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忠芳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枯燥乏味的現象,如何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數學課帶給學生快樂的體驗,應該是每一位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要特別重視的問題。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為興趣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心情愉悅,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同時也能克服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困難情緒。學生有了學習數學興趣的儲備,數學教學的效率自然就會提高。
一、精心創設情境,用趣味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愿望。
情境教學是教師選取學生熟悉的事物和現象為數學素材,創設生動活潑的情境,以此建立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具體內容與抽象概念之間聯系的橋梁。有效地創設情境,能引導學生借助生活經驗進行探究,并從中體會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能給新知識的引入提供一個豐富而生動的空間,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能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熱情,逐漸學會學習的方法,養成好學,勤學的習慣。因此,在教學中要巧妙的為學生創設現實的有意義的情境,在情境中教會學生學習數學、應用數學,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孩子在解決生活問題的時候又產生獲取新知的需求,帶著渴求的心態探求其中的規律,把學習看作發自內心的需求而不是一種負擔。
二、自主合作交流,讓探究成為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手段。
錢偉長先生說:“教師的教主要不是把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處理知識的能力教給學生,這是關鍵的。”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在探究性教學思想的指導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導航者和合作者,學生則以積極的心態始終參與認識的全過程。通過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數學科學的理解能力,使他們學會自主探究、自主解決問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這將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啟發引導,培養學生積極的探究意識。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于,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們享受到腦力勞動中成功的樂趣。”求知欲,也叫學習興趣,是力求探索和認識客觀世界,渴望獲得科學知識,不斷追求真理的內在欲望。求知欲作為內在力量,能促使人致力于從各個方面去認識對象,了解對象產生的原因,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它是活動動機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數學教學成敗的關鍵,首先在于是否能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問號像一把鑰匙,打開了一扇又一扇求知的大門。問號更像種子,在未知的原野上開出一朵又一朵創造之花。比如講“圓”這一節時,提問一:街面上套圈游戲前,為什么都要畫一條直線呢?提問二:為什么車輪又要做成圓的呢?提問三:同一根鐵絲圍成圓形還是正方形的面積大呢?通過設疑引入課題,制造懸念,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從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來說,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使學生整個身心都投入到解決一個又一個問號的情境中,層層迭進,波瀾起伏,體會成功的喜悅,迸發出創造的火花。
(二)猜測質疑,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究手段。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假想猜測是指對沿襲已久的、合理的已成定論的事物產生懷疑,并以此為目標進行大膽假設,開拓思路;在符合客觀事實的條件下,進行多維猜測,客觀評價和檢查已成定論的思維成果,從而探索新的結論。希臘學者普羅塔格認為:“頭腦不是一個被充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教育的本能就是“啟發”、“引導”,也就是喚醒,學生的自主質疑意識也需要喚醒。如在“銳角三角函數”這章的教學時,對于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高這個基本圖形,我曾要求學生利用多種方法去求線段的長度,學生普遍是利用等積法和三角形相似去做,這時,我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以“相等角的銳角三角函數值也相等”為例,引導學生拓展質疑,提出如下問題:在銳角范圍內,是否角度越大,三角函數值也越大?若一個角是另一個角的2倍,三角函數值是不是也是2倍呢?通過學生的猜測質疑,能激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只有我們充分認識到學生猜測質疑的好處,并且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才能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究手段,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創新人才。
(三)舉一反三,培養學生靈活的探究方法。
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只要有意識地加強學生對典型題的分析、研究,從多方位,各個角度加以訓練“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分類討論”,加以綜合比較,變換思維角度,加強立體思維,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生創新思維的養成,在掌握知識和培養能力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從而更好地開拓視野,發揮想象能力和實際綜合能力,對學生智力開發大有益處。任何一個創造過程都是經過從發散思維到集中思維,再從集中思維到發散思維,多次循環,直到問題解決。在習題教學中,教師經常編排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或者對某一問題采用多種途徑和方法進行求解,或者通過改變提問角度,改變問題條件等方式把一個問題變化成多個問題。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訓練學生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靈活的探究方法。
教學實踐表明,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時間和空間,通過有趣生動的情境設置,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大膽質疑、科學探究、主動獲取知識,體驗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總之,教師只有采用正確的學法指導,才能使學生站在教學的主體位置上,學有所獲,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及價值觀各方面都能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