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紅 張于珺琦
摘要:縱觀當代國際攝影獎,不難發現國際攝影賽事大多以新聞攝影為題材,,而藝術攝影比賽實際并不如新聞攝影比賽顯眼。新聞攝影和藝術攝影兩者是都以攝影方式為表現手段的視覺評價,這種共同的表現方式構成了二者的共性,然而從本質特性來看,兩者卻有著很大的不同。由于對這些特性的模糊認識,出現了新聞攝影藝術化的傾向以及紀實性攝影被認作新聞攝影的誤區。究竟藝術美是如何從新聞攝影中表現出來的,藝術攝影又是如何體現攝影的紀實性都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新聞攝影;藝術攝影;藝術化;紀實性
一、新聞攝影和藝術攝影的區別
(一)內容表達與初衷
由于攝影科技的客觀性,它能真實的展現社會客觀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展現其價值,因此,攝影成為了新聞傳播中最可依賴的對象。作為新聞報道的衍生物,新聞攝影的宗旨是為報道事實服務。中國的新聞攝影一開始就經過了從宣傳攝影到報道攝影的沿革,自中國新聞機構的攝影部成立以來,報紙編輯就將照片作為新聞報道的輔助手段,以期更加真實、完整、生動的新聞報道和政治宣傳。以荷賽獎為例,荷賽獎每年的獲獎照片基本涵蓋了本年度所有新聞大事件,以戰爭、災難為典型,正如有學者所認同的,“新聞攝影是用照片說話,用照片來告訴讀者事實”。
藝術攝影則是一種藝術表達方式,盡管可以起到反應現實的作用,它的主要目的卻不是展現現實。與大多數藝術形式一樣,藝術攝影是將更多的主觀因素,包括個人情感、經歷,思維方式、個人對世間諸項的理解和感悟等參入對現實的理解,形成一次新的創造和視覺展現,或宣泄情感,或抒發見解。正如劉立賓所說的“內容美與形式美俱佳的作品是藝苑中的珍珠,絕妙千古,更多的作品或以內容美來感染讀者,或以形式美來征服觀眾。”對于藝術攝影家來說,他只是審美主體,不為宣傳,不為集團或組織的利益創造,回歸于攝影、藝術。因此藝術攝影的對象也比新聞攝影廣的多,除了具有視覺沖突的新聞事件,平常的非新聞事件也可以經過攝影者主體的思維錘煉成為拍攝對象。
索尼世界攝影獎(SWPA)是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攝影獎項之一,由索尼贊助主辦。與國際大型的新聞攝影獎不同,索尼新聞攝影獎涵蓋的面相當廣泛,從人文主義、寫實主義攝影到自然風光攝影,幾乎所有的題材、流派均有涉獵,獲獎組別也分為青年組和公開組,近期展現在大眾面前的照片如“蝴蝶與小女孩”,萬千只蝴蝶圍繞在小女孩身旁,仿佛油畫般絢麗,無論意欲如何多義解讀,讓人感到的卻是藝術的純粹。
(二)視覺審美效果
由于新聞的突發性和及時性,新聞攝影以記錄新聞事件為目標,這就決定了其拍攝前反應速度和攝影對象的有限性,拍攝過程兼具復雜性,挑戰性。大多數新聞攝影充滿視覺震撼,或大悲或大喜,多驚險少平和,反應的是攝影對象的情感、狀態。而攝影師在其中只充當了傳遞者和呈現者的角色,以帶給讀者的視覺震撼和心靈激蕩為主要基調,并伴隨著顯著的社會效果。
藝術攝影的視覺效果則更為多元化。由于攝影對象的結構性和欣賞主體的理解區別,藝術攝影帶給讀者的審美取向各不相同。或感動、或沉思、或驚嘆、或恐懼等沒有準確的情感指向,因為攝影對象的呈現效果是經過了主體的思維過程和創造設想,這一切不一定能完全的還原給受眾。與普利策新聞攝影獎、荷賽獎注重新聞攝影的特質不同,索尼攝影獎包含了大量自然生態圖片。
