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珊 廖 利 魏 萍 姜林濤
(北京特種工程設計研究院,北京 100028)
廊坊大劇院位于廊坊市文化藝術中心內,該藝術中心由國際著名建筑設計公司GMP設計,園區景觀規劃的主題是“啟示”,涵蓋了認知、文明、教育、文化及智慧等內容。廊坊大劇院是廊坊文化藝術中心三期重點工程,位于夢幻湖一塊90 m×90 m的方形用地上,該用地西邊與書法大道銜接,其余三面臨水(如圖1所示)。
廊坊大劇院設計方案是基于我們對廊坊的城市歷史以及廊坊文化藝術中心特定功能的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考慮到大劇院在文化藝術中心的重要地位,我們在設計中充分尊重現場環境的文脈關系及相應的城市空間,將建筑藝術與技術相結合,創造一處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城市亮點。
“一個城市,之所以吸引人,并不在于擁有多少著名的建筑,而是看它是否擁有一處引人入勝的場所,這個場所有著獨特的氣息和氛圍,與當地人們的生活體驗、審美情趣相呼應,能夠激發人們交流和追求美好的愿望”。
廊坊文化藝術中心正是這樣一處場所。
多次去現場感受環境之后,作為設計者,我們越來越感覺到這塊基地需要一個內斂的、含蓄而不事張揚的建筑形態。
廊坊大劇院的設計主旨在于創造一個頗具吸引力、令人印象深刻的現代劇場。整個設計的構想是音樂的容器、旋律的建筑凝固,創造一個具有鮮明個性與風格的文化建筑。投標方案共做了兩種造型探討:方案一的靈感來自跳動的音階,形體規整有序,強調直線感和韻律;方案二區別于方案一,創造了一個自然、圓潤的造型,強調建筑形態的輕盈通透。
廊坊大劇院不僅要滿足1 500人的觀演需要,而且要在舞臺處滿足500人會議、小劇目演出、服裝表演等多功能要求;出于文化產業經濟效益的考慮,劇院還設置了150床的客房服務部。
方案一采用模數制,理性的軸線和精密網格始終控制全局,不僅完美地解決了上述復雜的功能及多種流線組織,而且使室內外與環境形成有機的整體,同時,建筑外部造型簡潔而純凈。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基地,設計將劇場周邊的柱列全部布置在水中,形成了柱列與劇場之間的有趣空間。劇場外墻上的篆書雕刻渲染著濃郁的文化氛圍,人們在這里可以感受到一種傳統長卷式洄游的空間體驗。
方案二利用逐層跌落的屋頂統一了各種功能。與屋面造型相呼應,各層平面也是逐層遞收的弧線輪廓,多種復雜的功能清晰而理性地布置其中。建筑南北兩側的玻璃幕墻處理的通透而輕靈,簡潔的手法更能引起人們的思考和遐想。
大劇院的主入口設置在基地東側,夢幻湖的對岸,觀眾由書法廣場南北兩側的出入口拾級而下,進入水下藝術展廊。長長的展廊布置了各種藝術展品,兩側曲線變化的內墻上張貼著演出劇目的海報;長廊頂部間或設置了橢圓形亞克力天窗,陽光透過湖水照射進來,塑造出夢幻的空間氣氛。于是,人們漸漸遠離塵世的喧囂,心靈得到凈化,逐漸接近藝術的殿堂——廊坊大劇場,體會風與影的交響樂。
另一個觀眾出入口在夢幻湖西岸,通過基地西側開口,觀眾步入柱列和劇院之間幽靜、有趣的空間,沿著劇院的篆書外墻,穿過寬窄變化的水邊廣場,來到劇場的休息大廳,由此可以進入池座。
演員出入口布置在舞臺后臺南側,兼多功能廳前廳;賓館出入口與之對應,安排在北側;貴賓出入口設置在南側休息廳靠近休息室處;道具及布景出入口在劇場后臺中部,通過升降臺運送到舞臺。
建筑以東西方向為對稱軸,采用簡單的幾何平面布局,強調功能的理性邏輯,力求經濟實用。
大劇院由一個1 592座的劇場和一個多功能演藝廳組合而成,巧妙多變的舞臺機械設計,能滿足各種大型劇目演出的要求,以及多種不同功能的演藝、展示、會議的需求(見圖2)。

