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洋,王君巖,馮昊南,劉安芳
(西南大學動物科學學院,重慶 榮昌 402460)
胚蛋注射是一種將外源物質注射到家禽胚蛋中,以促進家禽孵化后期及出殼后生長發育的方法。該方法可以解決蛋內營養不足所致的生產性能低的問題,并且增強出殼后幼雛的營養儲備。胚蛋給養物質的范圍很廣,包括所有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生長激素、脂肪酸等。胚蛋中雖然含有一系列生長發育所必需的氨基酸,但不足以滿足孵化期及出雛前期的營養需求,故本文對氨基酸在胚蛋注射中的應用進行了綜述。
家禽的胚胎發育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即胚胎發育早期、中期和胚后期。胚胎發育早期(雞第1~7d,火雞、鴨第1~8d),胚胎外膜血管形成并運輸營養物質。在胚胎發育中期(雞第 8~14d,火雞第 9~22d),尿囊絨毛膜開始形成并開始提供氧氣交換,同時胚胎外周血管布滿殼膜,孵化期第14d(火雞第22d),機體形態結構發育完成,尿囊供氧能力達到極限。胚胎發育后期(雞第 15~21d,火雞、鴨第 23~28d),胚胎開始吞食羊水[1]。
胚胎發育后期是生理代謝發生變化的重要時期。此階段,一方面小腸和肝臟等消化器官快速發育,需要大量營養物質;另一方面,隨著胚胎發育的進行,由卵黃提供的能量及尿囊中輸送的氧都不能滿足胚胎生長的需要,能量代謝發生顯著轉變且體增長速率逐漸減慢。在胚蛋孵化及幼雛飼養的過程中,關鍵就在于為胚蛋提供足夠的營養物質,如胚胎后期營養供應不足,則可能會影響家禽孵化后生產潛能的發揮。
胚蛋給養是通過注射天然營養物質進入胚蛋腔內的一種技術,可注射的部位有卵白、卵黃囊、羊膜腔、氣室等(胚蛋結構見圖1)。注射操作過程大致介紹如下:注射前,通過照蛋的方法確定注射位置,用75%酒精棉在鈍端注射部位消毒后鉆1 mm左右小孔,隨后用注射器垂直進針(深度及針頭型號由注射位置決定)[2];將注射液注射到對應部位,1枚胚蛋用1枚針頭;注射完畢后對鉆孔部位再次消毒,并立即用石蠟(事先酒精燈灼燒滅菌)封閉鉆孔處。在胚蛋期提供關鍵的營養物質后,可以改善幼禽早期(1~4日齡)的營養狀況,促進腸道功能成熟。

圖1 家禽胚蛋結構示意圖
3.1 胚蛋注射氨基酸對雞生產的影響(表1) 高天[3]研究表明,在孵化后期的胚蛋羊膜腔注射適宜劑量的精氨酸營養液可使肉雞胃腸道消化吸收能力提升,并提高幼雛早期營養和改善生產性能。Shafey等[4]研究顯示,精氨酸減少了雛雞的孵化時間。師昆景[5]的試驗結果顯示,胚蛋注射L-精氨酸、L-鳥氨酸及L-精氨酸和L-鳥氨酸的混合物,可以提高出殼重與蛋重的比值;同時改善肉仔雞早期腸道黏膜的形態學結構:出殼2h的肉仔雞小腸表面的柱狀細胞分界更明顯,杯狀細胞更突出,微絨毛系統也較為發達。Coskun等[6]試驗證明,補充蛋氨酸(Met)進入胚胎羊水,可使總蛋重及雛雞體重都有所上升。

表1 雞孵化期胚蛋給養的相關研究
胚蛋注射甘氨酸與脯氨酸(Gly+Pro)后,雛雞體重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分別為47.1g和43.7g[7]。鄧留坤等[8]試驗證明,胚蛋注射谷氨酰胺(Gln)對肉仔雞的出殼重和出殼重/蛋重有提高趨勢(P>0.05),且對肉仔雞小腸各段長度、重量及相對重量也有提高趨勢(P>0.05),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小腸黏膜的發育。還有研究證明,向雞胚中注射與雞蛋氨基酸構成模式一致的氨基酸,可提高雞出殼重及上市體重。
3.2 胚蛋注射氨基酸對鴨生產的影響(表2) 唐阿納·木杉[9]的研究結果顯示,胚蛋注射碳水化合物和精氨酸(Arg)會提高糖原和蛋白儲量,單獨注射精氨酸(Arg)會降低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從而使肌糖原含量上升,這將為胚胎的存活與快速生長提供能量,并改善雛鴨的生長性能。陳偉[1]對肉鴨的研究表明,注射谷氨酰胺(Gln)促進了肉鴨骨骼肌蛋白合成,并且提高了骨骼肌的早期生長速度。

表2 鴨孵化期胚蛋給養的相關研究
3.3 胚蛋注射氨基酸對鵝生產的影響(表3) 滕戰偉等[10]證明,在孵化后期注射蛋氨酸可顯著提高朗德鵝的初生重,0~7日齡的生長性能及抗應激能力、抗氧化能力。劉逍[11]研究發現,給吉林白鵝胚蛋注射蛋氨酸,可以增加特定基因的表達,促進白鵝皮膚上的毛囊發育。

表3 鵝孵化期胚蛋給養的相關研究
3.4 胚蛋注射氨基酸對火雞生產的影響 現普遍認為精氨酸可被不同的代謝途徑利用并產生許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其產物通過刺激生長激素的分泌使胚胎最大化地發揮發育潛能。Foye等[12]給火雞胚蛋注射0.7%精氨酸(Arg),可以提高由胰腺產生的小腸消化酶的活性。目前有關胚蛋注射氨基酸對火雞是否有影響的報道較少,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在胚蛋中注射氨基酸,可以顯著提高家禽的生產效率和發育能力。綜合文獻報道結果,初步表明給雞胚注射氨基酸可有效促進腸道發育,提高機體吸收能力,補充機體營養需求,增加幼雛初生重,從而使家禽成活率及孵化能力提升,最終提高養殖效益。胚蛋注射的配方受家禽種類、注射劑量、注射位置、注射時間、預期效果、溶劑滲透壓和黏性及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本文暫不作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