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木曲者 ,熊朝瑞 ,張林 ,范景勝 ,駱佳銳 ,王同軍
(1.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動物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省涼山州農牧局,四川 西昌 615000)
隨著涼山彝區產業扶貧的深入,產業發展轉型效果顯著,草食畜發展尤其是肉羊特色產業發展成為涼山州重點扶持產業,對涼山州增加農牧民收入、豐富城鄉居民“菜籃子”、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為高寒地區、二半山區少數民族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但受到歷史文化、地理環境、交通等基礎條件的限制,涼山州肉羊產業仍存在產出率和良種率低、適度規模化程度低、標準化程度低、飼料資源開發不足和天然草地利用率低等問題。
1.1 羊品種資源 涼山州幅員遼闊,氣候溫和,草山草坡資源豐富,地形地貌復雜,適宜發展養羊產業,在不同生態地區形成了豐富的羊遺傳資源,為發展肉用羊產業提供了種源保障。涼山州有地方品種資源(類群)2個:建昌黑山羊和美姑山羊;育成品種1個:涼山半細毛羊;特色優勢群體2個:布拖黑綿羊、藏系綿羊山谷型。此外,還先后引入了南江黃羊、川中黑山羊(金堂墨黑山羊)、波爾山羊、安哥拉山羊等,在不同區域呈零散分布。

1.2 產業發展
1.2.1 產業概況 2016年涼山州羊出欄量為314.51萬只,占全省17.66%,同比增長5.10%,全省排名第一;年末存欄肉羊556.94萬只,占全省31.62%,同比減少1.12%,全省排名第一;羊肉產量54012噸,占全省19.65%,同比增長5.33%,全省排名第一;綿羊毛產量5 495噸,占全省85.57%,同比增長0.99%,其中半細羊毛3056噸。
1.2.2 良種繁育體系建設 近年來,涼山州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高度重視肉羊保種選育工作,確定了保種選育區域,制定了保種選育措施,加大優良品種推廣力度,出臺了支持保種場和保種農戶的政策,建立保種選育檔案,落實專門科技人員開展羊的保種和選育提高工作。先后承擔了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項目,啟動了涼山半細毛羊選育提純及新品系選育工作,美姑山羊、建昌黑山羊選育工作取得顯著成績,在布拖縣、會東縣、美姑縣、昭覺縣等地建立起了原種場(保種場)、擴繁場和育肥場(或養殖小區)的三級網絡。涼山半細毛羊在長期選育過程中,形成了以國(聯)營原種場主體核心群為龍頭、鄉(鎮)場(群、點)選育群為樞紐、各縣畜牧改良站和大面積種羊飼養戶擴繁群為基礎的涼山半細毛羊育種體系。涼山半細毛羊原種場占地面積2880余畝(1畝≈667m2,下同),近年來,原種場對所屬放牧草地和人工飼草基地進行了翻耕改良,實施人工牧草機械化種植、收割和加工儲藏,保障了飼草飼料四季均衡供應,制種供種能力得到了較大提高。在保障保種美姑山羊選育場的同時,大力扶持發展純繁戶,控制種羊價格和出欄數量,種群質量和數量得到了較大提升。布拖黑綿羊作為優質特色遺傳資源群體,在沒有核心基地的情況下,有關畜牧部門通過優質種公羊補貼、規模戶扶持和火把節斗羊賽等形式,鼓勵養殖戶選留優質種公羊,避免了優質種公羊的流失,保障了群體定向選育。
1.2.3 肉羊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情況 涼山州綿羊中,半細毛羊屬肉毛兼用型,山谷型藏綿羊以肉用為主,引進的其他綿羊品種多為肉毛兼用型為主。山區散養戶的飼養方式以放牧為主,河谷和城郊地的飼養方式以放牧+補飼為主。美姑山羊和建昌黑山羊保種場等規模場及養殖大戶以放牧加補飼為主,其他散養戶多以放牧養殖為主。在飼養規模上,近年來山區農戶大量向河谷和城鄉結合部轉移,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傳統散養戶不斷減少,繁殖母羊數量在20只以上的養殖大戶占絕大部分,大規模集約化、工廠化的養殖場尚較少。