觀眾廳布置在東側夢幻湖邊,觀眾在休息大廳便可以眺望夢幻湖及對岸景觀。觀眾廳共分3層,池座設置了1 016個坐席,兩層樓座共576個座位。
舞臺部分安排在西側書法大道一側,便于道具、布景的運輸需要。舞臺加側臺尺寸為20.3 m×64 m;后臺面積約600 m2,平面尺寸為30 m×20 m,中部設置了25塊3.2 m×3.2 m的升降臺,兩側布置可收縮座椅??梢赃M行會議、新聞發布會、小劇目演出、秀表演等多功能活動。
圍繞舞臺分層安排了演員化妝間、服裝間、工作用房、設備機房等附屬設施。
為了充分利用有效空間,方案將156床賓館安排在側臺上部3層~5層,共設52間。在后臺上部4層平面設置了約400 m2的小排練廳和5個琴房。
方案二的觀眾廳僅設1層樓座,座位數減為1 310座,在地下1層增加了兩個171座的小型電影廳。道具入口區別于方案一,設在側臺后部,這樣道具的進出可以不影響多功能小劇場的使用。劇場臨水一側可以依托建筑形體及基地平臺搭建臨時舞臺,進行大型室外慶典演出。
方案一:基地的特質催生了這個方中有圓、圓中有方的“音樂盒”。廊坊大劇院運用高度概括的設計手法,從音律、國畫、書簡中提煉構成建筑形態的主要元素,以一組跳動的音階構成劇院的主體,環繞著寓意“竹?!钡闹?,它們與波光粼粼的水中倒影一起,共同構建了一個“光的雕塑”,充溢著寧靜之美(如圖3所示)。
造型策略一:分解體量——整個建筑由高低不同的矩形實體和透明玻璃體交替構成,弱化了建筑的體量感。造型策略二:創造雕塑感。造型策略三:細節刻畫——刻滿篆書的墻面宛如寫滿廊坊歷史的古簡,令人仿佛感受到幽遠的書香。造型策略四:寧簡勿繁。方案一的造型力求給人們帶來內心深處的觸動,大劇場隨著時間維度上的光影變化,盡顯風姿和魅力(如圖4所示)。

方案二:強調建筑形態的輕盈通透,發揮現代結構技術和建筑材料的優勢,創造出生動流暢的曲線造型,仿佛一顆精美的卵石置于水畔(見圖5),又如古代文官的頂冠(見圖6)。
劇院南、北立面處理成韻律感極強、相互交錯的玻璃和金屬百葉外墻,純凈而簡潔。白天,各種光影在復雜的斜面玻璃上投射出變幻莫測的影像;夜晚,劇院內部輝煌的燈光透過玻璃撒落在夢幻湖面,隨著光影和水面的波動,建筑主體閃耀出動人的光彩(見圖7)。
3層跌落的拱形屋面擁有完美的曲線,帶來旋律般的流暢美,給人以圓潤舒適的視覺感受。屋面及外墻的每一個細節均可以細細品味,折板玻璃外墻與弧形的建筑造型相統一,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


1)模糊表皮。
表皮作為首要的建筑元素,界定著建筑存在的視覺特性。由柱列組成的矩陣追求表皮的半透明性,材料的特性使之有一種若隱若現的美,白天,劇場處于一種“半消隱”狀態,與夜晚的色彩斑斕形成對比,模糊表皮的幽美意境使其文化意義凸顯。
2)水中柱列。
方案一最突出的特點是飽含韻律感的柱列。白天,劇場仿佛蒙了一層面紗,從湖對岸只能隱約看到包圍在柱列之中的體量;夜晚,華燈初上,柱內的燈光被透明材料擴散,伴隨音樂光柱不斷變化,仿佛音階的律動和節奏的起伏,大劇院一改日間的恬靜,在黑暗中閃現出寶石般的美麗。
3)弧線優美的屋頂。
方案二強調的是柔性線條,整個建筑被高低錯落的5片弧形屋頂所覆蓋,三重檐的屋頂形制自然地令人聯想到中國傳統建筑屋頂的做法。5片屋面由金屬板和透空的金屬百葉交替構成,減小了體量感和重量感,使整個建筑內斂而又生動,與環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4)波光粼粼的夢幻湖。
廊坊文化藝術中心湖池坦蕩,水闊天高。水面柔美的線條軟化了建筑的體積感,大自然的美景在此意會成都市空間的詩情畫意,給人以心靈的慰藉。
水韻輕靈,水的劇場,就此靈動起來。
無垠和幽深的星空下,廊坊大劇院將現代都市生活演繹成一種文化休閑方式,賦予人們無窮的想象。文化與表達、精確與完美、渾沌與創造力、真實與虛幻,這就是我們的設計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