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軍
開戰時機出現一波三折
1949年5月27日,解放軍攻占上海,渡江戰役即將勝利結束。蔣介石不得不接受內戰的全面失敗,只能撤離大陸,逃往臺灣。同時,國民黨軍派出重兵把守浙東的一江山島、大陳島等沿海諸島,組成了沿海指揮防御體系,作為保護臺灣的屏障,反攻大陸的跳板,襲擾大陸的基地。這些島嶼的防務由“大陳防衛區司令部”組織實施,劉廉一任總指揮,守軍主要是美械裝備的第46師和6個突擊大隊,還有10余艘海軍艦艇經常在此海域游弋,總兵力達2頁余人。
此時,根據中央軍委的部署,我第三野戰軍第9、第10兵團加緊渡海登陸作戰的訓練,準備解放福建、浙江沿海的敵占島嶼和臺灣。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隨后,美國對朝鮮進行武裝干涉。6月27日,美國海軍第7艦隊進駐臺灣基隆、高雄等地,為蔣介石統治的臺灣當局提供庇護。
為避免在朝鮮、臺灣兩個方向與美國開戰,中共中央軍委決定,集中力量應對朝鮮半島方向的安全威脅,確保抗美援朝的勝利。這樣,解放福建、浙江沿海敵占島嶼的計劃第一次被推遲。
1952年初,時任第三野戰軍暨華東軍區參謀長的張愛萍親自率領工作組經過實地勘察和反復研究,制定了一個“從北往南打”的作戰方案,旨在首先解決上、下大陳島,然后依次由北向南,逐個由小到大,解放浙江沿海島嶼,進而再解決福建沿海的馬祖列島和大、小金門島嶼。這一作戰方案經由陳毅主持的華東軍區黨委常委認真研究后,上報中央軍委,朱德、周恩來、毛澤東先后批準了這個建議,準備同年9~10月實施該計劃。
1952年7月,從朝鮮前線回國主持中央軍委工作的彭德懷卻對此計劃表達了不同的看法。他在華東軍區報告上批示:“進攻上下大陳島,美海、空軍也能參加,為慎重,必須在朝鮮停戰后舉行為宜,請主席考慮、批示。”針對彭德懷的意見,毛澤東主席于7月27日作出指示:“同意你的意見。在朝戰結束前不要進行對浙江上下大陳島的作戰,朝戰結束后何時進行此項作戰,亦須慎重考慮。”
因此,解放浙江、福建沿海敵占島嶼的計劃第二次被推遲。
1953年9月7日,華東軍區向中央軍委再次提交收復大、小金門的作戰方案。此時,朝鮮戰場已經停戰,但我軍的一些作戰保障條件并不具備,不宜發動大規模的渡海登陸作戰,所以解放浙江、福建沿海敵占島嶼的計劃第三次被推遲。
1954年,敵我戰場態勢發生了變化,長期醞釀的解放浙江、福建沿海敵占島嶼的作戰,終于拉開序幕。
選擇目標著眼于撼敵全局
1954年4月,蔣介石親自視察大陳島,并對守島的國民黨陸軍中將劉廉一說:“大陳是我黨國反攻大陸的前進基地,一定要守好,不可疏忽。”
蔣介石還提出了“保衛臺灣,必先固大陳”的口號,將守衛大陳列島提高到與臺灣安危休戚相關的高度,由此可見蔣介石對大陳島的戰略地位是非常重視的。
一江山島,地處臺州灣椒江口東南面,西北距黃巖縣海口鎮38km,東南距離大陳島16.6km,北距頭門山9km。
一江山島分為南、北兩島,南、北兩島的總面積為1.7平方公里,兩島相距150m,中間相隔一條江,形成南北對峙的態勢,這就是一江山島的由來。
據守一江山島的國民黨軍為“一江山地區司令部”,下轄突擊第4大隊、第2大隊第4中隊和1個炮兵中隊,共1100余人。
國民黨守軍以島上幾個高地為核心,設置3道陣地和4層火力網,構筑明碉、暗堡154個,平均每百米正面配2門火炮和2挺機槍,前沿各突出部和陣地前密布鐵絲網和地雷,構成堅固的環形防御體系。
張愛萍在作戰會議上認為:要解放浙江沿海敵占島嶼,關鍵在于攻占大陳島,攻占大陳島必須先奪取一江山島。
