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李正
摘要:對于設計的內涵,可以概括為講求實用與審美的統一、物質功能與精神的統一、技術與藝術的統一,以及設計產業化的發展趨勢。手工藝設計是伴隨數千年來手工藝生產實踐而形成的,它直接表現了手工藝人的思維智慧。我國歷史上手工藝設計的形成,大體是沿著民間工藝、文人士大夫工藝、宗教工藝和宮廷工藝這四條線交織發展的。刺繡作為一門古老的手工藝,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的傳承與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朝廷更迭,時代變遷中,蘇繡的發展變化過程,體現出來的是每個時代的不同印記和每個時代對審美和設計的不同需求。
關鍵詞:手工藝設計;蘇繡
一、概論
(1)設計
“設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設計包括社會生活的各方面,人類的社會活動均可以列為設計。它涵蓋了設計規則、設計方式和設計手段,任何一個經過設計的東西都是在一個比以往更為復雜、更難以捉摸的經濟和社會模式產生的,具有創造人們新的生活方式的普遍意義。狹義的設計一般指具體事項的設計。例如產品設計,包裝設計,手工藝設計等。
關于設計等定義,一般可以概括為,人類為實現一定的目的而進行的有設想、規劃、方案等創造性的活動。設計是人類造物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所有造物活動進行預先的計劃,我們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動的計劃技術和計劃過程理解為設計。
設計是普遍存在于人類的生活生產活動之中,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的各方面都需要設計。從設計的性質來看,設計既是理性的科學活動,又是藝術創造活動,一個成功的設計是對技術與藝術的綜合運用,完美結合。從設計的特征來看,一個好的設計,基本能體現出實用性與審美性的完美結合。對于設計的內涵,可以概括為講求實用與審美的統一、物質功能與精神的統一、技術與藝術的統一,以及設計產業化的發展趨勢。
(2)手工藝設計
手工藝設計是伴隨數千年來手工藝生產實踐而形成的,它直接表現了手工藝人的思維智慧。手工藝設計是對手工藝人論說形態、線索和軌跡的反映。
我國歷史上手工藝設計的形成,大體是沿著民間工藝、文人士大夫工藝、宗教工藝和宮廷工藝這四條線交織發展的。以實用為主體的民間工藝和以欣賞為主體的宮廷工藝及文人士大夫設計體系,他們作為在不同社會環境和條件下生長發展起來、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的兩種工藝文化形態,有著不同的生產方式、組織結構、功用目的和美學特征。
(3)刺繡
刺繡作為一門古老的手工藝,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的傳承與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隨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變遷而不斷發展,從最初的描龍繡鳳到現今的萬物紛呈,刺繡在題材上越來越豐富多變;從良渚文化的“衣冠文明”到如今的新絲綢之路,刺繡在實用性上有了更多的體現,隨著題材和實用性的不斷發展,刺繡的技術也在不斷發展。
刺繡的分布范圍很廣,地域性風格明顯,而刺繡的起源卻是江南太湖之濱的古吳地區,發展至今從未中斷并且一直在不斷發展刺繡和提高刺繡技藝蘇繡。因此,蘇繡不論是從起源還是發展在所有的刺繡中都是居于首位。蘇繡以其獨特的工藝水平和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蘇繡特有的風格,它既是民間工藝又是宮廷工藝,無論是宗教、政治、還是在百姓生活中或者是在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中等都有其獨有的語言表達。在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朝廷更迭,時代變遷中,蘇繡的發展變化過程,體現出來的是每個時代的不同印記和每個時代對審美和設計的不同需求。
二、遠古時期蘇繡的設計
遠古時期人類的思維還是朦朧的、模糊的,不能有意識的呼喚起自己積極的思維,只能是在茫然與恐懼中重復著一種自然屬性的思維。這種思維還具有神秘性的特點,并且這種神秘因素所起到的力量無處不感。使人類產生一種信仰,這種信仰在早期遠古人類的生活中是一種對意識和行為起到支配性,進而構成原始思維具有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最為顯著的特征,這些特征又在造物活動中起到意識的主導作用。
江南古吳地區歷史悠久,古時有“斷發文身”的習俗,這種文身就是在身上刺 縷花紋圖案,“以象龍子”,是文上龍的圖案,以避蛟龍之患。后來刺繡的出現使這種文身演變成從身飾轉移到服飾。由于遠古時期的圖騰崇拜,刺繡的起源也是源于遠古紋身圖騰形象,圖騰為“蛟龍”、“陽鳥”最初刺繡就繡出龍鳳圖
到了新時期時代,隨著社會物質的不斷豐富,人們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了一定的需求:于是便運用藝術構思,采用一定的工藝技法,因材施藝于織物上。
據古籍記載,舜時創十二章衣裳服飾,是以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作繪,繪畫于衣上;宗彝、藻、火、黼、黻六章,繡在裳上,這十二章服飾從產生以來,即含有一定的象征意義,是一種社會意識在服飾中的反映。
遠古時代的蘇繡設計主要是根據遠古時期人類的圖騰崇拜,所有的刺繡都和遠古時期的信仰有關,舜時的十二章衣裳服飾是社會等級制度的萌芽。
