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做“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理財不一定要在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后再去做,平常我們也可以像挖井一樣,一點一點地去理財,等我們有了一定的積累之后,就會迎來爆發,擁有屬于自己的井。
從前,有一條小河,河水清澈甘甜,河邊兩座山上的和尚都到這里來挑水,久而久之,他們也都熟悉,成為了朋友。一天,一座山上的和尚下來挑水,但是沒有見到另一座寺廟的和尚。一連幾天都是這樣,他們著急了,擔心出什么事,就都到那座寺廟看個究竟。
當他們來到這座寺廟之后,發現所有的和尚都悠閑的打坐參禪,氣色都很好。他們不解,問其原因,于是,這座寺廟的和尚帶著他們到了后院,指著一口井說道:“我們以前每天做完功課之后,都會來到這里打井,已經持續五年了,前兩天剛打通,也是為了以后老了,走不動了,還可以有水喝。現在井打通了,我們每天做完功課之后,也能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了”。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領的薪水和獎金,就是在“挑水”,但是有心人會在下班之后“挖井”,挖一口屬于自己的“井”。這樣,等我們老了之后,才會有源源不斷的“井水”,而那些每天只知道“挑水”的人呢?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老去的一天,所以,在我們還能“挑水”的時候,也要挖一口屬于自己的“井”。
巴菲特這樣總結自己的成功秘訣:“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發現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
其實,巴菲特是用滾雪球比喻通過復利的長期作用,實現巨大財富的積累。雪很濕,比喻年收益率很高;坡很長,比喻復利增值的時間很長。
巴菲特1963年寫給合伙人的信中說:“我們的合伙基金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要以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率復利增長,而且長期資本損失的風險比主要投資公司更低。”

他早在自己只有30多歲的時候就明白了復利的重要性,他講了一個神奇的歷史故事,說明復利的神奇作用。
法國國王弗朗西斯一世在1540年支付4000埃居,購買了達·芬奇畫作《蒙娜麗莎》。當時的4000埃居約合2萬美元。如果法蘭西一世和他的受托人能夠找到一個每年稅后復利收益率6%的投資項目,那么到1963年這筆投資將會累積到1000萬億美元。這筆超級龐大的財產,或者說超過現在法國全國負債的3000倍以上,全部來自于每年6%的復利增長。我想,這個故事可以終結我們家里關于購買一幅油畫,嚴格來說是不是一筆投資的爭論了。
1994年10月10日,巴菲特在內布拉斯加大學的演講中說:“復利有點像從山上往下滾雪球。最開始時雪球很小,但是往下滾的時間足夠長(從我買入第一只股票至今,我的山坡有53年這么長),而且雪球黏得適當緊,最后雪球會很大很大。”
想學習巴菲特滾雪球,你找到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了嗎?
每次牛市來臨,“賣房炒股”都會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在網上被瘋轉的《我的4次賣房炒股經歷》一文,其作者雷立剛講述了他賣房炒股的經歷:不僅錯過了一波房地產牛市,隨后的股市暴跌也讓他的財富灰飛煙滅。
2012年,他第三次賣房,成都的一套41平方米房子賣價32萬元,歸還貸款后,實際到手20萬元。加上本來的30萬元,雷先生靠著這50萬元,從2012年12月到2015年6月,利用全程一倍融資杠桿,兩年半時間賺了31倍。
雷先生在文章里說,在達到1600萬元后,2015年6月初,他經過兩河森林公園那里的保利別墅區,看到在賣別墅,每幢400多萬元的樣子,差點下手買一棟。可又覺得,身邊不少認識的人都是幾千萬身家,自己起碼也要做到2000萬之上才享受啊。一念之差,股市暴跌時爆倉,他繼續過苦行僧似的生活。
對于賣房炒股的事,雷先生總結說,自己是一個足夠理性,并且內心足夠強大的人,從不人云亦云,也不因為股市暴跌最后的錯失,就證明自己2012年12月賣房炒股是錯誤的。
在他看來,自己賣房炒股不是賭:如果2015年股災里恰好買到停牌后復牌能不暴跌的股票,那么,資產就能保住。你還會認為我2012年12月賣房炒股,就注定了會是怎樣的結局嗎?因此,他在2017年第四次賣掉了自己僅有的一套房子炒股。
雷先生的案例非常特殊,也非常典型。理財學里很重要的一門課是,不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不管是賣房炒股,還是拿全部的資產去炒房,其實道理都一樣,就是把雞蛋放到了一個籃子里。如果系統性風險來臨,面對的將是滅頂之災。
被譽為“經營之神”的王永慶,不僅自己創造了一個傳奇般的商業帝國,更成功的是培養了優秀的經商子女。王永慶不是簡單地把財產分給孩子們,讓他們享受不盡,而是讓孩子們成才,依靠他們自己的力量創造財富。
王永慶有9個子女,3人離開臺塑集團創業,都取得不凡業績,其余子女多在臺塑或其創辦的長庚醫院發展。王永慶的管教以嚴出名,對兒女產生很大影響。女兒王雪紅更是成為臺灣女首富,旗下威盛電子和宏達國際全球著名,她被《紐約時報》譽為“全球科技界最有權勢的女人”。據女兒回憶,孩子們被父親扔到國外獨自求學謀生,讀書的費用由父親給予支持,但讀書以后的花銷只能靠自己賺,所以孩子們少有向父親要錢的習慣。

王永慶2008年去世后,因為沒有留下遺囑,導致家族財產紛爭,外界一度傳說他因為沒有設立家族信托而可能產生巨額財產損失。
家族信托具有私密性,其具體細節往往不為公眾所知。事實上,王永慶的家族信托是其去世前3年設立的。根據哥倫比亞特區巡回上訴法院2016年12月9日的判決,王永慶于2005年以多筆資金及股票在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設立信托New Mighty US Trust,受托人為Clearbridge LLC,受益人中有New Mighty Foundation。王永慶去世后,2010年10月,其長子王文洋代表王永慶的大房太太王月蘭,以王永慶無權處分夫妻共同財產為由,向哥倫比亞特區地區法院提起訴訟,挑戰信托效力,最終于2016年12月9日被哥倫比亞特區巡回上訴法院以無管轄權為由駁回。
“富不過三代”的根源,還是教育出了問題。好的教育,可以讓子女有獨立的人格和獨立的生活,有自己的思想,是一種無形資產的傳承。家族信托的設計,則有效地保證了王永慶有形財產的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