他將戰役突破口選擇在一江山島,是經過深思熟慮,權衡利弊,最終果斷作出決定的。其主要理由有如下幾方面。
一是一江山島處于我軍前進駐地到大陳島渡海航線的中間,為奪取大陳島必經之地。若我軍繞過一江山島而在大陳島登陸,就會增加航程,使我登陸部隊在航渡中遭敵海、空軍威脅,容易導致初戰受挫。
二是一江山島距離我軍前沿陣地較近,距離頭門山島僅僅9km,距離大陳島16.6km,而且中間有大、小茶花島等諸島,戰前可通過隱蔽的方式將重型火炮以及120mm迫擊炮運上頭門山島、茶花島等距敵較近處,以設置臨時炮兵陣地。
三是島上守軍僅僅1000余人,而大陳島的兵力是一江山島的10倍,先打一江山島符合先打弱敵的作戰原則。
四是解放一江山島后,會使大陳島及其他島嶼的守敵軍心發生動搖,有利于解決大陳島及其他各島。
五是我軍105師314團在海軍華東炮艇大隊配合下,曾經一度解放過一江山島,對其地形比較熟悉。
六是我軍奪取一江山島后,既掃清了大陳島的外圍,使其陷入孤立,還可利用一江山島,建立前進陣地,使大陳島直接暴露在我炮火威脅之下。這樣,不但為我攻占大陳解除后顧之憂,而且也有了可靠的依托。
由此可見,一江山島雖是區區彈丸之地,但卻是實施大陳島等島嶼戰役的理想突破口。
反常用兵,隱蔽戰役企圖
為了確保一江山島登陸作戰的勝利,1954年8月,成立華東軍區浙東前線指揮部,由軍區參謀長張愛萍任司令員兼政委,前線指揮部下設空軍指揮所、海軍指揮所、登陸指揮所,還成立了三軍聯合后勤部和政治工作組。
浙東前線指揮部指揮員圍繞著戰役階段的劃分、登陸方向的選擇、登陸時間的確定、作戰力量的運用等關鍵問題進行了周密、細致的籌劃,同時采取各種措施,隱蔽戰役企圖。
經過多次勘察、研究,張愛萍確定了一個基本方案:在三軍聯合渡海登陸作戰中,首先奪取制空、制海權,海軍航空兵歸屬空軍指揮,海軍、空軍共同執行護航、支援登島作戰的任務,登島作戰由經過登陸作戰訓練的陸軍部隊擔任。
一江山島登陸作戰,主要登陸方向選擇在北一江山島西北角和西部,輔助登陸方向選擇在北一江山島的東北部和南一江山島的西部,選擇登陸的時間確定為白天。
戰役實施方案確定后,為了達到戰役的突然性,張愛萍要求各參戰部隊采取多種隱蔽措施。比如,派飛機對大陳島、一江山島、魚山列島、披山島進行長期、無規律的斷續轟炸,打擊和消弱敵人的作戰能力,起到麻痹和欺騙敵人的目的,使其無法判明我軍真實的戰役意圖。又如,登島部隊遠離一江山島和大陳島,在距離披山島較近的樂清灣地區蘆葦叢中進行登陸訓練。如果不被敵發現,可隱蔽戰役企圖;即使被敵方發現,登陸作戰的目標也容易被判斷為披山島,同樣能夠達到隱蔽戰役企圖的目的。
臨戰前,我航空兵從上海、杭州、寧波、路橋等6個機場同時或分別起飛,對大陳島、一江山島等島嶼進行多次轟炸,特別是對大陳島的封鎖圍困,使敵人對我作戰意圖一直迷惑不解。由于我軍的保密、隱蔽、佯動等工作十分周密,又在作戰季節和作戰時間上反常用兵,直至我艦艇開出頭門山島海面向一江山島航行時,敵人才判明我軍進攻一江山島的作戰意圖。
作戰準備充分,掌握戰場制海權、制空權
遵照中央軍委“要充分準備,在確有把握后才開始實施”的指示,浙東前線指揮部組織各參戰部隊,從1954年8月至1955年1月進行了約4個月的作戰準備。突擊進行偵察、戰前訓練、組織協同,籌集登陸器材和物資準備,奪取和保持戰區制空、制海權,深入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等。
華東軍區確定參戰部隊為陸軍第20軍第60師1個團又1個營、地面炮兵1個多團、高射炮兵1個多團、火箭炮兵2個營,以及海軍艦艇137艘,海軍航空兵和空軍航空兵共12個大隊184架飛機。
