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舒萌 張麗
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群媽媽,她們寬容善良、無私奉獻,而且教子有方。近期,市實驗中學在3000多名家長和老師中開展了尋找“實中好媽媽”的活動,經過層層篩選,最終,43位媽媽獲得了“實中好媽媽”稱號。
這些“實中好媽媽”是如何當媽媽的?筆者采訪了其中的3位。
楊臻:家有二孩,平等去愛
楊臻是市實驗中學工會主席、八年級7班數學老師。她和丈夫有兩個孩子,兒子3歲,女兒1歲。
兩個孩子只相差兩歲,在媽媽面前免不了爭寵,楊臻要做的,就是下班后對兩個孩子的陪伴盡量平衡。
楊臻告訴記者,兒子與同齡孩子相比,走路、說話稍晚些,1歲6個月才學會走路,2歲半開始說話。為了鍛煉他的語言能力,楊臻晚上會陪他一起讀繪本《大衛,不可以》《100層的房子》《猜猜我是誰》等,教育他做個有禮貌、講衛生的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和閱讀習慣。
當兒子在幼兒園時,楊臻會多抱抱女兒。她把孩子們的房間布置得像兒童樂園,地上鋪著墊子,上面堆著各種玩具、繪本等,她和女兒玩穿珠子等游戲,一穿可以穿很長時間。
楊臻也很享受3個人的親子時光。兒子放學后,她給孩子們放音樂、讀繪本,他們跟著媽媽隨著音樂搖頭晃腦,玩得很愉快。但過一會兒,每個人都想讓媽媽抱抱,都想讓媽媽單獨陪。這時,楊臻就讓他們排隊,而兩個孩子也慢慢懂得了遵守這個規則。“作為二孩媽媽,對兩個孩子的愛無法做到絕對均等,但可以盡量平等。”楊臻說。
郝玉娟:做女兒的忠實觀眾
郝玉娟是市實驗中學八年級的年級主任、英語老師。她有一個女兒,正上小學五年級。“孩子的成長過程不可能彩排,可以說,每天都是現場直播,如果家庭教育不到位,會帶來一輩子的遺憾。”郝玉娟認為,對孩子的陪伴很重要,因此,盡管工作很忙,她還是會每天抽時間陪女兒。“小孩的表達欲望強,父母要給予她積極的回應,讓她變得陽光,否則,孩子會變得沉悶、孤僻。”郝玉娟鼓勵女兒多表達,她回家也會把喜怒哀樂盡情地表現出來,“不壓抑,該開心時就開心”,她們會互相講述班級發生的趣事,一起開心開心。
郝玉娟鼓勵女兒積極參加文體活動。前段時間,學校舉辦校園歌手大獎賽,女兒報了名,準備和其他幾個孩子唱一首英文歌曲。當女兒在家準備時,郝玉娟就在一旁聽她唱,陪她唱,幫她把握音準。“我是她的忠實觀眾。”最終,女兒的這個節目獲得了二等獎。
郝玉娟在女兒面前會適當示弱。“有時,我會說‘媽媽好累,能否照顧我?”然后,郝玉娟就會靠在女兒的肩膀上,女兒把她一抱,還會輕輕在她后背拍兩下。在家庭的熏陶下,周末回到奶奶家,女兒會跟表姐一起擺碗筷,主動要求洗碗。
郝玉娟說,她希望女兒做一個陽光、自信、尊重他人、積極向上的孩子。
李琴:當孩子的“智囊團”
李琴的女兒胡立文在市實驗中學八年級1班就讀。到了初中,很多家長對孩子期望值比較高,當孩子沒考好,家長就會批評孩子。李琴則不是,她要做的,就是幫女兒分析失利的原因,給她好的建議。
女兒的成績一直不錯,但這學期第一次月考,滿分120分的英語,女兒只考了104.5分。拿到試卷后,李琴和女兒一起看她錯在哪兒,分析她錯誤的原因。“有道漢譯英題錯了,一個詞組沒記牢。”查找到女兒遺漏的知識點后,李琴就翻開英語書抽查女兒的英語單詞、詞組和句子,幫助她查缺補漏。
當女兒有了煩惱,也很樂意告訴媽媽,因為媽媽會像朋友般跟她聊天,用旁觀者的眼光來看待問題。有一次,胡立文與同學發生了點小矛盾。“作為語文課代表,課間時,我會傳達老師布置的一些作業。晚自習時,一個同學大聲問我老師布置了什么作業,我讓他下課時再問,他就很不高興。”回家后,胡立文跟媽媽說了這件事,媽媽建議她把作業寫在一張紙條上,遞給那位同學,這樣既及時,又不會影響到上晚自習的同學們。“每當遇到什么問題,媽媽總能給我好建議,為我解惑。”胡立文說,媽媽就是她的“智囊團”。
(摘自《襄陽晚報》2018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