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景(本刊記者)
在省內最嚴生態保護紅線內,黃龍實行一二三產業轉型融合,探索出一條把青山綠水轉變為金山銀山的可行之路

當代陜西|朗讀者
與多數人對陜北滿目黃土的印象不同,黃龍的生態環境美如江南。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當地許多農民最近兩年靠養大閘蟹賺錢。得益于黃龍縣多年來深耕生態保護,不僅讓對水質要求極高的大閘蟹成功落戶,還與當地旅游業深度融合,形成了一個產銷一體、年產值近千萬元的新興特色養殖產業。
“膚施龍蟹”異軍突起的背后,是這個地處偏僻的山區小縣絕地求生謀求發展,以生態農業為基礎、以生態旅游為拉動,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實現經濟突破與生態保護齊頭并進的一個縮影。
黃龍在我省林業界早有“陜西一葉肺”之稱。
“這里是國有林場、非對外開放區,生態保護一直是黃龍的‘生命線’。”黃龍縣副縣長馮棟平介紹,2016年陜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中,黃龍被列為省級生態功能區,全域限制開發。
對比通過開采煤炭、石油等礦產資源經濟迅速騰飛的許多陜北縣域,僅有5萬人口的黃龍,從1980年起,做得最多的工作是上山種樹。據林業資料顯示,全縣近五年完成人工造林6.5萬畝,封山育林7.8萬畝,飛播造林7萬畝,退耕還林4.34萬畝……
與此同時,為保護一方凈土,黃龍還拒絕了數千萬元的投資賬單。僅僅2013年,縣上就相繼叫停了剛剛投產千萬元的糠醛廠和一家尚未開工、被叫做“印鈔機”的生物質發電廠。
“政策限制,礦產匱乏,工業薄弱,人口少,財力弱,一產發展難于擴大規模,二產不能落地耗能企業,三產受制于交通不便——黃龍要實現追趕超越,并不能像其他縣那樣靠一業獨大。”馮棟平介紹,為轉型發展,縣里從2013年開始,啟動了“多彩黃龍”項目,提出以生態為依托,率先以旅游業為突破,同時引入新興生態農業、新能源產業進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齊步轉型戰略。
以此為抓手,縣內成立投資公司進行融資,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方面加大投入,投資8700余萬元,實施“一城、三川、五廊、十景觀”工程,新增綠化面積至1134公頃,并建立起招商引資的“生態賬單”,堅決將污染企業拒之門外。
掃好“屋子”再待客的黃龍縣,2015年前后,似乎一夜之間,這個山區縣城的旅游市場就火了起來。當年共接待游客78.5萬人次,是前一年的兩倍多,旅游綜合收入超過3.14億元,分別增長283%和341%。旅游業在三產比重從過去20%一舉飆升至60%。
“黃龍稀缺的動植物資源,干凈整潔無污染的生態環境和沁人心脾的空氣質量,備受城市居民青睞。”黃龍縣旅游局局長吳學民認為,黃龍旅游的井噴式爆發并不是無根之水,恰是多年生態立縣、生態立業的厚積薄發。
據統計,為了適應火爆的旅游市場,僅有3萬人的縣城,新增包括一家投資1.5億元的四星級酒店在內的酒店共8家,新建家庭公寓42套,共增加430余個床位,日均接待能力增至萬人次。而在旅游一業突破后,黃龍的一產、二產也正蓄勢待發。
“我是去年8月份去的黃龍,今年我們一行31人租了個大巴車來度周末。黃龍不僅景色美,縣城宜居,吃住也有特色,每次來都不想走!”正在黃龍旅游的延安市民小王贊不絕口。
游客的井噴式增長,讓黃龍縣各旅游景點和酒店賺了個盆滿缽滿。號稱“黃土高原清水第一漂”的石門峽漂流,是黃龍縣最有特色的旅游項目之一。
“我們這個項目每天的接待能力是1500人,一到夏季的周末,要提前電話預約,不然來了也玩不了。”項目負責人、陜西勇秀漂流有限公司董事長薛勇冠介紹,整個景區在高峰期常涌入過萬人。
旅游帶來了激增的人流量,仿佛一股活水攪動了周邊鄉村農業產業的池塘。
“游客最驚喜的是,我們鄉鎮還有大閘蟹特色餐飲。”圪臺鄉鄉長衛國賢介紹,為發展旅游特色餐飲,作為對口扶貧單位,上海海洋大學歷經多次考察,決定將大閘蟹產業引入黃龍。
沒想到的是,大閘蟹在黃龍不僅沒有水土不服,還因為環境品質優良,連續兩年在全國蟹王大賽中獲得“金蟹獎”。目前,全縣已有7個鄉鎮48戶進行大閘蟹養殖,面積達430畝,即使售價高達50元一只,在本地也被搶購一空。
