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靜
摘 要 文化是民族發展和傳承的靈魂,是人類在社會的發展中不斷創造和總結,進而積累下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編輯出版通過對文化的積累和選擇,不斷發展和振興國家經濟。在信息化和多元化發展的當今時代,編輯出版首先要對這個職業有充分的認識,不斷提升工作人員技術能力和綜合素質,從而全面提升編輯出版的工作質量,使得編輯出版更好地發揮在文化傳承中的地位和作用。
關鍵詞 編輯出版;文化傳承;地位作用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5-0166-02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各國之間、各民族之間的文化融合發展,這一方面給文化傳承帶來了挑戰,同時也為文化的傳承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編輯出版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肩負了重要的歷史使命。在新的發展時期,我們要切實發揮編輯出版自身的價值,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繼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1 編輯出版概述
1.1 編輯出版的基本概念
從編輯出版學的定義來看,主要目的是培養適合現代出版發展需要、具備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的文化科學基礎,還應當具備一定能力的編輯數字信息技術的能力。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代學者對編輯提出了新的看法,在立足點和側重點上雖然有所區別,但是總體上對編輯行為有較為一致的認識。
比如有學者認為,編輯是指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通過一定的指導方法,利用固有物質載體和特定的技術手段,對精神產品進行收集、選擇、組織和加工,從而建構成一定的文化符號在社會中傳播。在這個概念中,“精神產品”作為編輯工作的對象和客體。還有些學者認為,“精神產品”實際也就是作品,比如,有人認為編輯是“組織、審閱、編選、加工原創作品以在整體上構成新作品(編輯作品)的再創性著作活動”。總結這些學者的定義不難發現,編輯是指遵循一定的方法,對稿件進行收集、設計、組織和加工,進而出版和發行的一系列工作。
1.2 編輯出版與文化傳承之間的關系
從編輯的基本組成來分析,首先,編輯出版是人類精神的產物,作為一種文化活動,因此編輯出版具有文化屬性。其次,編輯的主體是人,這類人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夠很好的從事編輯活動,對編輯對象進行實施。最后,編輯活動為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編輯出版的最終目的是將人類活動中的精神產品進行加工和復制,從而更好的向大眾進行傳播。
鑒于這些特點,我們可以總結出,編輯出版主要對文化產品進行選擇和加工,編輯活動的核心是文化活動,工作人員要具備基本的對作品進行識別、判斷、加工和優化的能力,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這些基本功能決定了編輯出版在文化傳承中的地位和作用,兩者之間互相協調,存在一定的辯證關系,即編輯出版是文化傳承的方法,文化傳統作為編輯出版的目的。
2 編輯出版在文化傳承中的地位和作用
2.1 有助于文化的積累
作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傳承,編輯在中華文化的傳承中發揮著巨大作用。自倉頡造字以來,從甲骨文到各種象形文字,從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到二十四史,經過編輯整理,《詩經》《易經》《莊子》《論語》《老子》《韓非子》等世界名篇得以流傳下來,記錄了我國古代的諸侯禮儀、經濟文化、政治教育等。西漢司馬遷編撰的《史記》、宋朝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明朝解縉主編的《永樂大典》以及歷朝歷代編撰的史書,無不記載著各個時期的經濟、文化、教育、政治、戰爭等,為后人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參考資料。
在醫學方面,從神農氏的《皇帝內經》到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從孫思邈的《千金方》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為我國古代人民提供了大量的治病依據,在文化的積累中不斷的發展和流傳。
2.2 有助于文化的選擇
在歷史的滾滾車輪中產生了無數的文化,但是不能毫無保留的都流傳下去,“留取精華,去除糟粕”成為文化選擇的重要依據。在多元文化發展的當今時代,人類精神文明高度發達,每天都會產生數以億計的文化信息,編輯出版時要選擇人文精神強、符合當代發展的文化進行傳播,真正實現文化的為民所用。從編輯出版活動來看,文化選擇不僅體現在選題策劃方面,還體現在文稿質量的把握上,這要求工作人員要綜合權衡作品,為社會弘揚正能量。
