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路姆參 攝影_小強先森
初到比什凱克,細雨紛飛,氣溫微涼。頗有些驚訝于城市的“簡陋”,建筑陳舊低矮,路面坑洼,街道不甚繁華,這或許是所到過四十余國首都中最平實無華的了。路上行人不多,衣著整齊,神情泰然,第一印象卻是不錯。城市的景致或賴于依傍山水及規劃建筑,但其品位終究取決于本地人民的素養與內涵。不得不說,當時就產生了某種很快會愛上這座城市的預感。但我卻無暇停留太久,匆匆前往楚河河谷的中東部托克馬克。

陸上絲綢之路
Tips
吉爾吉斯斯坦或許是當世所存最具傳統游牧風情的國家,人民熱情友好,又因深處歐亞大陸的腹心地帶,古絲綢之路驛站歷史遺存豐富,例如托克馬克,這是絲綢之路兩條干線交匯的中心。
比什凱克向東行駛90分鐘后,抵達中亞名城、喀剌汗王朝故都八剌沙袞遺址。從首都比什凱克到托克馬克這一段馬路的路況非常不錯,兩側風光壯麗而又旖旎。其間有好幾十公里路段,靠北緊挨楚河,隔河相望便是哈薩克斯坦。楚河和納倫河是流經吉國境內最重要的兩條大河,有如長江黃河之于中國、阿姆河錫爾河之于烏茲別克,滋養著幾乎所有的重要城市。
在這里,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每當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的青年爭論兩國歷史誰更悠久,此時司馬遷獻出了重要神助攻——《史記》中所提到的“鬲昆”,就是后來經歷代歷史學家考證源流有序的吉爾吉斯人的祖先。根據太史公的記載,吉國將公元前202年定為開國之年,至今已有2200多年,自然力壓15世紀才形成汗國的哈薩克斯坦一籌。作為亞洲大陸歷史最忠實的記錄者,我們中國人有充分的理由感到自豪,包括更古老的印度在內所有鄰國乃至更遙遠國家的嚴肅歷史,都必須借助中國古代史籍才得以確認。
一千年前盛世繁華的八剌沙袞,目前僅余布拉納塔(Burana Tower)一處遺存。這座建于11世紀喀剌汗王朝時期的宣禮塔原本只剩半截,在蘇聯時代得到修復,但很可惜不是修舊如昔。如同北京八達嶺長城,布拉納塔在吉國家喻戶曉,是當地一日游的主推景點。進到景區,雪茄式粗塔佇立奪目,塔外不足百米有一土包,實為故城廢墟。廢墟后面的平地上散落著數十尊石像、石雕,并非全由本地發掘,而是從吉國各地搜集而來。有的雕像惟妙惟肖,尤以端杯對飲者為妙,大有“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之幽意。
登塔的通道極窄,僅容一人,身形魁梧的朋友,須慎重上行。與中國一樣,吉國每一處景點也會有一則穿鑿附會的傳說。據說,很久很久以前,國王生了一個漂亮可愛的女兒,卻受到詛咒將會活不過18歲。為了保護公主,國王下令修建布拉納塔,公主就住在塔頂的閣樓,只有一位瘦削的仆人能通過狹窄的階梯遞送食物,想來是無人可近、萬無一失。可是,在公主18歲生日的前夜,一只劇毒蜘蛛悄悄躲在最后的晚餐之下,對著可憐的女孩致命一吻,命運的安排終究還是驗證了。如此暗黑的故事,一路上我還聽到了很多很多。看來游牧民族性格雖然樂天豪邁,卻也有感傷憂郁的時候。
在布拉納塔旁側,有一座微型博物館,里面藏品不多,源流卻很豐富。中國的孔方兄、希臘風格的格里芬雕像、刻有佛教符號的遺物和諸多伊斯蘭時期的文物靜靜躺在一塊,無聲

布拉納塔

碎葉城遺址
訴說中亞名都自古以來作為不同文明交匯十字路口的光輝歷史。與大多數景區博物館一樣,更有價值的出土文物不會陳列于此,而是上交國家博物館甚至外流了。博物館最里面正中的位置擺放著大詩人哈吉甫的塑像及其作品書籍,這位《福樂智慧》的作者生長于八剌沙袞,后來遷至喀什噶爾生活直至去世。1982年,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的阿克-貝希姆(Ak-Beshim)遺址發現了一塊石碑,碑銘上刻有“安西副都護碎葉鎮壓十姓使上柱國杜懷寶”等漢字。這個杜懷寶讀起來就很霸氣的頭銜,有力證明了此地曾是唐代安西四鎮之一碎葉的城治,立即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碎葉即素葉,素葉因河得名,當是楚河的一段或某條支流。非常遺憾,后來尋遍比什凱克全城,也未能目睹這塊杜懷寶石碑。這里還出土了一塊晚近的石頭,至早不過明清,據回族朋友咖啡哥解讀,竟是“馬占福到此一游”,也被吉國學人當作寶貝。
然而,如果旅人提出要去碎葉(英文譯名Suyab),當地朋友或旅行社很可能一頭霧水,不明所指。因為,無論按照本地習慣,還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上,這個遺址的名字都叫作Ak-Beshim。我后來請教在吉國的大學歷史老師,才曉得在突厥語中,Ak是白色的意思,Beshim是日午,合讀便是白日城之意。此地歷經粟特、突厥、唐朝以及后來許多征服者的統治,碎葉只是其中不足百年、很短一段時期的名字。雖然碎葉二字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意味深長,卻不可因此忽略更加宏大的區域乃至世界歷史。
近現代,郭沫若著《李白與杜甫》,提出碎葉乃李白出生地,有人借此增加當時對蘇邊界談判的籌碼。在學術上,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根據現有的文獻與考古材料,既不能輕易否定其說,但更沒有直接證據以資證明。其實,對于一位志在四海、名滿天下的浪漫詩人,生于何處,死于何時,又有什么打緊呢?

古代旅舍在吉國五大山脈匯集處的地殼活躍帶,可能也是整條絲綢之路上僅存的超大型、全石式、600年之久的古代旅舍——納倫州山谷中的塔什拉巴特,歷經數千年的風雨,除了供人們旅途休息之外,進入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的早期,也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和非常積極的研究。

中亞明珠2017年《國家地理》雜志將吉爾吉斯斯坦列為最值得前往的十大旅游目的地之一。這里有蘇聯時期與克里米亞半島齊名的療養勝地——有“吉爾吉斯斯坦明珠”之稱的伊塞克湖,也就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熱海”,玄奘西行也經過這里。
言歸正傳,碎葉通常不在本地旅游選項之內。想要去碎葉,務必要說明是到Ak-Beshim。碎葉遺址離布拉納塔直線距離只有十分鐘車程,但司機師傅也費了一番功夫才找到。車輛在入口處停留,游人首先要跨過一道形而上學、旨在宣示治權的門。往里走六百米左右,先是見到一處完整的方形遺址。在此遠望七八百米外,有一小山包,走進發現其上布滿溝壑墻垣,或許就是當年的城池了。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自己對古城遺址形制方面的知識一無所知,欲發思古之幽情,亦不知從何說起。且拍下一些細節照片,回國之后再找相關書籍比照學習。整個遺址處于完全無保護狀態,我恪守賢者規則,自覺不直接立足遺址之上,但司機對此并不在意,需提醒才能制止。且不說風化侵蝕,可以想象將來游人來得多了,人頭攢動,踩踏土基,令人十分擔憂。離開時,回頭望望撒滿黃葉的林蔭路,倒不由得想起太白所吟: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