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妮娜
摘 要: 生態課堂是一種樸實無華的育人模式,它尊重教育本質、棄用無用的華麗虛套,以追求所有學生良好發展為目的。本文結合實踐經驗探討推進生態課堂需要注意的幾點問題。
關鍵詞: 生態課堂 教育觀念 教學方法
生態一詞來源于古希臘,意思指家或者我們的環境。簡單地說,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共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人們常常用“生態”定義許多美好的事務,如健康的、美好的、和諧的事務均可冠以“生態”修飾。那么教育能用“生態”來修飾嗎?如果可以,那么如何理解呢?我認為:生態教育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孩子內心的發展要求,順其自然,因勢利導,讓孩子成為應該成為的那個人。
對于課堂,如何才能冠以“生態“二字呢?目前很多教育都以追求升學率為目標,教育生態環境被應試教育折騰得怨聲載道,學生身心健康受到損害,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不足。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我的理解就是:自然、真實、有效。即以學生為本,強調學生是具有思想、意識、情感、欲望、需求及各種能力的人,通過更優的現代化課堂教學設計和高效的課堂教學活動,使每一個學生的各種潛能都得到有效開發,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最有效的發展,強調讓學生健康成長、接受美,努力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達到身體、智力、思想和諧發展,實現教學與學生發展真正統一。這正是將《新課程標準》中的“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最大化、最優化。我認為,所謂生態課堂,應該是以課堂教學為著陸點,以課堂的主角——學生為著眼點,以孩子快樂學習、個性發展為出發點,力求用生態的理念營造的快樂、和諧、充滿個性和生命活力的教學生態環境。
生態課堂其實就是學生的課堂。學生的課堂應該是本色的、生動的、有效的,這就需要教師心中不只是裝著教學內容,更要裝著全班每一個學生,從關懷課堂上的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學習狀態、情緒狀態和思維狀態出發,用心打造。
如何構建生態課堂,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
一、擺正位置,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由于受師道尊嚴的影響,以及應試教育的推波助瀾,學生和老師往往處于相對立的位置。傳統課堂中,學生的話語權是有限的,學生自由表達和展示的權利基本都是老師控制的。生態課堂需要的是和諧的師生關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教師首先要愛學生,尊重學生,要進行“賞識教育”。多贊揚,少批評。善于放下教師的架子,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把學生的發展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尊重學生人格、樹立平等意識;寬容學生錯誤、維護學生自尊;以賞識的眼光看待學生、多表揚少批評;爭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主動關愛學生,善待每一位學生,讓學生感到被關懷的溫暖,自覺對老師產生情感的信賴,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走進學生的內心,尊重學生的想法。師生之間有了良好的感情,課堂才會變得輕松,教師才會游刃有余地教,學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學。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稱為有效教學。
二、轉變觀念,以學生為本
生態課堂,教師不應是真理的化身,不應是口若懸河的演講者,也不應是知識的給予者,而應是順應學生的天性,發掘學生的潛力,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體系。強調學生的“學”,教師發揮著“啟發”、“引導”的作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探究,關注每一個學生對活動的體驗和表達,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追求,促進學生的發展。真正尊重學生,讓學生逐步自求得之,享受獲得成功的快樂。強調學生全程參與,決不能將學生排除到課堂教學之外。如果教師能在課堂上少講一點,多放手一點,將課堂還給學生,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又充滿競爭的氛圍,我們的課堂將會充滿學習的激情。索利特爾富在《教育心理學》中說過:無論何時何地,對學生多一分期待、多一分認真、多一分信任、多一分鼓勵,他們同樣會給我們多一分的驚喜。
三、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使學生感受生活中有數學。例如講解二次函數的應用時,可以打籃球相聯系,籃球的運動軌跡即是拋物線。可以先與學生聊聊喬丹,談談科比,再逐步引入二次函數中;講解三角函數時,可以帶學生測量旗桿的高度。這樣,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在一開始上課就充分發揮,學習興趣濃厚,思維活躍,精力集中,課堂效果必然增強。
四、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利用率