地方黨政機關大力支前,浙江省黨政機關動員3.3萬余名支前人員,征集5900副擔架和一批海上救護船,上海市動員110名海員,搶修77艘艦艇。
從1954年8月至12月上旬,主要是各軍種分練。從12月中旬至1955年1月上旬,主要是三軍合練。在此階段,各參戰部隊選擇了與一江山島相似的大、小貓山,按照先分段演練、后綜合演習的程序,多次研究和演練了三軍聯合渡海登島作戰的組織指揮和協同作戰。
為了檢驗三軍協同作戰能力,浙東前線指揮部首長決定于1955年1月9日至13日,選擇類似一江山島地形的大貓山、小貓山島,組織參戰部隊一個加強步兵營,在航空兵、炮兵火力支援群、艦炮火力支援群的協同下,進行實兵演習。充分體現了“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的作戰原則。
這次實兵演習,制定并下達了協同計劃表,按照預定計劃,演練了步兵營集結、裝載上船、海上航渡、突擊上陸、奪占島嶼的全過程。
奪取和保持戰區制空、制海權是登島戰役的第一個階段,目的是掌握戰場主動權,癱瘓守敵作戰體系,大幅削弱敵作戰能力,為登島作戰創造有利條件。
1954年12月2日,美國政府和臺灣當局簽訂《共同防御條約》。為表明中國政府和人民堅決反對這一侵略性、非法性條約的嚴正立場,華東軍區浙東前線指揮部遵照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指示,在條約出籠前后(1954年11月1日~1955年1月10日),按照一江山島登陸作戰第1階段計劃,從空中、海上對戰場實行了封鎖。海、空軍出動飛機226架次,海軍魚雷艇擊沉敵“太平”號護衛艦、“中權”號坦克登陸艦、“洞庭”號炮艦,擊傷艦艇7艘,擊落擊傷飛機19架,削弱了國民黨守軍的防御能力,迫使其艦艇白天不敢在大陳島錨地停泊,飛機不敢飛抵大陳島上空,人民解放軍掌握了戰場的制海權、制空權。
1955年1月18日8時,一江山島戰斗正式發起。我轟炸機3個大隊、強擊機2個大隊對一江山島守敵實施第一次火力準備;另以轟炸機1個大隊,對上、下大陳島之敵指揮所和炮兵陣地進行轟炸。航空兵第一次火力準備后,從9時開始,各炮兵營的發射陣地上,戰士們緊張地進行著射擊前各項準備工作,裝填炮彈、標定射向,并開始試射。
9時50分,各支援炮兵試射完畢,準備實施炮兵火力準備。12時7分,頭門山海岸炮兵群對山嘴村、海門礁、黃巖礁等敵前沿火力點實施破壞射擊。
12時15分至13時22分,登島部隊在海空軍和炮兵的掩護下,先后白頭門山島、田岙等地起航,人民解放軍的上百艘登陸艇,以登陸輸送大隊為單位,分三路采取雙縱隊隊形向一江山島駛進,并逐次轉換戰斗隊形實施沖擊。登陸艇編隊前方是各類艇船組成的火力支援群,兩側是高速艦艇組成的掩護隊,上方是低空飛行的強擊機群、中空飛行的轟炸機群、高空飛行的高速殲擊機群,宛然一幅立體的三軍渡海作戰宏圖。
13時30分,我轟炸機3個大隊、強擊機3個大隊,對一江山島守敵實施第二次火力準備,至14時5分結束。強擊航空兵為了直接支援登陸部隊的登陸沖擊,在完成預定的對敵3次攻擊之后,才離開戰區上空。在此前后,我海軍炮艇火力支援隊伴隨步兵炮兵群,均按時進入射擊位置對敵人火力點進行猛烈射擊。
在此次戰斗中,炮彈總是在步兵沖擊道路面前爆炸,有效地保障了步兵的沖擊和安全。14時10分,登陸部隊第一梯隊營先后在大茶花礁一線完成戰斗展開,并以全速向登陸地段沖擊。各登島部隊攻占敵灘頭陣地后,立即乘敵慌亂之際,迅速分路向敵縱深發展進攻。
