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軍界就開始研制一種不用人駕駛,而用無線電操縱的小型飛機,用于轟炸。不過,1917年,美國人皮特·庫柏和埃爾默·斯佩里率先發明了自動陀螺穩定器,這種裝置可以讓飛機在無人駕駛的情況下,依舊平穩地向前飛行。美國海軍成功運用這項技術把教練機改造為無線電控制的不載人飛行器,即無人機。就在美軍想把它運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上時,戰爭就結束了。
由于受技術所限,1935年之前的無人機都不能飛回起點,直到英國研發出“蜂王號”,才第一次攻克了無人機不能飛回起點的難題。它作為靶機(一種作為射擊訓練目標的軍用飛行器)在英國軍隊一直服役到1947 年。可以說“蜂王號”無人機的問世才真正開啟了無人機時代。
二戰后,美國無人機技術一直領跑世界。在越南戰爭中,美國最早將無人機真正投入作戰,主要用于戰場偵察。隨后,在中東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第二次海灣戰爭)等局部戰爭中,無人機頻頻亮相、屢立戰功。尤其在阿富汗戰場上,美軍無人機更是成為當之無愧的主角,多次成功實施“斬首”行動。

在1965 年3 月,為擺脫依賴國外進口靶機的窘迫局面,中國正式啟動了“長空一號”靶機的研制工作。1966年12 月,完全由中國自主研發的“長空一號”靶機順利完成首飛。值得一提的是,“長空一號”作為一架大型噴氣式無線電遙控高亞音速飛機,不僅開了中國無人機先河,而且在此基礎上改裝成核試驗取樣機,并于1977年圓滿完成了一次核試驗穿云取樣任務。
今天,無人機(無人駕駛飛機,無人飛行器)已經有100年的發展歷史。中國的無人機技術也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認可。不過,“戰爭是無人機發展的頭號牽引力”,無人機從其誕生到每一次關鍵技術的革新,都與戰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文/謝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