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懿珣 常偉才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歷史城區更新與改造已進行到一定階段,城市形態與功能日趨同質,在此背景下,如何傳承城市的文化內涵,塑造有地方性特色的記憶。本文將以認知地圖相關理論作為依據,嘗試探討“范圍較大、城市形態破壞嚴重、現狀實體記憶符號保留較少”歷史城區中城市記憶的塑造方法。
武漢市現有“城市記憶工程”“歷史記憶地圖”等嘗試,在公眾參與的基礎上保證客觀性,“記憶”集中在建筑等實體空間上。在此基礎上,本文選擇漢陽歷史城區作為案例地,以熟悉當地情況的本地居民作為研究主體,運用訪談法獲取居民的城市記憶要素,結合認知地圖法生成漢陽歷史城區城市記憶認知地圖;將城市記憶認知地圖與歷史記憶地圖疊合,嘗試從其中尋找城市記憶的塑造與落實方法。
漢陽位于武漢市西南部,與武昌、漢口隔江鼎立。本文研究的漢陽歷史城區,北至漢江,東至長江,西至鐵路線,南至攔江路,包含漢陽老城區、歸元寺片區、龜北工業區與月湖文化區。
漢陽歷史城區現有顯正街歷史風貌街區,局部傳統風貌較強烈;歸元寺片區的城市改造正在進行中;漢陽老城內部丁字形——顯正街與鼓樓東街的傳統軸線一直延續至今;龜北片區沿江工業地帶被譽為“十里工業長廊”;主要開敞空間有漢陽江灘濱水綠帶、漢江江灘、龜山以及月湖、蓮花湖等。
1.2.1社會認知
1)訪談調研。
訪談中首先明確漢陽歷史城區的范圍,訪談問題包括:“外地人來漢陽你最推薦他們去哪里”“你覺得什么可以代表漢陽”“你對漢陽有沒有什么記憶深刻的人或事或物”……共訪談65位漢陽歷史城區的居民,對表達過于簡單、混亂的對象予以排除后,得到有效訪談62份,有效回收率為88.6%。有效訪談的居民中,有56位是本地居民,6位是在漢陽生活多年(10年以上)的外地人。
將62份訪談記錄內城市記憶要素按照屬性分類,可以分成以下四種類型:
a.自然環境類:體現城市記憶的各種自然因素,是城市內居民自然觀的展示。
b.標志物類:體現城市記憶的標志性建筑、節點等。
c.城市母體類:和標志物相對應的,體現城市記憶的基底實體空間。
d.總體布局:體現城市記憶的街巷結構等對城市形態有影響的空間。
2)記憶要素特征分析。
將訪談記錄中漢陽歷史城區城市記憶要素按照屬性分類(見表1),我們可以看出:
a.標志物類與自然環境類要素的記憶程度最高,總體布局類要素次之,城市母體類要素最容易被忽略。
b.人們對自己經常活動區域的記憶最為深刻,越遠則記憶程度越低。漢陽老城區是主要的居住場所,其中的城市記憶要素呈現的最多。
c.要素與人的互動關系很大程度上影響記憶程度。
d.各類城市記憶要素之間存在相互影響與串聯的關系,可以呈“點、線、面”的落實在漢陽歷史城區城市記憶地圖上。

表1 漢陽歷史城區城市記憶要素按照要素屬性進行分類統計
1.2.2城市記憶認知地圖繪制
1)歷史認知地圖。
為留住城市歷史記憶,2015年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旗下的互聯網移動微信平臺“眾規武漢”聯合清華同衡團隊創作武漢“歷史記憶地圖”。以武漢市紫線專項為基礎,列出了1 054處城市歷史遺產和城市遺跡。該地圖利用手機聯網,搭建公眾參與、發現、收集、校正的網上城市記憶地圖。
通過對武漢“歷史認知地圖”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此地圖上更多展示“物質”空間,但對其他空間,例如已被破壞的、歷史地名的、傳統儀式的或故事傳說的空間幾乎沒有涉及,見圖1。