1.2.4 區域布局 涼山州羊產業的發展正在向優勢區域集中。經過十多年的退牧還草和退耕還林,高原草場恢復較好,養羊區域形成了以高原牧區和城郊半農半牧區為主的養殖模式。養殖戶以放牧飼養的方式大力發展養羊生產,存欄繁殖母羊50只以上的養殖戶占多數,城郊地區養殖戶以短期育肥為主,與場區活畜羊交易市場和羊肉館等消費市場相連接,充分利用秸稈、人工牧草及農副產品的飼料資源,將收購的架子羊經過2~3個月的短期育肥后出欄,常年存欄肉羊在30只以上,配套技術相對較成熟,對涼山州羊產業發展和結構轉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1.2.5 經營模式
1.2.5.1 原種場(保種場、純繁場)+合作社+純繁戶的種羊繁育出欄模式。原種場(保種場、純繁場)以種羊出欄資質,與合作社和純繁戶聯袂,合作社主要負責組織管理種羊培育,純繁戶繁育種羊,原種場(保種場、純繁場)訂單收購,經2個月左右培育選擇后出欄,此種繁育經營模式主要針對涼山半細毛羊、建昌黑山羊和美姑山羊等種羊繁育體系。
1.2.5.2 以肉羊出欄為目的短期育肥模式。此種模式主要存在于城郊河谷地區,羊經紀人通過各鄉鎮集市等收購架子羊,經2~3個月的短期育肥后,定向出售給羊肉館和活羊交易市場等。此模式集架子羊收購、短期快速育肥和活羊屠宰于一體,技術含量高,養殖效益好,平均每只純收益在200元左右。
1.2.5.3 高山、高原牧區的自繁自養自銷模式。高山高原牧區充分利用天然草原資源,以放牧為主要飼養方式,零散向農村消費市場出售。此模式飼養規模大,綠色、生態、無污染,有一定的消費市場,但缺少科學養殖生產計劃,養殖效益相對較差。
1.2.6 產品類型 涼山州養羊生產中,主要產品為羊肉與羊毛。羊肉市場相對較穩定,但仍主要依賴于本地的傳統消費習慣,以活羊交易為主,羊肉深加工工藝非常欠缺,外部市場仍未打開。羊毛主要用于察爾瓦、毛衣及羊毛被的制作。上世紀90年代,昭覺縣毛紡業較興旺,但近年來,隨著紡織工業的發展,羊毛深加工業持續低迷,羊毛價格也較低。同樣,隨著人造皮工業的發展,羊皮價格也持續回落,從上世紀末的30元左右降到目前的幾塊錢,且收購商寥寥無幾,養羊生產收益受到嚴重影響。
2.1 優勢品種資源利用不足,選育與改良缺乏統一規劃部署 涼山半細毛羊是在本地條件下歷經幾十年持續選育而成的新品種,但近年來涼山半細毛羊發展后勁不足,主要表現在純種群體數量出現下滑趨勢,老百姓養殖積極性不高,品種品牌未得到充分挖掘。建昌黑山羊、美姑山羊等地方特色優勢品種的選育復壯進展緩慢,良種繁育體系不完善,優質種羊供應能力不足,選育研究技術力量薄弱。引入涼山州的外地優良羊品種較多,但由于缺乏統一規劃部署,雜交利用效果參差不劑,加上私自引種較頻繁,勢必影響和阻礙區域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2.2 飼養管理科技含量不高,生產水平低 涼山地區養羊管理粗放,一般采用夏秋兩季完全放牧,冬春兩季少量補飼甚至完全不補飼的傳統落后養殖方式,多數養殖戶未完全走出“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怪圈。飼養管理、選種選配、繁殖生產、環境控制、疫病防制等技術水平低。養殖戶普遍存在經營意識淡薄、飼草料搭配不合理、圈舍的修建和管理不科學、對羊病輕預防重治療、生產機械化程度低等問題。
2.3 產業化水平不高,缺乏特色肉羊或羊肉品牌
目前,涼山州適度規模養殖場及養殖專業戶數量不少,但缺乏行業協調性和統一性,內部惡性競爭嚴重,種羊、商品肉羊養殖未區分,阻礙了羊產業化發展。盡管區域優勢品種資源豐富,但各地缺乏區域優勢特色品牌的發展規劃,優勢品牌塑造滯后,嚴重影響了商品附加值和養殖效益。
2.4 養殖出欄率低,缺乏適宜的產業經營模式從全省范圍來看,盡管涼山州羊存欄量和年出欄量均位居前列,但出欄率較低。山區廣大養殖農戶為養而養,缺乏年度出欄計劃,羊群結構不合理,影響了養殖出欄率及養殖效益。雖然各縣均有牲畜交易市場,但肉羊消費群體仍以農村零散市場為主,未形成特色終端產品消費區域及營銷體系,缺乏適宜的產業經營模式。
2.5 示范基地建設緩慢,未形成“點、線、面”結合的產業帶動模式 雖然涼山州有多地建立了原種場、擴繁場和養殖區的三級網絡,但由于各級生產者未形成利益聯營機制,缺乏協調性和統一性,養殖戶多數以自繁、自養、自銷的模式為主,原種場、擴繁場等適度規模養殖場產業帶動效應較弱,影響了區域優勢產業區的發展。
