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扶貧辦副主任 程詩有
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應當把好思想關、籌劃關、幫扶關、效果關、退出關、作風關
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贏在目標,好在質量。“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推進脫貧攻堅從注重減貧進度向更加注重脫貧質量轉變”,是習近平總書記的總體要求,是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重大部署,是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基本遵循。在實踐中,提高脫貧質量,應當把好“六關”。
充分認識脫貧攻堅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打贏打好的理念熔鑄成提高質量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強化“脫貧在我”的擔當。把脫貧攻堅作為政治責任、作為光榮使命、作為人生之幸,當“主人”不當“客人”,當“戰士”不當“紳士”,主動參與、積極支持、竭力服務脫貧攻堅,以不脫貧不走人、不脫貧不撒手、不脫貧不收兵、不脫貧不脫鉤的“鐵心”,不辱使命地答好“時代答卷”,真正在“我們這代人”身上消除絕對貧困。
下定“干則必成”的決心。堅決摒棄任務觀念、過關思想,嚴防虛假脫貧、算賬脫貧、突擊脫貧,拿出真抓實干、干則必勝的信心和決心,把是否達到穩定脫貧標準、是否達到群眾滿意作為衡量工作成敗的依據,動真情、出實招、用拼勁做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各項工作,真心實意做一些提高貧困群眾生活水準、增強貧困地區發展實力的大事實事好事,努力做出對得起組織、對得起群眾、對得起自己的脫貧業績。
有胸懷“計天下利”的格局。樹立正確的事業觀、價值觀和政績觀,算大賬、算長遠賬,不糾結個人在脫貧攻堅中的苦樂與得失,多想想脫貧攻堅對人類進步、對社會發展、對民生福祉的巨大意義,自覺把個人的價值追求融入到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偉大事業中來,努力為脫貧攻堅做出積極貢獻,綻放最美的人生芳華。
堅持把往深處謀、向好處做作為抓脫貧攻堅的重要工作原則,把握規律,順應形勢,科學謀劃,主動作為,推進脫貧攻堅穩中求進、持續向好。

城固縣農業產業園區
注重計劃性,不盲從。按照“時間服從質量”的要求,合理統籌時間、任務、質量三者關系,理出任務單,畫出時間表,繪出路線圖,分時段提出目標任務,按任務排出時間順序,充分研究分析戶脫貧、村退出、縣摘帽的現實性與可能性,忌急躁、忌拖延,防“一刀切”、防“齊步走”,對一個年度內誰能退、誰不能退、什么時間退要做到心中有數,對一個年度內幫誰、怎么幫、幫到什么程度要做到有的放矢,對脫貧攻堅期滿后脫貧成果如何鞏固要提前制訂行動計劃,努力以穩健的工作節奏確保良好的脫貧效果。
注重針對性,不亂為。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瞄準最貧困的群體、聚焦最困難的方面,找準需求點、薄弱點、攻堅點,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區別貧困戶、貧困村、貧困縣的不同情況提出分類攻堅辦法,針對任務量、難易度、進程表制定分類解決措施,做到一人一辦法、一戶一方案、一村一對策,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做到以對癥下藥、靶向治療確保精準脫貧質量。
注重系統性,不迷茫。強化統攬作用,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全局,促進脫貧攻堅與地方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與民生改善、與社會治理協調推進,系統解決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摘帽、區域性貧困問題;強化力量統籌,促進“四支隊伍”協同發力,鼓勵“三大幫扶體系”各展所長,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助力脫貧攻堅,形成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協調聯動的良好格局;強化工作統籌,堅持解決貧困問題與鞏固脫貧成果“兩手抓”,明確當年重點抓什么、攻堅期內抓什么、脫貧之后抓什么,做到脫貧攻堅期內脫貧不脫政策、不脫幫扶、不脫項目,確保穩定脫貧不返貧。
