳感器的仿真人,使用水平空氣炮發射1~20 g范圍內的水平加速度沖擊激勵(半正弦或三角波等波形),通過對假人腰椎、頸椎等承載的力、力矩、加速度、位移等量的測量,核驗飛機抗擊水平沖擊的水平,確認是否符合要求;擺錘擊胸、擊頭試驗,則是通過使用擺錘,對安置在飛行座椅上且安裝了各種傳感器的仿真人,進行錘擊胸部和錘擊頭部試驗,通過對假人腰椎、頸椎等承載的力、力矩、加速度、位移等量的測量,核驗飛機抗擊擺錘沖擊水平,確認是否符合要求。起落架落震試驗,通過將安裝在試驗工裝上的飛機起落架提升幾十厘米至2 m高,在機輪不同轉速下自由落體著陸,判斷造成的損傷,核驗飛機抗擊跌落沖擊水平,確認是否符合要求;起落架擺振試驗,通過將安裝在試驗工裝上的飛機起落架提升幾十厘米至2 m高,以不同角度自由落體至高速運動的地表,通過產生的側向扭轉的回復周期,判斷起落架抗擊擺振的性能水平,確認是否符合要求;全機落震試驗[14],則通過將飛機全機提升幾十厘米至2 m高,自由落體著陸,以此判斷造成的損傷,核驗飛機抗擊跌落沖擊水平,確認是否符合要求。
著名的十大試驗臺[6],主要針對飛機地面試驗的系統:①飛行控制系統試驗臺;②飛行品質模擬試驗臺;③燃油系統模擬試驗臺;④電網模擬試驗臺;⑤環控系統模擬試驗臺;⑥液壓系統模擬試驗臺;⑦進氣道調節系統模擬試驗臺;⑧航空電子綜合模擬試驗臺;⑨座艙蓋模擬試驗臺;⑩座艙照明模擬試驗臺。另外,各種航空發動機試驗臺、試車臺,各類風洞等也屬此類。
以飛機機載設備為例,有以下幾大類典型的系統需要進行測試驗證與確認[7]。①飛控系統:包括遠控電傳(或液壓)操縱系統,自動駕駛系統,組合導航設備(雷達導航系統、無線電導航系統、慣性導航系統、GPS導航系統、導航計算機系統、航向信息系統、無線電羅盤、高度信息系統、大氣數據計算機和進場的儀表著陸系統、微波著陸系統等),以及防冰、防撞系統等;②綜合座艙顯示系統;③機載自動監控系統:包括飛行參數記錄裝置,機載檢測和告警系統等;④綜合通訊系統:包括超短波電臺、短波電臺、機內通話器、語音報警器、計算機等;⑤機載電源系統;⑥環控系統;⑦氣象雷達系統。
特別重要的飛行性能的試飛任務,則有更多的試驗需要測試來驗證完成。
另外,有關民機適航性要求的眾多規定,內容要求貫穿于設計、試驗、試飛、制造、使用維護等各個階段[18-19]。盡管規定得很籠統,也是建立在測試試驗的基礎上的驗證和確認過程。
從本質上說,這些均是民機測試相關的任務對象,為民機測試的主戰場。
實際上,對于民用飛機,適航規章和標準可看做一個體系,其主要是安全有關的標準,規定了民用飛機若想通過適航認證,必須滿足的一系列要求,包括設計和制造階段的初始適航性,及使用和維護階段的持續適航性。其中,一部分要求直接與測試有關,另外的部分,很多只是技術要求。標準的不同條目之間,從表面看并沒有明確的邏輯關系,實質上,每一條標準的后面,都隱含著一系列適航事故造就的血的教訓。因而,從適航標準有關的測試系列要求,僅僅可以抽象出安全體系的內涵與框架,難以抽象出民機測試體系的內涵與框架。
“測試歷來無體系,測試工作不成體系。”這樣的結論有些武斷和絕對,但也不無道理。這主要是因為測試雖然滲透到幾乎每一項實際工作之中,但在多數情況下都處于從屬地位,另外,測試分類偏雜,其任務也偏雜,且無定數,總在變化過程之中。我國航空工業在自主研發方面的能力比較薄弱,自主探求極限特性和特征為主的主動測試行為較少,使得故障診斷、符合性驗證類的被動測量行為占據主導地位,而測試或為輔助地位,僅僅作為一種工程手段??傮w而言,有三種典型的測試活動:
1)性能測試,就單參量的量值而言,實質上是被測參量極限區間的邊界確認,也可以是過程特征值的邊界確認,或過程變化規律的符合性確認;對于多參量量值,還可能包括它們之間的同步、時序、因果關系等的驗證與確認。校準過程類似于性能測試,屬于計量性能的符合性驗證確認行為。
2)功能測試,實質上是其功能符合性的驗證與確認。
3)故障診斷,針對功能達不到預期要求,或性能達不到預期要求情況,以測試為手段進行故障定位、故障分離、故障判斷等。為故障排除提供技術依據,通常多數屬于功能測試,但也可從屬于性能測試。
無論哪一種測試,都包含“人”、“機”、“料”、“法”、“環”五個主要要素。“人”為實施測試的主體,可以是技術機構、生產試驗單位、部門,最終落實到實施者,以及相應的管理者;“機”是測試所用的儀器、設備、標準器具、裝置、設施等,是測試得以實現的物質條件;“料”是被測對象及測試需求,可以是單項或多項,可以是功能或性能;為測試的基本要求;“法”是測試所依據的方法、標準、規范,以及測試結果的處理與呈現;“環”是測試所需要的環境條件。
圍繞測試對象的測試目標,各項測試要素的集合,構成被測對象的測試體系,包括以下幾方面體系:
①人才體系,即測試人力資源體系,測試任務的實施者,構成測試人才隊伍體系,又可分為測試管理隊伍體系和測試工程技術隊伍體系。
②資源體系,即測試設備資源體系,是測試實踐中的標準儀器和設施集合。
③任務體系,由各種不同的測試需求的總集合構成測試任務體系。
④方法體系,由測試方法、標準、規范、法規等集合構成測試原理、方法、法規體系。
⑤環境體系,由特殊的多種不同要求的、成體系的環境條件與設施構成環境條件體系。
⑥民用飛機測試體系,是圍繞民用飛機測試任務及目標構建的全局性的工作與發展體系,有明確的目的、基本的任務需求、規范的技術要求、可用的技術結論、良好的發展態勢。
當明確測試體系所包含的要素之后,便可以主動規劃和構建適用于不同對象的測試體系,并不斷完善和發展。天然形成的測試資源和測試力量,靠的是利益驅動和需求牽引而產生,往往不完備、不系統。
任何一個工業產品,若想達到安全性、可靠性、維修性、測試性、計量性五個方面的基本要求,并在使用維護中順利實施,需要在設計階段就予以考慮。若設計時考慮不全面,后期將難以補救。因此,若非主動構建測試體系,僅靠利益驅動和需求牽引,很多測試任務是無法在實際工作中順利完成的。因為設計方和測試方并非同一主體,產品使用方對設計方的技術要求并不能做到如此完備而具體,而對于不屬于自身必須要求的技術特性,設計方往往選擇忽略,從而導致產品缺乏測試性特征。
主動構建測試體系的情況則不然,它是建立在詳細的測試需求分析基礎上,經過利害分析、目標分析、技術要求分析、技術任務分解、實施方式的驗證與確認,經主動構建和持續運營與完善。它包含測試管理體系、測試技術體系、測試監督體系,從產品概念提出和技術設計階段就予以考慮測試性問題,以及包括測試順利實現的“人”、“機”、“料”、“法”、“環”的全部測試要素。在系統內達成共識,系統外獲得認可。以飛機為例,可構建如下圖1所示的測試體系框架。
由圖1可見,若將民用飛機全壽命周期分為設計研制、地面試驗、試飛定型、工程制造、使用維護5個階段,每一階段都可分析整理出若干測試任務,而每一個測試任務又都擁有若干個測試目標。針對每一個具體的測試任務的若干個測試目標,設計構建相應的測試系統,按照標準化的測試方法與流程,獲得測試結果,最終處理獲得明確的測試結論,從而完成測試任務。
圖2所示為民用飛機測試體系的量值溯源框架,其中可見,民用飛機各個測試系統所涉及的量值,均需通過各種校準方法溯源到上級計量標準,從而確保測試所獲得的結論的準確無誤,沒有進行量值溯源的測試數據所獲得的結論不具備可信性。關于這一點,測試校準實驗室認可準則中已明確表述,不再贅述。

圖1 民用飛機測試體系框架

圖2 民用飛機測試體系量值溯源框架
從這里可知,民用飛機測試體系構建包括:①梳理出各個階段的全部測試任務,將其變成標準化測試任務體系;②針對每一項測試任務,制定完善的測試目標系統,并以此構建相應的測試系統,全部測試任務的各個測試系統,構成民機測試系統體系;③全部測試所依賴的理論、方法,構成測試的理論方法體系,應以手冊、標準、規范、規程、條例、大綱等各種形式,將其規范化、系統化和標準化,構筑民機測試理論方法及法規體系;④針對全部測試任務所涉及的物理量值,構建完備的如圖2所示的量值溯源鏈,將它們有效溯源到上級計量標準;也可將其稱之為編織完善的量值溯源鏈,構筑完整的量值溯源體系;⑤整合各個階段、不同單位和部門的測試管理人員與測試技術人員,構建民機測試人才隊伍體系;該隊伍的從業單位與部門,應該通過相應測試實驗室認可準則的認可[20],作為測試行業的最低入門要求。
從上述過程可見,民機測試體系實際上包含了任務體系、硬件能力體系、理論方法體系、技術法規體系、量值溯源體系、人才隊伍體系等方面的內涵。若想讓其完整有效,需要進行頂層設計與行業管理。在飛機設計階段,同步分析其測試任務體系,同時考慮其測試體系構建問題,并按照安全性、可靠性、維修性、測試性、計量性五個方面的基本要求,進行測試體系的設計構建,并將其標準化、文件化和制度化[21]。
特別是測試系統的計量溯源問題,在許多以故障診斷和定位為目標的測試活動中,并未給予應有的重視,從而也影響了以性能獲取為目標的測試活動的量值溯源理念。若不在設計建造階段同時進行計量性設計,會導致測試系統的許多量值,在實際工作中無法進行有效溯源[8-9],因而給依賴定量量值給出測試結論的測試工作帶來巨大隱患,這也是很多復雜測試系統的典型缺陷,幾乎每一個飛機制造廠,都有一些無法完整溯源的測試設施與系統。
通過討論民用飛機測試系統的內涵,分析測試體系框架如何構建。民機測試體系技術框架其分為5個不同階段,以測試任務為驅動進行全面考慮,并從任務體系、硬件能力體系、法規體系、溯源體系、人才隊伍五個方面,系統闡述了民用飛機測試體系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