三、封建社會時期蘇繡的設計
社會歷史從遠古時期到封建時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過程,到了封建社會,社會等級制度愈加森嚴,社會歷史的發展對刺繡的發展既限制又促進。等級限制的是刺繡的內容和數量,也就是刺繡題材和使用范圍的限制。但是,社會歷史不斷發展的多樣性也給蘇繡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國時期,由于軍事作戰的需要蘇州地區曾創作出了至今記錄最早的刺繡畫幅《山川地勢圖》,這是按圖繡畫刺繡藝術品的開端,在這之前,刺繡都是以圖案裝飾為主流的,即使龍鳳、花卉、鳥獸的刺繡,也只是按物狀形地刺繡,至此便有了繡畫象形寫意的開創。
南北朝至唐代,佛教在中國盛行,被統治者重視,刺繡稿件的設計也多于此相關,所以有關佛事的繡品相繼問世,刺繡工藝已從在日用品上刺繡各種圖案花紋發展到繡畫像、繡字,出現了以應用為次、裝飾供奉為主的藝術欣賞品。
宋代,社會經濟發展繁榮,百姓生活安逸,上層統治者對藝術的熱愛與重視使繪畫、書法和工藝美術都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此時的蘇州刺繡受工筆院畫的影響,在刺繡上表現為精細,在色彩上也力求精妙有光彩,題材開始更加豐富,已有山水、樓閣、人物、花鳥,十分豐富。此時的繡稿設計大多來自于繪畫,繪畫和刺繡緊密結合在一起。畫入繡,繡似畫,而佳者較畫更勝。
明代,朱元璋建立明朝,因厭惡元代外族服飾,令恢復漢族裝飾。因朝廷官府的刺繡需求,宮廷特設織染局于蘇州。為朝廷需要而繡制的以高檔的奢侈品為主,宮廷繡的需求也影響了蘇州的刺繡,使蘇繡的日用品和陳設品富于藝術性。當時官宦富紳和眾多文人喜寓居于蘇州,富豪和文人對刺繡的需求使蘇繡確定了它的服務對象和思想內容。受當時文人的影響,蘇繡的稿件設計都帶有詩情畫意的韻味。明朝“吳門畫派”影響深遠,使蘇州刺繡的繡畫達到更高的藝術水平,這時的刺繡工藝以專門追求書畫效果的繡畫,繡字為時尚。
清代,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連續三朝的鼎盛期,因此宮廷繡極盡奢華之能事。一般刺繡稿件都是由宮中如意館畫工設計出彩色圖案小樣,蘇州仍然是宮廷繡的主要基地。宮貨講究繁榮華麗,加之吳地社會崇尚奢華的影響,使蘇州的日用繡品也形成同樣的趨勢。清朝西洋畫、油畫傳入中國,刺繡藝人得到了新的啟發根據外國畫創造了新的繡法,當時的刺繡題材更加豐富,為了表達更好的表達畫的意境,出現了“仿真繡”,使繡畫藝術品有了很大的飛躍。此時,刺繡在日用品和藝術品方面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四、新中國成立以后刺繡的設計
1949年10月1日中華共和國成立后,蘇繡行業形成了一大特點:日用品和藝術品的生產平行前進,在普及和提高的兩方面的同時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過程中,由政府定制的圖樣訂單到旅游紀念繡品的開發再到繡品外銷,蘇繡的設計也隨之發生著變化。政府的訂單圖案大多體現著當時的社會背景,改革開放后,旅游業漸漸興起,帶動了旅游紀念品的發展,旅游紀念繡品的開發需要繡稿的設計根據不同地區的特色進行設計,對外開放的的國策是蘇州刺繡對外銷售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繡稿的圖案設計一般會根據東歐和其他各國人民所喜愛的圖案來設計,以便外銷。這時期的蘇繡的受眾群體更多更加多樣,所以蘇繡順應社會環境變化,無論是藝術品還是日用繡品都變得更加多樣化。
五、當下社會蘇繡的設計
當下是一個空前發展的時代,這個時代是網絡的時代,是快速變化的時代,任何一個時代的信息傳遞速度都沒有像今天這樣迅速,人們在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變的十分忙碌,有太多的手工生產被機器所代替,手工藝人越來越少,作為傳統手工藝的蘇繡也面臨著新的考驗,要如何不被機器代替,要如何將幾千年來的技藝傳承下去,要如何順應這個時代的發展,找到新的發展空間......
當下的蘇繡是一個發展到了頂峰的時期,經過兩千多年的技藝傳承和世世代代老藝人們的刻苦鉆研,加上當今社會信息的快速傳遞,新鮮事物多彩紛呈,刺繡題材別樣豐富,蘇繡已經達到了任何題材的作品都能很好的表達出來的地步,任何題材的繡品都不會受技藝的局限。繪畫、攝影、肖像等等,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版權問題的意識,使得刺繡作品的繡稿設計要有原創性,并且要順應這個時代的需求,這個時代的審美和這個時代的個性,刺繡的設計也在不斷求新求變,無論是在刺繡日用品的開發上還是刺繡藝術品的題材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隨著新一代年輕的刺繡藝人的加入,刺繡的設計被更多的應用在新的實用品上,如刺繡手表,刺繡耳機,刺繡鼠標墊,刺繡手機套等等,在刺繡藝術品上,新一代的蘇繡藝人更多的追求簡潔省工的風格,將蘇繡越來越大眾化發展,并且和裝置藝術結合,做出了新的蘇繡藝術形式。
蘇繡的風格化繁為簡的同時也意味著蘇繡的技藝精髓可能逐漸丟失,這樣的趨勢也引起我們的思考,如何結合現代設計,使蘇繡這樣的傳統手工藝既能發揮它獨有的令人驚嘆的技藝的同時更能打動當代的人們,使蘇繡順應當今的社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藝術設計原理》夏燕靖著
[2]《蘇州刺繡》 林錫旦著
作者簡介:李靜 (1991.12-),女,漢族,籍貫:安徽,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 17級在讀研究生 藝術碩士學位,專業:藝術設計,研究方向:服裝設計。
通訊作者: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