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凡
“投資有風險”這句話每個人都知道,但對于不少普通理財者而言,在高收益的誘惑下,很難跳過陷阱。巴菲特的三大投資原則:第一,保住本金;第二,保住本金;第三,謹記第一條和第二條。尤其是在P2P幾乎崩盤,股市跌跌不休的近兩個月,記者想說的是:瞎理財不如不理財!
跑路、失聯、自首、被查、爆雷……過去幾周,一度大力宣傳的P2P借貸平臺各種信息繼續蔓延,搞得人心惶惶,受害者不僅有海量投資人,還有P2P平臺的員工。
“P2P現在到底還能不能投?”“你幫我看看,我買的這幾家有沒有問題?”最近收到親朋好友太多這樣的問題。實話講,若不是這次網貸行業的“雷潮”,我真的不知道身邊的親人中有這么多P2P投資者,第一次感受到作為“業內人士”的重要性。
踩雷的李雨告訴記者,她在德國博士畢業后回國,在一家上市公司工作將近10年,2013年開始籌劃創業后,手上包括工資、年終分紅等有了一些余款。她當時使用一款叫做“挖財寶”的記賬軟件,這款軟件通過廣告等形式,引導李雨關注到其運營的P2P平臺業務。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李雨在上面投了10萬元,“投之后,覺得這種形式的理財方式挺方便,中途也沒出現什么問題,所以就一直在上面投錢,直到‘牛板金出事,還有40萬元在上面。”“不過現在全部都贖回了。”李雨補充道。回想自己這接近4年的P2P投資之路,李雨發現自己在P2P平臺上前后總共投資了300多萬元。
“我的孩子準備上小學了,投在‘牛板金里面的錢,是我準備買學區房的首付款。雖然損失真的很慘重,但是對我的日常生活沒有太大影響,有些投資人把自己的養老金、治病錢都投進去了,他們比我慘太多。”李雨說。
“P2P平臺的接連爆雷,對很多投資者,包括那些年輕的中產投資者會帶來比較大的影響。”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金融與證券研究所聯席所長趙錫軍說道。
7月13日,投之家員工聯系CEO黃詩樵、COO鄧偉、CIO覃五權、總助顏淵這幾位核心高管,發現多人失聯。14日,投之家被立案偵查。
對于投之家的100多名員工來說,這只是痛苦的開始。他們在投之家投資總計2000多萬元,其中不少為結婚買房的款項,還有親戚朋友的錢,目前這些人連生存都成問題了。“到了飯點,一點餓的感覺都沒有,早飯也沒有吃。現在一天一頓飯,只能吃得起泡面。”“我們員工現在泡面湯都喝干凈了。”這是投之家員工在公司爆雷后,發出的一片哀怨聲。
另外一家宣布良性退出的平臺——愛錢幫,同樣牽扯大批的投資者。一位剛剛入職不到4個月的員工告訴記者,我把所有的嫁妝都投進了公司,現在工作沒了,錢也沒了。同事中還有比我更慘的,他們把親戚朋友全部的身家放進愛錢幫,沒想到是這樣的后果……員工尚且如此,可以想象投資者更加悲催的狀態。
官方發布的數據顯示,僅僅在6月份以來的40天,網貸就新增問題平臺133家。這一百多家互聯網金融平臺均出現兌付危機,累計涉及金額數以千億計,受害人也超過千萬人次。
有業界人士表示,互聯網金融平臺頻頻倒閉,一方面是經濟整體下滑,借出去的錢還不回來;另一方面,在金融領域去杠桿,造成市場流動性緊張,一些平臺借新還舊行不通了。
P2P如今淪為雷區,除了經濟下滑和樓市的壓力外,更深層的因素在于經濟扭曲,整個社會引誘全民“向錢看”,道德淪喪、誠信缺失。聚愛財CEO任衡在分析爆雷的原因時稱,一是一些實力較弱的平臺難以承受嚴監管的高合規成本,選擇主動退出;二是受宏觀經濟下行及股市影響,平臺風控未做到位,逾期過多,導致平臺難以為繼;三是“活期”等違規期限錯配產品,無法抵御投資者信心缺失下的“擠兌”,造成資金鏈斷裂。市場情緒的變化,已經導致風險傳導的連鎖效應,恰恰才是最大的問題。
如果最近的P2P可以用“慘烈”來形容的話,那么A股是不是可以用“悲壯”來描述?
每一次股票牛市,都是來一輪“牛市——散戶進場——不斷推高——股災”的輪回,2015年和2008年的股災讓很多人賠得傾家蕩產,之前都是牛市助推散戶大量入場。與3年前相比,現在已經有一半的股民退出股市了。3年前,深圳交易所的交易戶數是3464萬,今年5月的交易戶數降為1834萬,減少接近一半。
2008年的股災更加嚴重。上證綜指從6100點跌到1600點,這過山車似的驚險,股民從大賺到暴虧,從喜悅天堂直接跌到冰霜地獄,平均每人虧損13萬元。大部分入市人群是在2007年入市,這一年兩市共計新開戶超過4000萬戶,通過基金開戶達到2000萬。而A股開戶的高峰期在8月后的4個月中,每個月的開戶量超過300萬戶。簡單說,就是大部分新股民是在股市6124點前進去的,在高點上被套牢。
這樣的數據背后,玩的全是割韭菜的股市,在牛市的時候散戶們紛紛入市,聚少成多,高位接盤。然后大佬們就開始大規模甩賣套現,隨后股價開始下跌,散戶們就被套牢了。2015年股災,后來人對它最大的兩個印象是“杠桿”和“千股跌停”。很多人因為做了杠桿炒股,本金也全部賠了進去,結果從中產跌落。
中國的散戶以“投機股民”為主,進入股市,巴不得每天都漲停,他們最喜歡的就是消息股、故事股,偏偏這些股票風險最高。“十個人炒股,也就一個人賺錢”,如果不能像美國小鎮居民那樣買可口可樂股票長期持有,那還不如買點基金,讓基金經理幫你炒股。
炒期貨、炒外匯、炒幣……這些專業的激進投資,其實都已經超出了理財的范疇,也不適合普通人。理財,就是打理財富,以財富的平穩增值為目的;投資,則是以賺取最高收益為目的。
“平時我的錢就放在銀行或者余額寶,雖然收益率低了點,但本金能保得住啊。我也想賺錢,但對自己的能力不自信,想想就算了吧,本金重要。”一位投資者這樣告訴記者。人,都有貪婪的一面,但在理財上我們還是需要謹慎,如果做不到專業或者對一種產品、一個理財平臺有足夠的了解,那么我們要做的就是讓自己的本金安全,任何高收益都伴隨著高風險。所以,記者認為,與其瞎理財,不如不理財,等看明白其中的奧秘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