大閘蟹銷售火爆,黃龍縣卻不計劃進一步擴大養殖面積。“黃龍環境承載力對大閘蟹養殖只能到達500畝,即使是發展特色產業,生態保護仍是黃龍考慮的首位。”黃龍縣農經站副站長羅葉軍介紹。
這種對生態的嚴苛保護,無形中為縣域農產品貼上無污染高身價的標簽,也倒逼出全縣除了已推廣28萬畝核桃、12.8萬畝蘋果外,每個鄉鎮為滿足旅游市場錯位發展出大閘蟹、中蜂、大棚菜等新興業態。
對于崾崄鄉馬蹄掌行政村黨支部書記范國文來說,沒有養殖上大閘蟹并不遺憾。“種植菌鮑菇、靈芝一個大棚投入在一萬元左右,當年就能收回成本,游客路過下車采摘、農家樂吃菌菇宴,不比大閘蟹產業收入低。”2017年,全村通過農民工返鄉創業,興建起百畝菌菇種植基地,年總收益高達百萬元。
“我們村的核桃、蘋果比關中平原,收購價一斤要貴出2到3元,還供不應求。”三岔鄉四條梁村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村民薛貴龍告訴記者,由于自然環境優越,縣上為產品申請下QS商標,無公害、有機認證讓他承包的30畝果園,一年收入達到30多萬元。近幾年,全村幾乎無人外出打工,不少人靠種植特色作物在縣城買了房。

黃龍大閘蟹成熟了,養殖戶正在包裝大閘蟹,準備銷售。
“發展農旅融合特色養殖、種植,關鍵是引入龍頭企業帶動,讓單家獨戶的小農經濟轉為集約化、訂單化農業,對全縣生態保護也更為有利。”羅葉軍介紹,在圪臺鄉圪臺村,縣里通過引入翹之靈農業科技公司流轉600畝土地設立連翹種植觀光基地,并投資數百萬元為農業園區配套建設垂釣園、河道景觀、農家樂等旅游項目,將村民變為產業工人,月均收入超過3000元。
截至目前,黃龍縣通過農旅融合發展,一批特供旅游及周邊縣市需求的有機蔬菜、五色土豆、西葫蘆、紅纓子高粱、香菇、中藥等特色經濟作物基地發展迅猛,全縣農業總產值4.97億元,農民可支配收入達10531元。
農旅融合方興未艾,那么在黃龍這樣一個重點生態功能區是不是完全不能發展工業?黃龍的答案是:能!不僅能,而且還是新型能源生態工業。
在黃龍縣界頭廟鎮,遠遠就能看見一個個矗立在黃土高原上的白色“巨人”——風車發電機組。上百臺風車在藍天白云下迎風旋轉的景色,讓人仿佛進入童話世界。
“黃龍的工業發展要跳出傳統思維模式,與旅游、農業深度融合實現跨越式發展。”馮棟平認為,繞開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大力開發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將新能源發電項目區建成生態旅游景區和驛站,既發展了生態工業,更實現了二三產業相互融合補充。
“目前,全鎮新建風車機組49.5MW,累計發電2747.44萬度,實現產值1675.94萬元。”界頭廟鎮黨委書記秦莉介紹,圍繞這些風車大有文章可做,全鎮將結合縣內火爆的自駕游,為參觀風車的游客修建房車營地、帳篷營地、風車民宿等建設,打造民俗文化體驗景區,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對黃龍瓦子街鎮來說,優美的自然環境、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不僅吸引來上海客商投資1.5億元,興建了歐洲標準的青少年森林運動基地“樹頂漫步”,更有10MW太陽能光伏電站選擇在此落戶,為旅游景區和居民提供綠色、清潔能源,年發電1200萬度,產值1140萬元。
經過數年發展,黃龍旅游正從全域概念轉變為全業概念,即一產二產助推三產發展,三產帶動一產二產進一步融合。
以縣內農業產業第三支柱產業中蜂養殖來說,存在和大閘蟹一樣規模難以擴大的缺陷,全縣環境承載力只能達到最高三千萬產值,產業要想尋求大的突破,必須“接二連三”。
龍頭企業利峰公司的引入,讓黃龍用工業的手段延伸了蜂產業鏈。公司除了加工成品蜂蜜每年獲利500多萬元,還通過將蜂蜜作為原材料,運往深圳加工為香皂、洗發水、口紅、面膜等獨具特色的系列產品,不僅為黃龍旅游市場提供了避免同質化的消費產品,更使原本產值有限的中蜂養殖一下子打開了天花板,每年多創造百萬盈利。
由保護生態形成的新興產業轉型釋放出巨大的帶動效應,促使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經濟在融合中發展,黃龍探索出一條把青山綠水轉變為金山銀山的可行之路。2017年,黃龍縣完成生產總值15億元,增長8.2%,實現了“質量同步”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