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蘊章

1
慧慧是我同學家的孩子,生在新西蘭,也長在新西蘭,偶爾回國探親。
我第一次見時她才1歲多,就已經拖著紙尿褲晃晃悠悠到處跑了。
當時直感嘆她媽媽的心大。
她媽媽說,在安全的空間內,不用刻意管她,有需要幫助,她會自己來找你。我將信將疑。
果然,我們吃飯聊天,慧慧就在房間里溜溜逛逛,自己找喜歡的東西玩,完全沒有國內孩子們常見的哭哭鬧鬧求抱抱,她的爸爸媽媽也完全任由她去,只是時不時看她一眼,確保她的安全性。我們一番暢聊,歡宴結束,才發現她已經自己脫了衣服鞋子、身上蓋著爸爸的大棉襖,舒舒服服地躺到沙發上睡著了。
1歲,這樣的自我管理超獨立,是怎么做到的?
第二次見她是去年。
9歲的小姑娘,面對各種熱情夸贊,坦然淡定,一派寵辱不驚的司空見慣。這么小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個內在穩固的自我,完全不需要外界的評價來為自己塑型。就算對成年人來講,這得有多難?
最喜歡她的,是隨處隨時的天然自在。沒有拘束、沒有膽怯,也沒有驕矜、沒有張狂。不會躲在媽媽身后扭扭捏捏,也不會各種挑剔撒嬌求關注;大人們聊天她不會搶話,也不覺得被冷落;問到她又總是一臉粲然,讓你不期而收獲一個大大的笑臉;送她禮物會欣然接受,讓你感到你的愛心已被全然接納;她有要求也會直白提出,讓你感到她對你是全心信賴。
9歲,這樣的從心所欲不逾矩,是怎么做到的?
第三次見她是今年春天。
一見面就熱切興奮地問我:“阿姨,你還記得去年給我做的大草莓嗎?”
前兩年我熱衷玩布藝,去年她來就做了個可以當抱枕的大草莓送她。時隔一年她仍能提起,讓我覺得我的愛心被重視了。這是個有心的孩子,感謝她不嫌棄我拙劣的手工。
我抱住她拍拍:“當然記得啦,今年阿姨又給你做了一條大魚!”我從包里翻出一條準備好的布布魚遞給她。小姑娘雀躍歡呼起來:“噢,謝謝阿姨!”
她又一次讓我收獲了成就感,興奮又滿足。
更主要的是,她用她的歡快感染了我,用她身上的光暖到了我,那一刻天光明媚,我們的世界沒有陰影。
2
慧慧早已回到新西蘭了,我仍在不自覺地比對她與國內孩子們的差異。
我在想大環境對家庭教育的影響。我們的孩子,一邊被多個長輩以各種方式嬌寵,吃喝玩樂無節制;一邊又被父母們深寄厚望,輔導班、才藝班,班班扎堆。他們的身體被極盡呵護,他們的時間卻被大幅擠占,自由的靈魂未及生長,已經被灌輸了一套套先入為主的成功之學。于是我們的孩子一邊對沉重的關愛不勝其煩,一邊倍感苦熬成績的壓力巨大,要么頑劣抗拒、刀槍不入,要么心理脆弱、輸不起也贏不起……
也許這樣說有點極端,但是家長們,你們有幾個人在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沒有過怒火中燒?那怒火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3
正想著,偶然看到一條視頻,講一個被國外父母收養的中國孩子回國尋親的故事。
她很小的時候被遺棄在南昌火車站,1996年在南昌福利院被一對美國夫婦收養,并出國生活,如今長大,跟養母一起回國尋找生身父母。她對當年的被遺棄沒有任何心理陰影,她是要感謝生身父母給了自己生命。
這樣的尋親故事近年很多,情節也大同小異。觸動我的其實不是故事,而是那個孩子的臉。那張臉讓我想起陳丹青說過的一句話:她長著一張“從沒有被欺負過的臉”。
這個姑娘的臉上神采飛揚,滿溢著自足的快樂和對生活的信心。
她的笑臉,就跟慧慧的笑臉一樣,有著被陽光照透的明朗。
好吧,現在,我的問題來了:我們該怎么做,才能讓每個孩子都有一張這樣明媚的臉?才能讓每個孩子都能自由地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