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青松 圖/李師傅 酥 辰
說完貍貓換太子奇案,我們再來說一說包公戲里的一位權臣,包公的死對頭——龐太師龐吉。

關于這位龐太師的故事可真不少。在故事里,他是一個壞到骨子里的大奸臣。他依仗國丈的身份,不僅陷害忠良,還埋沒青年才俊。包拯考中進士那年,主考官正是龐太師。由于沒有走后門,才華橫溢的包拯只被龐太師點為第二十三名進士,發配到定遠縣做知縣。
后來,包拯成為朝廷重臣,來到陳州放糧,正好遇到龐太師的兒子龐昱在陳州克扣救災糧,中飽私囊,強搶民女,荼毒百姓。經過調查和取證,包拯充分掌握了龐昱的罪證,將他繩之以法。從此,龐太師便把包拯當作眼中釘、肉中刺,甚至不擇手段刺殺和陷害包拯。正所謂邪不壓正,幾番較量之后,這位奸臣終于得到了應有的下場。
在民間流傳的《三俠五義》《楊家將》《呼家將》中,龐太師或化身為龐吉,或化身為龐文,與包公、八賢王、狄青和江湖俠客等正義人士為敵,是民間家喻戶曉的反派人物!

然而,歷史上的龐太師卻是一位清正廉明、善于用人,在朝野頗有賢名的清官。
這位太師名叫龐籍,字醇之,單州成武(今山東成武)人。他考中進士之后,通過自己的努力,一路升遷,從司理參軍(相當于基層法官)做起,歷任知縣、知州、御史、工部侍郎,最后做到了宰相,被授予了穎國公、太子太保的頭銜。他和北宋名臣范仲淹的關系很好,而且還提攜了后來同樣成為宰相的司馬光和一代名將狄青,他的兒子龐元英還娶了大文豪歐陽修的二女兒。
還記得上次我們講過的劉太后嗎?劉太后臨終之時,曾經留下遺詔,讓仁宗的另一位養母楊氏參議國家大事。剛當上御史的龐籍認為不妥,便向皇帝上奏廢止垂簾聽政的制度,并建議皇帝選用人才要分辨奸邪和正直,防止大臣相互勾結,按照公論提拔官吏。因為他敢于直諫,所以被人稱贊為“天子的御史”。
龐籍在陜西任職期間,采取了積極備戰的方針,收復了西夏占領的部分土地,并抵御住了西夏人的進攻。同時,龐籍還慧眼識人,在陜西發現并提拔了作戰勇猛的狄青。后來在平定儂智高叛亂時,龐籍建議皇帝給狄青充分的自主權,不要派不懂打仗的文臣做他的副官。沒有了束縛,狄青得以大展拳腳,很快就平定了南方的叛亂。

既然歷史上的龐籍是一位賢相,那么,民間傳說中的龐太師,他的歷史原型究竟是誰呢?經過查找和比對,宋仁宗寵妃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這個名字漸漸浮出了水面。
張貴妃是仁宗皇帝最寵愛的妃子。她在還沒當上妃子之前,為了提高自己的門第,就不停地吹枕邊風,讓仁宗皇帝提拔自己的伯父張堯佐。張堯佐最初只是一名普通的法官,由于侄女這層關系,他的官職一路高升,一躍成為主管全國財政的三司使。然而,他的快速升遷,遭到了來自包公等人的彈劾。同時,他主管的財政也出了不少問題。面對強大的壓力,宋仁宗只好將張堯佐由三司使降為戶部侍郎,不久之后,又讓他兼任宣徽使、節度使、景靈宮使等多個官職。包公等人知道了這個消息,二次進諫,勸說皇帝不能讓張堯佐擔任這么多官職。皇帝很不情愿,一開始沒有采納他們的意見,但面對輿論壓力,張堯佐坐不住了,只好向皇帝表示不能接受任命,主動辭去了宣徽使和景靈宮使的職位。然而,架不住張貴妃的枕邊風,仁宗皇帝沒過多久又下旨任命張堯佐為宣徽使。自然,包公又一次上書直諫,并與仁宗皇帝展開了激烈的爭辯。因為言辭激烈,包公還把唾沫濺到了皇帝的臉上。就這樣,張堯佐的任命最終泡湯了。
張堯佐不僅靠侄女的關系上位,還貪戀權勢,因此遭到了后人的鄙視。

那賢相龐籍又是怎么成為反派人物的呢?這還得從狄青說起。
宋朝的太祖皇帝留下了不得重用武臣的祖制,文臣們一直遵守著這一祖制。狄青因屢立戰功而一路高升,當他做到樞密使的時候,自然遭到了文臣們的反對,就連提拔過狄青的龐籍,也因恪守祖制,站到了狄青的對立面。最終,狄青被罷官,郁郁而終。后人同情狄青,便把罪責歸到了龐籍身上。為了掩人耳目,人們把“龐籍”改成了“龐吉”,后來又把包公彈劾張堯佐的事情進行了加工,安到了龐吉身上,寫進了包公戲中。因為張堯佐死后被授予了太師的頭銜,所以這位“張太師”就變成了“龐太師”。就這樣,龐太師成了包公、狄青的死對頭,被無限丑化,成了十惡不赦的奸臣。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江湖豪杰來相助,王朝和馬漢在身邊。”這是電視劇《包青天》的主題曲,多年以前曾經風靡全國。這部電視劇講述了很多包拯辦案的故事,龐太師的故事也在其中。這些故事大部分都來自一本很有名的書——《三俠五義》。
《三俠五義》的作者叫石玉昆。他出生在乾隆末年,是嘉慶年
間著名的說唱藝人。他把民間流傳的有關包拯的故事進行了整理,創作了這部奇書。這本書講述了北宋仁宗年間,包拯在俠義之士的幫助下審奇案、平冤獄,以及眾位俠士除暴安良、行俠仗義的故事。作品人物眾多,情節跌宕起伏,既講了很多辦案的故事,又弘揚了中國傳統的俠義精神,堪稱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書中膾炙人口的故事對中國近代評書曲藝乃至文學都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