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麗紅
摘要:初中教材涉及的詩歌類別還不算多,而思鄉詩算得上是比較典型的一類了。鄉情,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在異鄉,思念之花盛開在每個游子心間。思鄉的詩歌所要抒發的鄉情十分相似,但詩歌的表現形式和詩情的抒發借助物和抒發方式卻是多種多樣。或許,每個游子的經歷有所不同,際遇也有所異,但是,在高度藝術的字里行間,總有一些像眼睛一樣的詞或句子,承載和傳遞著濃濃的鄉情,這些詞或句子,我們可以稱之為詩眼。抓住這些情感的泉眼,有助于我們解讀詩歌,理解詩情。
關鍵詞:反思《思鄉主題群文閱讀》;課內回顧與思索;課后整體反思
寫在前面:
關于思鄉主題的群文閱讀,構思時思路不清晰,備好課后,在不斷的完善下,本以為會是一堂成功的公開課,完全沒想到課堂任務沒完成不說,就是講到的地方也完全沒實現課堂容量大、課堂環節大開大合的效果,心中甚是失落。特此寫下反思一篇,望有助于日后教學的改進。
教學過程簡述:
一.引入
由舊學引出鄉情。
二.解讀課內詩
請找出詩中承載和傳遞詩歌感情的詞或句子,來感受詩歌的感情。
(一)《次北固山下》 找詩眼,請問這是一份怎樣的思念之情?
下面還有這樣一些詩歌,請孩子們找到詩歌的眼睛,感悟詩情。
(二)再讀詩眼句思考:
1.這一句是怎樣傳達藏在心內的這一份思鄉情感的?
2.再讀詩歌,請用一句話述說你讀到的思鄉之情。
三.再讀思鄉詩
四.總結與延伸
課堂設想:
這次的課題定為《在異鄉,思念之花盛開在心間》,個人感覺中心是比較明確的:體會詩中流露的思念之情。這種題材的詩歌也是考試的常考點,所以備課的時候信心滿滿。在選材的時候犯了難:課內的思鄉詩歌倒是不少,可總覺得這些詩歌的主題都比較相似,沒什么可講之處。仔細比較下來,終于定下課堂落腳點:解讀課內詩詩情。覺得可行之后,解讀詩情的切入點又成了問題:利用抓詩眼和把握詩歌意象兩手抓的方式結合使用比較有效,于是大費周章制作了表格,定下了課堂流程,但自己反復斟酌之后,總也覺得不夠利索,總感覺容量太大,課堂任務太多,害怕完不成。在同組老師的指點下,又大膽的甩掉“抓意象”這部分內容,本著一課一得的思路,就著重從“抓詩眼——品詩情”的思路,輕裝上陣,應該會有不錯的課堂效果。接下來就是選擇詩歌了。課內出現的思鄉詩歌有6首(涉及的詩歌見教學過程),主題分別為思念家鄉、思念家鄉、思念故鄉、思念故園、思念家鄉和思念親人,詩眼的位置分別在尾句、尾句、尾句、標題、尾句以及首句尾句,一番綜合比較下來,最終決定使用其中四首(涉及的詩歌見教學過程),圍繞“抓詩眼、悟詩情”的思路展開。
根據群文閱讀“比”、“對”、“讀”、“議”的流程,在解讀課內詩的基礎上,遷移到課外同類主題的詩歌感情解讀上。課外詩我選擇了四首(涉及詩歌見教學過程),總的比較起來,只要緊緊抓住了詩眼,這四首詩詩情的把握還是比較容易的。
最后我還選擇了三首課外詩(涉及的詩歌見教學過程),作為課后拓展作業全權交給孩子自己解讀。
課堂流程安排至此,我以為天衣無縫,結果上完后,感覺課前設想完全沒有達到。
課后反思:
深刻反思下來,課堂問題集中在我對孩子們的引導的“放不開”思想上。總不敢大膽交給學生自己去剖析,自己去理解,自己去解讀,在討論中得出答案,在合作中探究,所以每每需要孩子們自己解讀時,我總要“橫插一腳”,總以為自己只是在引導,在循循善誘,總覺得自己沒有講透,總覺得講得還不夠,殊不知這種“捆手綁腳”的方式是那樣的礙手礙腳和浪費時間。這樣,不僅沒有完成既定的課堂任務,也沒有實現群文閱讀的目標——以“一”帶“多”,課內詩歌的這個“一”都沒有分析完,談什么“帶”課外的“多”呢?立足于此次的“失敗”,我告誡自己:學習上的“教”是為了“不教”,如果不敢大膽的放手,孩子們永遠無法得到機會梳理思路,鍛煉思維,在日后的教學中,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凡事親力親為,適度的放手是為了更好的飛翔,希望自己可以放飛孩子,而不是緊緊抓著他們飛翔的翅膀“聒噪不休”,要相信孩子,有意鍛煉孩子,這樣下去,孩子們的思維才能真的“活”起來吧!
如果下次要上這類似的題材,課堂思路這樣設計可能會更好:解讀課內詩時,老師點撥方法,在課外詩歌的解讀中,放手讓孩子們合作探究,在合作討論中互相理順思路,而在“學以致用”環節,就讓學生獨立思考,真正的將解題的主動權交給孩子,長期這樣下去,孩子的思路才會真正的得到解放,課堂才會真正的“活”起來吧!
在課堂流程的設計上,也有一個多余無用的環節:“解讀課內詩”環節中的“(二)再讀詩眼句思考”環節,這部分在設計的時候的確是考慮了“比”、“對”、“讀”、“議”中“議”的環節,想著讓孩子們張口說,所以設計了兩個問題:1.這一句是怎樣傳達藏在心內的這一份思鄉情感的;2.再讀詩歌,請用一句話述說你讀到的思鄉之情。實際上,上完課后才發現,對于“抓詩眼、悟詩情”的中心來講,這一環節顯得多余,應該考慮去掉這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