緊緊抓住影響脫貧質量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實化舉措,精準施策,不斷提高真幫實扶的水平和效果。
轉方式。優化結對幫扶關系,充分考慮幫扶力量的優勢與幫扶對象的實際需要,將千軍萬馬精準匹配給千差萬別的扶貧對象,消除幫扶鴻溝,滿足幫扶需求,實現供需均衡。發揮雙輪驅動作用,充分調動貧困群眾和幫扶干部兩個方面的積極性,讓“想脫”與“真幫”一拍即合、良性互動,營造同心同向攜手解決貧困問題的良好氛圍。積極改進幫扶方式,樹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摒棄直接給款給物等簡單扶貧模式,采取創造機會、政策調節、獎勵補助等形式,千方百計把脫困戶嵌入到生產中來,幫助貧困群眾找到擺脫貧困的門路、打開持續發展的出路。
補短板。從扶貧對象亟須解決而又無力解決的問題入手,集中精力辦大事辦緊要的事。要圍繞改善農村基礎條件,在資金籌措、規劃選址、土地報批等方面施以援手,幫助貧困地區補齊基礎設施不達標的短板,讓群眾生活更加便利。要圍繞提高群眾生活質量,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幫助貧困地區補齊公共服務不均等的短板,使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公共服務資源更多地向農村傾斜,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群眾。要圍繞創優農村發展環境,加大農村綜合改革力度,補齊要素流動不順暢的短板,促進更多資本、人才向農村流動,挖掘農村發展潛力,激活農村要素市場,讓農村土地、生態等資源產生效益。
攻難點。以幫在難處、幫在堅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瞄準“深度貧困堡壘”這個攻堅點,真正把資金、項目、舉措“三傾斜”落到實處,集中優勢兵力,整合優勢資源,大打殲滅戰,啃下“硬骨頭”,堅決不留“鍋底”、不拖后腿。要聚焦深度貧困縣脫貧,充分挖掘縣域比較優勢,做大做強縣域主導產業,進一步強化組織保障、投入保障、機制保障,切實提高縣域經濟整體實力;聚焦深度貧困村脫貧,加大“三變”改革力度,整合籌好用好涉農資金,不斷改善發展條件,提高發展能力;聚焦特殊困難群體脫貧,采取幫扶與救助相結合的辦法,幫助病、殘等特殊困難群體擺脫困境。
高度重視減貧程度和脫貧深度,既抓住關鍵解決眼前貧困問題,又落實治本之策解決長遠發展問題,真正做到扶到點上、扶到根上,確保脫貧成果守得住、可持續。
從“面子”上抓,解決當下的需求。緊扣“兩不愁三保障”的底線目標,著眼貧困群眾現實生活需求,加大保障和支持力度,將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救助范圍,確保特殊困難群體衣食無憂。按照“宜搬則搬、宜改則改”的原則,統籌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和危房改造,組織貧困群眾按期入住,確保貧困群眾安全住房有保障。強化政策落實,保障貧困群眾合法權益,提升貧困群眾社會地位,防止標簽化、排他化,讓貧困群眾有尊嚴、機會均等地參與政治生活和社會活動。
從“底子”上抓,夯實增收的基礎。積極拓寬收入渠道,不斷增強“造血”功能,著力提高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的占比,打造穩定增收持續增收的堅實“基業”。大力發展帶貧能力強、益貧效果好的扶貧產業,積極推進光伏、電商、旅游等扶貧新業態,確保每個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都有自己的增收產業或在參與產業開發中穩定增收。不斷拓寬公益崗位安置、企業吸納、有組織勞務輸出等多元就業渠道,鼓勵大學生、退伍軍人、在外務工經商和本土人才返鄉創新創業,確保有勞動能力的脫貧家庭至少一人實現穩定就業。不斷壯大縣域經濟,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著力完善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村、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切實把貧困戶嵌入到全產業鏈和集體經濟之中,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入股分紅增收模式,建立健全穩定脫貧、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