2.3 有利于文化的傳播
從傳播形式來看,文化傳播可以分為直接傳播和間接傳播兩種,在傳播時主要通過精神作品來實現這一作用,在進行文化傳播的同時也體現了作者的思想內涵。
首先,編輯通過對資料的收集、設計、構思、加工等工作對進行作品的重構,實現文化傳播中編輯對作品的再創造。
其次,編輯并不是對作品進行原始的創造,而是通過一系列的設計、選題、審稿等活動,在原始作品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加工和完善,實現作品的優化和出版。
最后,編輯起到橋梁的作用,通過編輯出版,作者和讀者之間進行心靈上的溝通。
2.4 有利于文化的創新
在時代發展的今天,文化作品的發展趨勢大眾化和商業化,編輯在發展中要不斷的創新才能不斷適應時代的發展。
首先,作家明星化。尤其最近幾年,隨著編輯出版的飛速發展,作家們開始通過參加各種文學評獎活動,或者與編輯出版機構共同炒作,一些作家甚至直接參與編輯出版,出版機構和明星化作家相互依托,獲得經濟上共同利益。
其次,作品大眾化。隨著大眾文化知識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層次的追求也愈加明顯,近些年的很多作品正逐漸向大眾化傾斜,如《明朝那些事兒》《挪威的森林》等都有一批忠實的大眾讀者。信息時代的主流作家對讀者有不一樣的感觸,作品不一定要成為大眾的文化快餐,只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引起一些共鳴,或者引起現代人對作品的注意。
最后,作品商品化。文化逐漸成為進入流通領域的一種商品,作為精神層面的產品,文化產品和一般的商品有著不可逾越的界限。
3 加強編輯出版工作的策略
從工作職責來看,編輯出版對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工作中對編輯出版工作要有清醒的認識,注重其人文屬性和商品屬性的雙重特征,在實踐活動中切實發揮其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在工作中要不斷的改進和創新工作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時代的先進設備和技術,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
從編輯出版機構來看,首先,要注重編輯人員理論知識的培訓,做好相關操作軟件的在崗學習,對培訓結果進行考核,對于考核不合格進行重新培訓。其次,積極引入專業的編輯工作人員,及時進行人員調整,對尸位素餐者及時淘汰,對優秀職工進行鼓勵。最后,加強編輯出版人員和外界的溝通交流,不斷學習和更新編輯出版理念,做好資源收集、開發、使用和傳播,通過網絡、手機、電視等多種傳播途徑提升編輯出版的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在技術創新方法,要注重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運用,逐步改變傳統的手工操作方法,與時俱進,引進和使用先進的技術設備,不斷提升編輯出版在文化傳承中的地位和作用。
4 結論
總而言之,社會在不斷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精神文化。在數千年的發展的傳承中,我國文化成為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靈魂的源泉。在新時代發展的今天,中華文化的繼承和弘揚離不開編輯出版,這對編輯工作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是發展的機遇。隨著信息化和多元化的發展,編輯出版要從實際出發,強化思想認識、注重工作人員素質的提高和先進技術的更新,落實好工作職責,進而為編輯出版的長足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肖林霞.試論編輯出版在文化傳承中的地位和作用[J].蘭州學刊,2010(10):219-220.
[2]于涉.試論編輯出版在文化傳承中的地位和作用[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5(5):153-154.
[3]趙俠.編輯出版在文化傳承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3(13):255.
[4]時代呼喚大編輯樂為讀書鼓與呼[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9-06-15(08).
[5]武曉麗.古籍整理與文化傳承的所思所想[J].蘭臺世界,2010(5):30-31.
[6]顧勇華.新聞傳媒擔起文化傳承的重任[J].傳媒,2007(10):12-14.
[7]陳巨瀾.試論編輯出版在文化傳承中的地位和作用[J].當代青年月刊,2015(12):65.
[8]周冀.探討編輯出版工作中編輯創新的作用與地位[J].新聞傳播,2012(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