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娜 黃初軍 唐 源* 李紅納
(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云南 曲靖 655000)
肝功能衰竭是多種因素引起的嚴重肝臟損害。內科藥物治療特別是抗乙型肝炎病毒藥物的使用,可以降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衰竭的發病率及病死率[1],人工肝治療肝功能衰竭已在臨床取得較好的療效,是目前臨床廣泛開展的治療肝功能衰竭的方式;原發疾病及各類并發癥導致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病死率仍高達70%以上[2]。為此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和總結我院275例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表1 肝功能衰竭患者病因分布表
1.1 研究對象: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的275例患者的臨床資料,診斷符合2012年《肝衰竭診療指南》[3]。其中有原發性肝癌33例,診斷符合《原發性肝癌診治指南》[4]。多次住院患者以最后一次住院算,以出院時間為觀察終點。
1.2 研究方法: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轉歸判斷:好轉:癥狀、體征基本消失或明顯好轉,總膽紅素<171 μmol/l,凝血酶原活動度>40%,且無明顯波動者。其余判定為無效或死亡[5]。
1.3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χ2檢驗比較不同組間好轉率的差異,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納入275例,男212例(77.09%),年齡5~96歲,平均(49.20 ±13.97)歲;女63例(22.91%),年齡15~81歲,平均(50.92±15.20)歲。
2.2 肝功能衰竭患者病因分析:275例肝功能衰竭患者分為急性肝功能衰竭55例,亞急性肝功能衰竭24例,慢加急性(亞急性)肝功能衰竭146例,慢性肝功能衰竭50例。以慢加急性(亞急性)肝功能衰竭比例最高,為53.09%。乙型肝炎引起肝功能衰竭139例,占肝功能衰竭患者總數的50.54%(139/275)。占慢加急性(亞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72.66%(101/139)。肝功能衰竭的病因主要為乙型肝炎50.54%,其次為原發性肝癌12%、野生菌中毒9.46%、其他病因8.36%、酒精性5.83%、藥物性4.72%、原因不明4.36%、丙肝2.55%、乙型肝炎合并藥物1.09%、乙型肝炎合并酒精0.36%。見表1。
2.3 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療療效分析:乙型肝炎引起的肝功能衰竭患者139例,其中給予抗病毒治療者66例,好轉率78.79%。未抗病毒治療73例,好轉率26.03%。χ2=38.62,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39例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肝功能衰竭患者病死率為48.92%。
2.4 人工肝治療療效分析:275例肝功能衰竭患者選擇人工肝治療的69例(25.09%),好轉率達63.77%。未選擇人工肝治療的206例(74.91%),好轉率為36.41%。χ2=19.02,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我國肝功能衰竭的病因主要是HBV感染,據統計,HBV引起的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占肝功能衰竭的70%以上[6],病死率60%~70%[7]。本文發現,曲靖地區的肝功能衰竭病因最常見的為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為50.54%,其次為原發性肝癌引起12%,其中原發性肝癌中與乙型肝炎相關的為24例。且亞急性肝功能衰竭、慢加急性(亞急性)肝功能衰竭、慢性肝功能衰竭為HBV感染占主要原因。可見本地區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功能衰竭的主要致病因素,但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功能衰竭病死率為48.92%,低于國內外報道[8]。但使用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療與未使用抗病毒治療的好轉率發現,給予抗病毒治療者66例,好轉率78.79%,未抗病毒治療73例,好轉率26.03%,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療可以明顯提高好轉率,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1]。本次研究發現引起肝功能衰竭的第二位及三位的病因為原發性肝癌和野生菌中毒,其次為藥物性及酒精性,與以往研究結果不同[2-3],可能與本地區的飲食習慣、環境因素相關。
隨著近些年人工肝治療技術發展,肝功能衰竭的生存率已明顯提升[12],以急性、亞急性肝功能衰竭選擇治療為主。本文觀察發現行人工肝治療的69例患者,好轉率達63.77%,未選擇人工肝治療的206例,好轉率為36.41%,由此可見,人工肝治療肝功能衰竭患者療效肯定,但選擇人工肝治療的比例低,為25.09%,分析此類因素可能與患者的經濟因素、家屬及患者的治療意愿、醫師的治療建議等相關。
總之,肝功能衰竭患者給予抗病毒治療、人工肝治療可以提高生存率,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1,9]。治療肝功能衰竭固然重要,但預防其發生更為重中之重,通過分析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病因、轉歸的比較分析,從而給臨床積極治療肝功能衰竭提供有價值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