從“根子”上抓,清除貧困的病源。堅持把扶志扶智作為斬斷窮根的根本之策,實現由“幫我脫貧”到“我要脫貧”“我能脫貧”的根本轉變。辦好各種類型的講習所和農民技校,鼓勵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加大對貧困家庭學生的招生力度,開展面向貧困群眾的職業技能和專業技術培訓,幫助有能力、有愿望的貧困人口掌握一技之長。進一步加大精神扶貧的力度,用農民看得見、聽得懂的方式進行宣傳教育,把貧困群眾自力更生、自強不息、不甘落后、勤勞致富的內生動力充分激發出來。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發揮村規民約作用,推廣扶貧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做法,通過多種渠道教育和引導服務群眾,改變生活陋習,樹立崇德向善、勤勞致富、勤儉持家的新風尚。
堅持把脫貧退出的核準作為控制脫貧質量的重要防線,嚴格按照中省關于貧困退出的《意見》《實施細則》,認真落實省脫貧指揮部關于規范貧困退出認定的意見,把好關、守住關,確保退得穩、退得真、退得好。
嚴格標準,確保脫得硬氣。把“577”貧困退出標準作為剛性約束,工作推進以“577”為標準,始終堅持“兩個穩定”,即脫貧攻堅期內穩定實現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穩定實現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主要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與現行標準相匹配,不層層加碼,不借機搭車,不做超越發展階段的事,既不提高標準,吊高胃口,造成“懸崖效應”,又不降低標準,應付過關,影響脫貧質量;退出認定以“577”標準來衡量,綜合考慮“兩不愁三保障”、貧困發生率、收入水平、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情況,不得將預期收入算作當年實際收入,不得把易地扶貧搬遷尚未入住、危房改造項目正在實施、產業項目還未見效的貧困戶認定為達標脫貧,不得將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簡單一“兜”了之,不得將低保金作為脫貧收入,做到標準面前寸步不讓、不達標“不放行”。
嚴格程序,確保脫得服氣。按照戶脫貧、村出列、縣摘帽的“667”程序,分級負責,逐級審報,集體決策,以程序到位保障結果可信,做到該走的程序“一個不落”。
嚴格評估,確保脫得有底氣。要把民主評議、專項評估、實地檢查作為評定脫貧成效的重要手段,擴大群眾評議的話語權,從初始提名到對象確定都要讓群眾全程參與,誰該退、誰不該退讓群眾說了算,真正把知情權、參與權、評判權交給群眾。重視專項評估的權威性,選擇熟悉農村情況、懂得扶貧工作、專業性強、人員力量雄厚的第三方評估機構開展專項評估,全面評估貧困發生率、錯退率、漏評率及群眾認可度等約束性指標的達標率,形成事實清楚、分析科學的評估報告。強化抽查核查驗證力,從扶貧及“八辦三組”抽調人員,組成核查工作組,采取抽樣調查、重點抽查、村組普查、座談訪談等相結合的方法,全面了解脫貧攻堅工作開展、政策措施落實、幫扶工作成效、后續幫扶計劃和鞏固提升工作安排等情況,實地驗證貧困退出成效,確保脫貧結果真實可靠。
牢固樹立“作風硬、脫貧贏”的理念,立下愚公志,狠下繡花功夫,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下在大干實干上,務實功、辦實事、求實效,確保按期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變“簡單說教”為“示范引領”。要把群眾的事當自己的事來辦,忌指手畫腳、發號施令,少說“要怎么干”,多說“跟我這樣干”,特別在產業發展方面要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選好發展領頭雁,培養致富帶頭人,幫助群眾逐步由跟跑走向領跑。
變“蜻蜓點水”為“潛入海底”。堅決摒棄應付式、運動式的工作方式,防止走讀式、掛名式幫扶,積極學習借鑒河南蘭考等“沉下去”駐村幫扶的務實做法,把根扎在貧困地區、貧困群眾中,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真正與貧困群眾打成一片。
變“一曝十寒”為“久久為功”。要保持常抓的韌勁、力度、熱度,不求“一招取勝”,但求善作善成,建立完善常態長效工作機制,保持政策連續性、幫扶持續性,既不能為了完成任務急功冒進,也不能為了搶抓時間違背發展規律,要習慣于從解決群眾亟須的問題入手,積小勝為大勝、最終全勝。
變“敷衍了事”為“竭盡所能”。始終帶著責任和感情抓扶貧工作,克服厭倦、疲憊、應付、畏難思想,多做扶貧解困的實功,不做花拳繡腿的虛功,全力幫助群眾解決產業發展、轉移就業、政策兌現等方面的現實難題,以扶貧“參與感”贏得脫貧“獲得感”。
圖片新聞

把忠誠刻入骨子,把擔當融于血脈——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機關黨員在馬欄革命舊址開展主題黨日活動,重溫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