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東文

1931年,27歲的鄧小平臨危受命,被中共贛東特委任命為瑞金縣委書記。盡管此前已有著豐富的革命斗爭經歷,但他依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一是來自“左”傾錯誤思想的高壓態勢;二是“全縣群眾不滿,干部情緒低落,全縣面貌是死氣沉沉的”局面。困難面前,鄧小平將如何打開局面?
之前的瑞金縣委書記李添富“左”傾錯誤思想嚴重,他發動的所謂肅清黨內“社會民主黨”成員的行動致使大量的革命同志含冤犧牲,搞得人人自危。一到瑞金,鄧小平便立即采取措施:一方面以贛東特委特派員的身份組成調查組,走鄉串戶,一區一鄉地深入調查,了解肅清所謂“社會民主黨”運動的情況;另一方面制定切實措施以穩定事態。在調查清楚之后,鄧小平召開干部會議,以大量事實揭露了李添富在肅反中的錯誤,宣布撤銷他的一切職務,拘捕公審,予以處決。同時鄧小平宣布:第一,立即停止殺人。第二,已被供出名字被懷疑是“社黨分子”的一律不抓。第三,已被關押在獄的,凡是貧農、中農,一律先放掉,讓他們回原地繼續參加革命斗爭;凡是地主、富農,能罰錢的罰錢,然后放掉,罰不到錢的取保釋放。
正是這種決毅果敢、雷厲風行的行事風格,使得鄧小平迅速制止了這場政治迫害,穩定了縣域的社會局面。
在會昌,鄧小平同樣如此。剛上任幾天,他就果斷處理了“靖衛團”騷擾的事情。其時,由于剛剛解放才幾個月,會昌城外一些小股的國民黨地方“靖衛團”殘余勢力和散兵游勇,經常向城內放冷槍,并四處騷擾群眾。為此,鄧小平決定加強巡邏和搜索,并派出赤衛隊繼續清剿“靖衛團”殘余以穩定局面。之后,又對以地主殘余、富農、流氓組織秘密民團造謠搗鬼的反革命活動,“給予不斷的破壞與嚴重的鎮壓”。通過這些措施,基本保障了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如何解決土地問題,是關系到蘇區生存與穩定的大事。然而,在當時的蘇區存在著“地主不分田”“富農分壞田”的“左”的傾向,甚至提出了小孩子不分田的主張。鄧小平說:“有人說小孩子不應該分地,我就對他們講,四川俗話說,三歲小子,吃死老子!小孩子吃得也不少呀,因此也應該分地。”
他以鄉為單位,把田分為甲、乙、丙三類,以原耕為基礎,抽多補少,抽肥補瘦,好壞搭勻,再按人口平均分配。對于豪紳地主的方法是:先沒收豪紳地主和祠堂廟宇的土地,然后成立分田委員會進行土地分配。分配土地時還留有1%~2%的好田為紅軍公田,以作公益事業或調劑之用。分田后,由鄉蘇維埃政府發給土地證。同時特別強調不能侵犯中農的利益,對于富農也不能過分打擊。
鄧小平一方面強調廣大黨團員要積極帶頭行動起來搞好生產,以實際行動支援紅軍打勝仗;另一方面和干部一道,大力組織勞動互助,建立耕田隊、犁牛合作社、勞動互助隊等組織;同時積極開辦工業,發展商業貿易,恢復和發展了紙、煙葉、農
具、藥材、鎢礦、石灰、夏布、硝鹽等土特產品的生產,開辦了紙槽社、紙煙廠、被服廠、硝鹽廠等廠礦。在商業貿易方面,提出了保護商人的正當利益,鼓勵商人開辦店鋪和作坊,組織人民開展地下貿易活動,偷越敵人設置的經濟封鎖線,保證蘇區和白區間的商貿交易。
鄧小平從實際出發,提出根據地的邊緣區和中心區應有所區別,地方紅軍不宜全部編入正規紅軍,更不贊成所謂“創造一百萬鐵的紅軍”的不切實際的口號。在推銷公債、征集糧食問題上,鑒于蘇區群眾負擔太重,鄧小平認為在推銷公債、退還公債和借谷子工作中,不宜提出過高指標,紅軍應到白區打土豪籌款。無論環境如何,鄧小平都始終堅持注重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工作方式與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一如鄧小平后來所說:“比較正確地說,我是實事求是派。”
堅持實事求是,就要注重實地調查。因此,實地調查是鄧小平在縣政工作中一直都強調和遵循的方法。他不僅明察,有時也會暗訪。據原蘇區會昌縣筠門嶺區兒童局長朱仲友回憶說,鄧小平曾有一次裝扮成小商販暗訪兒童團,結果因未被識出而被押往區政府。
值得一提的是,鄧小平在會昌時期還實行了“共產主義禮拜六”制度。每逢周末他就帶領干部幫紅軍家屬進行耕田、插秧、收割等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