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來興(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現代小衛星出現和興起,至今已有30來年。小衛星在技術上快速發展,應用領域全面展開,應用效益日益增長,特別是質量在50kg以下的微小衛星。
2017年8月,美國空間市場企業公司(SEI)在第31屆小衛星會議上公布了微小衛星2017-2023年的市場預測。
根據預測數據,2017-2023年,正常情況(圖中深藍色)下,全球將發射近1760顆質量在50kg以下的微小衛星,平均每年發射251顆;樂觀情況(圖中淺藍色)下,全球將發射近2400顆質量在50kg以下的微小衛星,平均每年發射343顆。
在用戶分布上,2009-2016年發射的微小衛星中,40%為商業用戶,28%為政府用戶,其余32%為科研與技術試驗。2017-2019年,預計商業用戶上升至70%,政府用戶下降至10%,其余20%為科研與技術試驗,發射量增加主要為商業需求驅動。
在應用領域分布上,2009-2016年發射的微小衛星中,對地觀測衛星占43%,技術試驗衛星占42%。根據2017-2019年的應用預測,對地觀測衛星將上升到64%,技術試驗衛星下降到14%,微小衛星技術已經走上成熟應用階段。
由于質量小于50kg微小衛星中,絕大部分(約90%)是10kg以下的納型衛星,11~50kg的微小衛星僅占10%左右,說明納型衛星也在走向實用階段。
經過調查研究,小衛星越來越小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芯片技術、電子設備、計算機(包括軟件)和信息技術等迅速發展,市場上的產品和設備性能日益提高,但價格持續下降。微小衛星充分利用這些產品,經過一定篩選后完全符合發射升空的要求——這是保證微小衛星飛速發展的物質條件。
2)立方體衛星組成納型/微型衛星,易于標準化、模塊化。目前國際上已經有多家企業專門制作和出售1U、2U、3U等立方體衛星結構部件,以及一些典型模塊,如星敏感器,微小型飛輪等。用戶可以按需選購,也可以根據新要求定購。采用這些標準化、模塊化產品,既方便經濟,又能保證可靠性。
3)微型推進系統技術逐漸成熟。推進系統的一個主要技術指標是每千克質量能提供的速度增量大小,目前微小衛星冷氣推進的速度增量已經達到20~30 m/s,其他的推進系統將來有望達到更高水平。此外,無毒綠色推進器已經成功應用于微小衛星,例如“天空”(SkySat)衛星。
4)微小衛星姿態確定和控制系統逐漸成熟,微小衛星基本上已經從被動姿態穩定(自旋、重力精度、磁穩定)發展為主動三軸姿態控制,指向精度優于0.1°~0.05°,在實驗室可達到秒級。僅在一些特殊需要下,微小衛星才采用被動姿態穩定,且姿控系統質量大大減輕。
5)微米納米技術快速發展,使得微/納機電系統在微小衛星上得以成功應用。
6)星上電源技術獲得突破。目前微小衛星星上電源已采用如下技術:三結輕型太陽電池片,效率在30%左右;蓄電池采用鋰電池,技術指標為200~300W·h/kg;電源控制采用星上計算機和軟件,從而達到最佳電源功率分配使用,合理充放電,使電源達到最好使用狀態。若將來進一步將石墨烯作為電池,星上電源的性能將獲得極大提升。
由于上述原因,小衛星越來越小,星上功能密集度迅速提高。若加上下列兩項原因,微小衛星的發射量將越來越多。
1)微小衛星成本低、研制周期短、應用效益越來越好。當前,國外已有多家私營企業進行微小衛星的開發和研制,這說明微小衛星具有良好的商業價值。除此以外,由于進入微小衛星門檻低,全世界高校和部分科研單位都積極參與研發,并引進商業競爭機制,形成了一支巨大的科研力量,促進技術水平快速提高。
2)低成本運載火箭發展迅猛。過去對小衛星來說,尋找合適的運載火箭搭載機會少且費用昂貴,一般發射費用超過小衛星本身費用。現在發射成本不斷降低,極大增加了小衛星發射機會,“一箭多星”已成為常態,甚至出現了一箭上百顆微小衛星。
發射量多說明需求大,應用領域多。同時,由于商業競爭,企業希望爭取更多用戶,要求降低成本,從而也促使衛星越來越小。由此得出結論:小衛星越來越小與發射量越來越多,二者相互促進、相互補充。
21世紀以來,微小衛星迅速發展,衛星越來越小,發射量越來越多,這主要得益于微小衛星面向社會開放。引進商業競爭機制,鼓勵私營企業開發衛星,完全符合我國當前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精神,將促使微小衛星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