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蓓 周 娜 徐秀梅 翟 虹* 趙獻萍 張增峰
(新疆自治區中醫藥研究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99)
在當前超聲領域,實時三維超聲造影(3D-CEUS)是作為一項新技術應用于臨床[1],該技術能夠在短時間內采集、重建與顯示連續的三維造影圖像,從而形成連續的實時三維圖像,清晰的顯示檢查區域的病灶情況。研究表明,實時3D-CEUS在腫瘤的鑒別診斷方面具有重要意義[2]。本研究采用實時3D-CEUS技術診斷原發性肝癌周邊轉移灶,并與2D-CEUS比較,分析實時3D-CEUS技術對轉移性肝癌的診斷價值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有手術意愿并符合手術條件的60例原發性肝癌患者為對象。納入標準: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本次研究;經病理診斷確診為原發性肝癌,且肝內是否存在轉移病灶尚不確定;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60例患者中女19例,男41例,年齡38~70歲,平均年齡52.3歲。
1.2 儀器與方法:GE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型號為Logiq E9,凸陣探頭為C1-5,頻率區間為3.0~5.0 MHz,凸陣容積探頭為RAB4-8-D,頻率區間為2.0~8.0 MHz,SonoVue對比劑(注射用六氟化硫微泡,BRACCO公司生產)。首先采用二維超聲多切面掃查肝臟,確定病灶位置、大小、形態、邊緣以及超聲多普勒和超聲能量多普勒特點,且分別存儲靜態和動態圖像。然后進行2D-CEUS檢查,選取凸陣探頭C1-5,再進行3D-CEUS,選取三維診斷模式,再次注射2.0 mL SonoVue對比劑以及5 mL0.9%氯化鈉溶液,連續采集圖像,記錄實時造影過程。檢查完成后回放,由兩名經驗豐富的超聲檢查醫師分析目標病灶在灌注不同時相的圖像特點、實時灌注過程、血管立體構象以及血流空間分布特征。分別于動脈期、門脈期、延遲期重點觀察病灶區域主要滋養血管的特征,記錄轉移病灶的數量。
1.3 超聲造影過程分期:整個超聲造影過程中分為3個時間段[3]:①動脈期:對比劑注射后0~30 s;②門脈期:對比劑注射后30~120 s;③延遲期:對比劑注射后120 s至微泡消失。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20.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D-CEUS對肝內轉移灶檢出率:60例患者經常規超聲檢查,22例無轉移灶,38例有轉移灶。共有48個轉移灶,均為肝內轉移灶,42個轉移灶在原發腫瘤<3 cm的區域,其他6個轉移灶在>3 cm區域。2D-CEUS診斷46例有轉移灶,14例無轉移灶,轉移灶共計59個,其中51個轉移灶在原發腫瘤<3 cm的區域,8個轉移灶在>3 cm區域。見表1。

表1 2D-CEUS檢查與二維超聲對肝內轉移灶檢出率比較
2.2 轉移灶超聲造影增強模式:轉移灶的2D-CEUS增強特征:①轉移灶延遲期基本呈低增強狀態;②富血管轉移性灶24個(40.6%);中等富血管轉移灶21個(35.6%);乏血管轉移性灶14個(23.7%)。見表2,圖A、B。

表2 肝內轉移灶2D-CEUS增強模式

圖A 3D-CEUS轉移灶動脈期灌注顯示

圖B 2D-CEUS轉移灶動脈期灌注顯示
2.3 3D-CEUS對肝內轉移灶檢出率:3D-CEUS診斷轉移灶敏感度95.45%,特異度75.00%,見表3。

表3 3D-CEUS與病理結果對比
當前,實時三維超聲造影技術可連續實時觀察腫瘤組織血流灌注過程,對于發現早期肝臟腫瘤有重要的診斷價值,其診斷的準確率可與增強CT相近,因此,被認為評價肝腫瘤微循環及腫瘤新生血管形成過程的重要影像技術[4-5]。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時3D-CEUS技術對原發性肝癌肝內轉移灶的檢出率明顯高于二維超聲檢查,與2D-CEUS比較無統計學差異,有較高的特異度和敏感度。表明實時3D-CEUS能夠較為準確的診斷肝內微轉移灶。由于肝癌的轉移灶在超聲聲像圖表現為低回聲,且多具有豐富的血管供應,在超聲造影聲像圖表現為“快進快出”的超聲造影特征,文獻報道三維超聲造影鑒別肝良惡性病變的準確性高達92.5%[6]。三維造影成像可以有效的呈現出腫瘤內小血管以及供血血管的走形特點,有助于肝腫瘤性質的鑒別診斷[7]。
本研究發現,實時3D-CEUS在動脈初期顯示腫瘤滋養血管快速增強,且可顯示出滋養腫瘤血管的起源、走形以及空間位置,而2D-CEUS顯示狀況則較差,二者動脈期腫瘤滋養血管顯示質量評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實時3D-CEUS可清晰地顯示肝滋養動脈的走行方式,對于腫瘤動脈滋養血管與鄰近血管以及腫瘤的空間位置之間的關系定位較好。本研究結果顯示,3D-CEUS較2D-CEUS具有更佳的血管顯示質量,2D-CEUS只能觀察選擇的部位和切面,而3D-CEUS可對整個腫瘤微血管的灌注信息進行獲取,其所得到的信息相對完整[8]。
本研究結果發現,實時3D-CEUS可以更敏感、更清晰地顯示轉移灶的滋養血管的真實分布,彌補了2D-CEUS的不足,為肝臟腫瘤的診斷、治療及預后提供更豐富的影像學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