傳統的教學模式認為教師講得越細,學生學得越容易,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但是事實上,這樣的教學方法會養成學生不懂腦筋的習慣,只是被動地聽課,不愿意主動地學習。一般的課堂教學分為舊知回顧、引入新知、例題講解、聯系反饋、歸納小結、布置作業這幾個部分。如何合理地設計各個部分,使它們環環相扣,是提高課堂利用率的關鍵因素。經過向其他學校學習及本校數學老師們的摸索,我們制定了校本課程——學案。在每節課講授之前發給學生自學完成,不僅可以讓學生有效學習,還是教師授課的線路圖。這種“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每節課之前即已做到心中有數,帶著問題去聽課。平時教師需要講十幾分鐘的內容,學生有了學案做基礎,基本只用一半左右的時間就能掌握,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課堂利用率明顯提高,學生自學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顯著。
五、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率
教學方法是教師借以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巧的一種手段。要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必須有良好的教學方法,深入淺出,使學生易于吸收。具體一節課要選用哪種教學方法,必須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考慮。有些所謂“精彩”的課堂,特別是一些公開課或示范課里有著作秀的成分,花樣繁多,乍看都是新課標提倡的理念,細究就發現有的環節只是浮光掠影,重形而失質。這樣的課堂,精彩之后,學生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只是充當了一個個配角。吸引學生入境的課堂導入、緊湊的教學環節處理、富有詩意的教學歸納與總結、熱熱鬧鬧的課堂活動……一旦脫離了“平實”這一教學的本質特征,都將是虛假和膚淺的。
生態課堂尋求“返璞歸真”,回歸“原生態”。生態課堂里,能夠讓學生銘記在心的,也許只是一個教學細節:教師無意中的一個舉止和一句話語,甚至是與課堂教學毫無關系的一次教學意外……但這些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實實在在的;不是矯揉造作的,而是真實反映的;不是故弄玄虛的,而是歸于日常的;不是精心預“謀”的,而是學生成長必需的;不是虛假的完美表演,而是從教師內心深處迸發的。這樣看似平常而真實的課堂,才是我們追求的生態課堂。
六、小組合作,提升學生自身能力
班級是一個群體的集合,群體動力是最常見的生態現象,合作共生是最基本的生態表征。因此,生態課堂應該是“合作”的課堂。課堂中的合作交流應該是最基本的社會需求。小組合作是改變過去學生單純的接受式學習,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合作學習方式,提高學生三方面能力:
(一)表達能力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間的交流和自我表達都離不開語言的表達,教師通過多種形式為學生提供討論的時間和空間,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讓學生慢慢敢說、會說。
(二)善于討論的能力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共同討論、相互啟發,達到合作的目的。
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我們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所有學生都參與課堂學習,當學習的小主人;
2.教師盡量少講,增加學生動筆、動口、動腦的時間。
(三)積極評價的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的評價,不只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包括學生之間的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生態課堂上,不僅師生間需要情感交流,生生間的情感交流同樣重要。讓學生傾聽他人的發言后,也嘗試用語言做出評價,對他人的發言的異議說出自己的看法。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向活動,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打造生態高效的課堂,必須樹立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辯證觀點,營造熱烈的學習氣氛。憑借數學思維性強、靈活性強、運用性強的特點,注重學生優秀品質的培養,變被動為主動、變學會為會學。生態課堂來自于需要,更來自于孩子們的心聲。孩子們渴望充滿智慧、關愛和平實的生態課堂的探索之路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不懈地努力。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2]朱開炎.生本教育的生態課堂教學模式[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
[3]錢榮妹.初中數學生態課堂教學模式之構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王玉紅.生態成長在課堂——構建“生態課堂”的實踐與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13(01).
[6]李學書.生態課堂建構的理性思考[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