3.1 進一步加大產業扶持力度 肉羊產業是涼山州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議各級部門增加投入,加強基礎建設。積極探索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相結合的產業發展新機制,對養羊生產中存在的問題開展專題研究,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羊養殖生產水平,積極推廣優良品種(資源),推廣快速育肥、程序化免疫等養羊新技術,提高群眾養羊生產水平。探索創新新形勢下羊產業化發展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的路徑,通過招商引資等,多途徑培育、扶持龍頭企業及規模養殖場的發展,為涼山鄉村振興和產業扶貧做出應有貢獻,促進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
3.2 加強優勢品種資源的選育提純及推廣應用按照“優勢區域,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先發展”的產業發展原則,圍繞市場需求,充分發揮品牌效應和企業產業帶動作用,逐步形成原種場、擴繁場、育肥場(養殖小區)的三級良種繁育體系,建立肉羊產業化基地。加大對地方優良品種保種選育的規劃和支持力度,建立地方優良肉羊品種資源檔案,開展生產性能及生理生化指標測定工作,加快優勢品種(資源)的選育復壯,規范肉羊品種引進與改良。以涼山半細毛羊新品種培育經驗為基礎,利用信息、生物技術,結合常規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特色品種資源群體質量及養殖效益。
3.3 強化種草養羊意識,提高養殖出欄率 通過技術培訓、現場指導及技術示范等不同途徑,轉變傳統的靠天養殖模式,強化農牧民種草養羊意識,大力推廣糧草輪作模式。適度規模養殖場根據生產能力配套建設人工牧草基地,采取輪牧、補播等方式合理利用天然草場,建立種養結合的肉羊飼草生產技術體系,形成三級肉羊優質飼草料供應系統,保障飼料營養水平,提高育肥效果,縮短羊的出欄年齡,從而提高養殖出欄率。
3.4 加快示范基地建設,優化產業運營機制 進一步優化產業經營運行機制,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推廣“統一良種供給、統一飼料供應、統一飼養標準、統一技術規范、統一技術培訓、統一產品回收、統一產品銷售”的全產業鏈管理模式,推進適度規模化、標準化飼養,建立穩定的優質種羊核心選育區及商品肉羊養殖示范基地。在優勢產區建立羊業合作社或標準化養殖小區,作為聯系農戶與龍頭企業、飼料加工企業、肉羊交易市場的載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同時,要加強“育、繁、推、銷”一體化的龍頭企業培育建設,合理調整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關系,做到固本培源,使各個龍頭企業都與相應生產基地(養殖戶)在共有產業鏈條上,建立互惠互利、長期穩固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同時,不同企業之間建立互信互補的良性產業發展機制,建立產業聯盟,避免惡性競爭帶來的產業弊端。
3.5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育研究型和生產型人才隊伍 黨委政府應進一步加強與涼山州畜科所、四川省畜科院、四川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的緊密合作,以就地培養和外地引進相結合,加強培育研究型和生產型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出臺人才引進優惠政策,確保年輕科技人才引得進、留得住。建立完善的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的技術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畜牧獸醫部門的管理作用,采取定點幫扶、技術培訓等方式,加強對良種、飼養、疫病防控和經營管理技術的推廣應用。
3.6 建立規范化的疫病防控體系 完善疫病防控體系,推行“統一規劃、統一防疫、統一服務、統一治理”的疫病防控模式,劃定不同功能區域,加強活羊進出檢疫,嚴進寬出,逐步消滅流行性傳染病病原,建立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產業區域,提高養殖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