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書

在國人的詞匯中,“樂以忘憂”往往帶有貶義,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莫過于三國時期的蜀后主劉禪了。
“樂不思蜀”這句成語就源自于劉禪。蜀漢亡國,劉禪被押送到了洛陽,司馬昭設宴款待,先以魏樂舞戲于前,蜀官傷感,唯獨劉禪有喜色。司馬昭再令人扮蜀樂演出,蜀官皆墮淚,后主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馬昭問他思蜀否?劉禪回答:“此間樂,不思蜀。”人們慨嘆,劉備生前英雄蓋世,沒想到兒子如此懦弱廢物!“此間樂,不思蜀”成為劉禪的“傳世名言”,其沒心沒肺的行徑成為人們的笑料。
那么,“樂以忘憂”究竟好不好呢?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從養(yǎng)生角度來看,孔夫子的這句名言一點沒錯,它闡述了健康長壽的一個關鍵要素——樂觀。“不知老之將至”,是心態(tài)良好、心理年輕的表現,是自強不息、樂觀上進的表現。
放下那些患得患失,一切順其自然,天天笑口常開,這也是許多長壽老人的健康“秘訣”。
國內外研究都發(fā)現,生活中樂以忘憂確實對健康長壽有益處。美國匹茲堡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他們在8年間追蹤調查了10萬多名50歲以上的女性,發(fā)現總是期盼好事發(fā)生的樂觀女性死亡風險比一般人低14%,心情樂觀者不容易患高血壓、糖尿病以及染上煙癮。
醫(yī)學專家發(fā)現,很多癌癥患者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嚇死的,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癌癥死亡患者是被疾病嚇死的……
頂級醫(yī)學雜志《細胞》曾經刊登一項經典實驗,每天傻樂的“快樂小鼠”,被人工誘導出的多種惡性腫瘤會逐漸變小甚至消失。其中,黑色素瘤的抑瘤率為43.1%,胰腺癌的抑瘤率為58.2%,肺癌的抑瘤率為36.5%。有研究證明,良性精神刺激可能改變癌細胞的代謝,同時影響免疫系統(tǒng)。科學家認為,動物和人類的大腦中有一條“神奇通路”:大腦皮層良性刺激-海馬區(qū)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高表達-自主神經(主要是交感神經)-脂肪組織(脂肪因子)-抑瘤。
從生理學上說,樂以忘憂會使大腦增加分泌一種叫做“內啡肽”的物質,這種物質不僅使人高興,而且還會提高人體的免疫力。美國心理學家邁克爾·沙伊爾指出,氣質性樂觀是一種人格特質,這類人總能對未來報以積極的期待,相信結果會向好的方向發(fā)展,會更好地處理挫折,承受能力也比一般人高。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樂天派被定義為“氣質性樂觀”。在“樂天派”的眼里,生活無需提前擔憂,沒發(fā)生的事兒就不要去胡思亂想;事情發(fā)生了,就積極應對。美國《癌癥》雜志的一項研究指出,氣質性樂觀者查出腫瘤后,會對治療效果抱著積極的期待,相信自己能夠好起來。
變消極為積極、變悲觀為樂觀,不是不可能的。美國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賽利格曼指出,樂觀是一種可學習的歸因方式,就是把失敗或者不利情況歸因于外部的、特殊的、暫時的因素,增加對前景的樂觀情緒。
他認為,變成樂天派其實也簡單。第一,多跟樂天派在一起,積極的情緒能夠相互感染。不少人有一點小的好事就感到幸福滿足,與之相處久了,自己也會受到感染,會覺得生活很美好,身邊的人很和善,慢慢地也轉變了,凡事也開始往好的方向想了。第二,減少大腦里的消極想法。“人生不如意事兒十之八九”,人們從小到大要經歷很多挫折,思想上逐漸綁上很多“鏈條”,遇事就會先想到困難和問題,預設壞的結果,所謂“君子謀敗不謀勝”。整天憂心忡忡,怎么能夠樂得起來呢?要徹底改變這種悲觀情緒,多想好事,向好的方向努力;或者什么也不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兒。賽利格曼以此教授抑郁癥患者樂觀的技巧,一年半以后,實驗組患者的抑郁評分比對照組減少了10%,還是很有效果的。
為了掃除消極心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研究者提出一種“反駁法”:當察覺到自己在自我責難以后,就將這種想法大聲說出來,然后再大聲有理有據地反駁回去,仿佛是樂觀的自己在反駁悲觀的自己,這樣心里也許就釋然了。國內也有人設計了一套類似打消消極念頭的辦法,也分為幾個步驟。總之,改變消極情緒和心理的辦法總是有的。
應該提醒的是,到了一定年紀,從養(yǎng)生學角度來說,需要也應該學會樂以忘憂,讓自己變得樂觀、豁達,與人為善。平素與人相處盡量做到不焦躁、不煩悶,不為一點小的不愉快事就耿耿于懷。淡化名利思想,對蠅頭小利,一笑置之,泰然自若,才能夠心態(tài)好、心理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