它似乎沒有那么尖銳,它不以災難性新聞為主,不以極具沖突的新聞事件為背景,不用太多的丑表現否定,不審視不批判,直接的,多元的向民眾展現攝影的藝術美。除了對自然的關注,索尼攝影獎并不匱乏對現實性題材的關注,以一種紀實的角度展現世界的美。較為典型的有印度作品《朋友》,照片中的四個孩子趴在窗戶上喂一只黑色山羊。乳白色的墻壁作背景,黑色的山羊和孩子鮮艷的衣著讓畫面對比度強烈,卻呈現出一種溫和的色彩,也許其中具有批判意義,但是,讓人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的美、純真,人與動物的和諧。而這,正是攝影原始追求的東西。
二、新聞攝影的藝術化
自從第52屆荷賽獎將李潔軍的照片《復制戰爭》評為荷賽肖像類組照三等獎,就引起了一系列關于荷賽獎評定權威性的爭論,有很多攝影愛好者乃至專家認為《復制戰爭》的獲獎難以服眾,至少從內容上講究不符合關于肖像題材的解釋。《復制戰爭》將“歷史”與“藝術”結合,通過“戰場”、“士兵”“軍火庫”“戰場評估”四部分,以“復制”的形式重現了《戰斗在古長城》、《諾曼底登陸》、《美國國旗插上硫磺島》等戰爭場面。也因此“新聞攝影的藝術化”被眾多人士拿來批評荷賽獎的“墮落”。所謂新聞攝影的藝術化,是指近年來呈現出的由于PS技術、受眾審美素養、大眾傳媒發展而產生的新聞攝影在藝術創作、表現手法、社會反響等方面的藝術傾向。在筆者看來,《復制戰爭》則是新聞攝影在拍攝題材方面的藝術化的代表。它雖然不能直接的體現新聞的相關事實,然而從其背后可看出的是荷賽獎新聞攝影的評判標準對歷史事件和生命的尊重。從這個層面上講,新聞攝影背后的紀實性,也就是針對現實的批判,在當代環境下也被認為是新聞攝影的深層內涵。我們無法因此而批判荷賽評審委員會的誤判,因為如果將定義和規則硬性套給優秀作品,未免將藝術流于僵化。這幅新聞攝影中體現出來的人文精神正是荷賽評委會所歌頌的,正如學者劉智所說“新聞攝影中的人文關懷理應是新聞文化現象,且屬于新聞文化深層結構的內容,是社會大系統文化(主要是人文精神)作用于新聞工作者的結果”這樣看來,荷賽獎與新聞的宗旨也并沒有背離。對于新聞攝影藝術化,我們可以兩面的看待其不可避免的趨勢。一方面,運用創新的構圖和思維方法,使得照片給人新的視覺享受并不為過。但另一方面,若由于過度追求藝術化而使得新聞攝影應有的真實性、時效性喪失就不免本末倒置了。
三、藝術攝影的紀實美
任何攝影都不能排除其現實性。無論是新聞攝影還是藝術攝影,它們的直接攝取元素都是現實中的單個或整體物象。法國攝影家布列松曾提出概念“決定性瞬間”,它來源于法國大主教所說的話“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個決定性的瞬間”其實,我們不僅可以把這種決定性的瞬間理解為事件發展的決定性瞬間,更可以將其理解為視覺感受的決定性瞬間,即受眾所獲得的巔峰視覺狀態。它能夠帶領人從生活走向藝術,而紀實攝影的魅力就在于通過攝影家之手將對生活的理解、感受間接的傳達給受眾,帶領受眾走過從生活到藝術的橋梁。筆者更愿意把其“決定性瞬間”理解為這一過渡的決定性瞬間,因為藝術攝影多以靜態物象為題材,所以物象的變化或巔峰狀態往往難以直接表現,需要借助人類的思維參與才能完場這一轉化。
參考文獻:
[1]宋聚嶺.當代中國攝影藝術思潮:攝影藝術究竟是什么——攝影藝術本質論[M].香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