戰斗過程中,敵人雖然憑著有利地形和堅固工事抵抗,但我登陸部隊在各軍、兵種的協同和支援下,發揚了英勇頑強、不怕犧牲、連續作戰的優良作風,2個多小時就奪取了敵人的核心陣地。
登陸作戰成功后,被俘虜的國民黨軍談起解放軍的強大攻勢時心有余悸。敵一江山司令部情報參謀葛覃谷說:解放軍的炮火將一江山島司令部炸塌,整個司令部亂成一團。國民黨軍士兵沈南生回憶說:在炮火轟鳴中,只見許多登陸艇正向我們開來。解放軍的軍艦在用大炮向島上陣地轟擊。解放軍的飛機又在我們頭頂俯沖,炸彈響成一片,我們的地堡被炸毀。我剛爬出來,解放軍已經沖上岸來,不久就把我俘虜了。
19日2時,島上敵軍被肅清,一江山島被我軍解放。
一江山島戰役,敵軍共有防守兵力約1100人,各種火炮51門。我軍共投入參戰兵力5920人,其中登陸兵4個營,各種火炮283門,作戰飛機184架。
作戰中,殲滅國民黨守備司令王生明以下1086人,繳獲各種武器1082件。我華東軍區傷亡1417人(犧牲595人),損傷火炮3門、艦艇6艘、飛機8架。
一江山島戰役,是我軍首次實施的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雖然戰役規模不大,但其對蔣介石集團是一次沉重的打擊。此次戰役勝利之后,迫使大陳、披山、漁山等島嶼之敵逃往臺灣。
一江山島戰役,也給美蔣簽訂的《共同防御條約》打了一記響亮的耳光。此次戰役,美軍并未參戰,美蔣簽訂的《共同防御條約》如同泡影。
一江山島戰役,是我軍發展歷史上的光輝一頁,其經驗非常寶貴。
擊一點震全局,正確的作戰方向是取得勝利的前提
一江山島戰役作戰規模不大,但達到了小戰屈敵的效果。我華東軍區鑒于國民黨軍在浙東沿海島嶼的指揮中心和防御核心是大陳島,而一江山島是大陳島的門戶和前哨據點,決定先攻取一江山島,必能擊中其要害,震撼大陳島守軍。
事實證明,華東軍區先攻取一江山島,然后再攻取大陳島的作戰方向是正確的。一江山島戰役結束后,守衛浙江沿海島嶼的其他國民黨軍,不等我軍發動新的進攻,便主動放棄大陳等島嶼,撤逃臺灣,從而使我軍贏得東南沿海的長期穩定局面。
優化指揮體制,靈活高效指揮,確保聯合戰力的聚合
“兵貴權一”,是軍事指揮歷來強調的一項重要原則。一江山島戰役,首次參加聯合作戰的陸、海、空軍的17個兵種達到了如此高的協同水平,除了戰前嚴格的協同訓練外,根本原因是指揮體制的優化和集中統一的指揮。
為了統一行動,華東軍區根據軍委的指示,成立了浙東前線指揮部,任命張愛萍為司令員兼政委,浙東前線指揮部下設登陸指揮所、海軍指揮所、空軍指揮所、三軍聯合后勤部和政治工作組,負責具體組織指揮各參戰部隊的作戰準備和實施。此戰的指揮體制具有人員構成多元化、分工明確、層級合理等特點,戰役指揮員級別高,權威性強。作戰行動由一線指揮員全權指揮,保持了指揮的靈敏性和及時性;重大問題由軍委決策,以保證戰役與戰略的緊密聯系。通過浙東前線指揮部實施集中統一的指揮,較好地聚合了各軍、兵種的特長,充分發揮了參戰部隊的整體作戰效力。
組織軍事訓練是部隊戰斗力生成的重要模式
一江山島登陸作戰,是我軍由擅長的陸上攻防作戰轉為陌生的渡海登島作戰,由以陸軍為主的單一軍種作戰轉變為諸軍種聯合作戰。不僅對參戰部隊,而且對戰役指揮員和指揮機構來說,這些都是全新的課題,需要從戰術思想、協同計劃、作戰保障等一系列內容方面組織參戰部隊邊學習、邊研究、邊訓練、邊制定改進完善作戰方案。
正是嚴格、逼真的針對性訓練,使參戰部隊在短短的4個多月時間里,提高了三軍聯合渡海登陸作戰能力,最終保證了一江山島登陸作戰取得勝利。
編輯/曾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