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婦幼保健部主治醫生 王維潔

“醫生,我家孩子10個月了,這段時間老用手拍腦袋,這是怎么回事,是孩子頭不舒服嗎?”微博和門診中經常會有家長這樣提問。其實,這是大月齡的嬰兒開始通過肢體語言來表現情緒、狀態、感受等。每個孩子的表達有明顯的個體差異,有的孩子善于表現,有的孩子卻十分內斂。
6~10月齡的嬰兒開始出現有節律性、有節奏地敲擊甚至敲打自己的頭部,搖擺身體,以頭撞物或搖頭。節奏可以令嬰兒感到愉快或是緩解不愉快的情緒,大多數嬰兒在出現這些現象時神志清楚,表情顯得自得其樂或表示不滿足和不高興,沒有其他異常行為,也不會出現危險。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在1歲半到兩歲逐漸進入叛逆期,這些表現則是孩子耍賴的武器。
孩子在愉快和郁悶時出現拍打腦袋、以頭撞物的行為,家長更多的擔心是會不會把孩子的腦袋打壞了或撞出問題來。其實,家長不用過于擔心,這只是孩子一種情緒狀態的肢體表現,一般不會打痛或撞痛自己。如果家長強行制止,孩子會在負性強化作用下表現為愉快爆發和郁悶激發,“人來瘋”和“耍賴大王”就會用這些表現來吸引家長注意或達到某些目的。
要想孩子不持續表現拍腦袋,家長需要學會忽略和轉移,通過讓孩子自討沒趣或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方法,讓這類表現逐漸減少和消失。
當孩子患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時也會像成人一樣有頭痛、頭暈等癥狀,此時孩子還不會用言語表達疾病的主觀感受,只有通過肢體語言來表達,用手拍腦袋、以頭撞物常常是孩子頭痛的表現;如果同時發現嬰兒有發熱或輕微咳嗽、嘔吐、腹瀉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或腹瀉引起的頭部不適;如果嬰幼兒繼而出現嗜睡、煩躁、尖聲哭叫、眼神發呆、前囟門隆起等,則需要小心腦膜炎的可能。
孩子上呼吸道感染和腹瀉期間家長要注意家庭護理,空氣質量好時家里要開窗通風,多喂水,出汗及時擦干,飲食清淡易消化,減輕胃腸負擔,監測體溫,兒科隨診。如果孩子拍打腦袋伴有腦膜炎表現,須及時就診,按醫囑治療。
嬰兒用手拍腦袋、搖頭,伴有抓耳朵等可能是因為頭面部癤腫或皮炎、外耳濕疹皮炎、中耳疾病等引起局部腫脹、瘙癢、疼痛等。家長可以檢查頭部皮膚是否正常,有沒有局部紅腫伴膿點,耳道有無異常分泌物、異味、濕疹等。
頭皮、耳道和耳郭的濕疹大多表現為局部紅腫、滲出,耳垂與頰面部連接處和耳后皮膚的皮疹容易發生潰爛,此時聞孩子的耳朵會有股臭臭的氣味,一部分孩子表現為頭面部及耳郭皮膚起皮、干燥、脫屑。家長需要查找可能引起濕疹的過敏因素(比如捂熱、母乳飲食過敏、牛奶蛋白過敏、輔食過敏等),去兒童皮膚科就診并按醫囑用藥促進皮疹消退。
孩子在感冒、頻繁吐奶、嗆奶、游泳嗆水后出現拍腦袋、抓耳撓腮、頻繁搖頭現象,家長可以帶孩子到兒童專科醫院耳鼻喉科就診,了解孩子是否存在中耳炎癥或咽鼓管功能不良,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