2)訪談認知地圖。
根據訪談生成的認知地圖,可以一定程度上展示上述其他空間。
在城市地圖上將訪談的城市記憶要素落點,根據統計數值,劃定分布區間;依據分級情況繪制不同大小、粗細的點線面,生成基于訪談的城市認知地圖。

從圖2可以看到,顯正街—西大街與鸚鵡大道軸線上,延伸了總體布局類記憶要素的同時集聚了標志物類記憶要素,形成一條偏生活的記憶軸線;龜山北路的工業走廊串聯工業記憶軸線;濱江地帶的標志物類記憶要素與自然環境類記憶要素集中,形成濱江記憶軸線,漢陽大道串聯各大公園,形成休閑記憶軸線,同時通過工業記憶軸線可以串聯龜山與月湖,漢陽歷史城區的山水格局也融入到城市記憶體系中去。
“歷史記憶地圖”在公眾的參與下有客觀、全面的保證,“訪談認知地圖”幫助我們發現“隱秘”的承載空間。兩者的疊合分析可以彌補訪談中樣本量不足帶來的準確性問題,將不同社會群體擁有的記憶對應形成城市記憶的認知地圖。兩者的記憶要素點多集中于鸚鵡大道、西大街—顯正街段,空間記憶軸線結構明顯;月湖文化區、龜北工業區與鸚鵡大道記憶軸線相交處,記憶要素出現頻率高;人們對龜山及龜山與漢陽老城之間區域的記憶程度較低。
標志物類要素構成的點狀空間和由自然環境構成的區域空間記憶程度較強,包含建筑群體的區域空間最容易被忽視;這些空間受人主觀因素影響較強:實體存在、主題鮮明、有趣味性的空間記憶程度較強。
城市記憶在城市中隱秘而原真的存在,特別是在部分城市形態遭到破壞、現狀實體記憶符號保留較少的歷史城區,城市記憶更是“潛伏”于城市內部,難以識別與塑造。
通過對歷史城區城市記憶的挖掘與分析,設計者在空間策劃與塑造表現中,應從以下三個角度思考其原則與對策。
漢陽歷史城區的城市記憶場景具有整體性,人們關注的并非是孤立的某些元素,而是通過敘事性的視角切換,強調不同元素營造的整體環境與承載的功能及體驗。這就要求我們在對歷史城區城市記憶的塑造過程中,首先確立整體塑造的原則,找出高度關聯的城市記憶整體結構,分析點狀、線性、區域記憶空間在結構中的位置,判斷其價值并采用合適的塑造方式。
整體并不代表全部。對于城市記憶結構的骨架部分,可以采用要素提示的方式“點到為止”,利用局部小工程的方式塑造城市記憶的軸線與節點空間。
線形空間的城市記憶塑造關鍵在于線索的強化??梢酝ㄟ^建筑小品等城市家具喚醒記憶、強化線索,表現城市的傳統生活和空間形態。
點狀空間的城市記憶塑造關鍵在于原真性與獨特性的保持,為人們提供最大限度真實的記憶。對有實體空間的記憶,更多的是通過功能的置換,讓記憶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有新的延續,或是對記憶要素保留,為人們提供一個共同記憶的空間載體;對無實體空間的記憶,可以利用建筑構件等細小的元素做記憶提示,把過去當下化。
人對城市記憶的主觀影響因素較強,對構成城市記憶軸線血肉的區域空間,可以采用場所延續的方式塑造城市記憶。一方面是要保留地段的肌理與圖底關系,從再利用和記憶要素延續的角度對建筑進行篩選;另一方面是在遵循“真實性”的原則下,保留區域記憶空間的故事,對包括生活、民俗等元素進行場景再現和場所體驗,加強對城市記憶的外界刺激,同時強化區域認同與鄰里關系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