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媽媽讓胎寶寶聽音樂
據了解,聽音樂是媽媽們普遍采用的一種胎教方法。她們認為,音樂能培養寶寶的藝術細胞,使其感到愉悅,因此通常會選擇一些舒緩、歡快、明朗的樂曲。在孕早期側重優雅的輕音樂,孕中期以后更多地聽歡快、明朗的音樂。

“我懷孕時買了胎教音樂,舒緩的古典鋼琴曲配上大自然的蟬鳴、蛙鳴,聽著特別舒服。每天有空就會放著聽,可以調節孕期情緒,也能促進寶寶右腦發育。”市民洪一丹說。
“我會讓寶寶自己選擇聽什么音樂。”“90后”辣媽王玲的方法有點不可思議,她解釋說,一開始胎兒可能對音樂沒有什么反應,但懷胎7個月左右,寶寶就能感知音樂,“我會輪流把不同的樂曲放一遍,遇到喜歡的,寶寶會在肚子里動來動去,像跳舞一樣,不喜歡的則沒有反應。”她認為,孩子出生后也要多讓寶寶聽聽音樂,每次播放音樂,寶寶就會睡得特別香。
對此,在某早教機構任教的朱敏泓指出,給胎兒聽音樂有很多講究,如不要直接把錄音機、收音機等放在肚皮上,應該通過準媽媽聽音樂,達到間接讓胎寶寶聽音樂的效果。懷孕16周開始,媽媽每天應聽一兩次音樂,每次以15~20分鐘為宜,選擇在寶寶有胎動時進行,音響的強度在65~70分貝較好。
保持好心情最重要
“什么胎教都比不上準媽媽的好心情。”市民胡靜怡說,在孕初期她還上班時,心情常常會感到煩躁,因為工作中難免會遇到令人煩心的事。
在咨詢過早教機構的老師后,她意識到自己必須保持好心情。“隨著寶寶在腹中一天天長大,和媽媽的相互感應會越來越明顯。如果媽媽心情好,寶寶也會感到愉快,如果媽媽情緒差,寶寶也會躁動不安。”此后,胡靜怡放寬心,不去計較職場得失,遇到不開心的事就會撫摸肚子告訴自己,有寶寶的陪伴,就是最幸福的人。
朱敏泓認為,懷孕期間準媽媽心情的好壞能影響到寶寶出生以后的性格,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輕松愉快的心情,所以要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
每天多和胎兒聊聊天
很多人的經驗表明,在懷孕20周以后,對寶寶說話能得到回應。這時候,準媽媽們最喜歡和寶寶說話,并且也能收到效果。
“首先一定要給胎兒起個乳名,叫多了寶寶就會回應你。”市民薛琴給寶寶起了個乳名叫乖乖,無論她在做什么、吃什么都會和寶寶說。從懷孕30周開始,只要寶寶醒著,薛琴一叫乖乖,寶寶就會回應她。一直到寶寶出生后,乳名的作用都還持續著,每當寶寶哭鬧時,薛琴安撫他:“乖乖不哭。”寶寶就會產生安全感從而漸漸安靜下來。
另外,懷孕期間,薛琴夫妻倆每天都會給胎兒念一些很有節奏感的童謠,每次一念,寶寶就會高興地動起來。另外,她每天還會給胎兒讀短篇童話故事,寶寶出生后,薛琴讀這個故事時,寶寶就會高興得手舞足蹈。“語言胎教是很有效的,比如我經常給寶寶念幾首唐詩,寶寶會說話后,很快就能背下來。”薛琴說。
運動讓媽媽寶寶身體都好
當妻子或兒媳婦懷孕后,丈夫和婆婆就會千方百計給她加強營養,甚至希望她不要動,好好養胎。“事實上,準媽媽要適當做運動,否則可能營養過剩,生產后很難恢復身材不說,還不利于寶寶的健康成長。”愛運動的市民馬丹妮說。
馬丹妮的家離她工作的地方比較近,從懷孕6個月開始,她就堅持每天走路上下班,每趟大概20分鐘。“這是很愉快的20分鐘,我會一邊走路一邊看風景,同時和寶寶說話,比如‘寶寶,今天天氣很好,陽光很溫暖,照在江面上亮晶晶的。你看,江面上還有船呢。這樣一段路讓自己心情愉快,身體得到鍛煉,也給寶寶提供了更多的氧氣。”馬丹妮一直堅持走路上下班,直到預產期到來。“現在,我的寶寶已經16個月了,特別活潑可愛,身體健康,而且也很愛運動。”
孕期做適量運動能讓準媽媽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并充分吸入氧氣,讓寶寶的頭腦更靈敏,此外,在分娩的時候對產婦也有幫助。“但準媽媽們做運動一定要適度,如果有宮縮的情況出現一定要停下來。最好的運動是戶外散步,到江邊、公園等空氣新鮮的地方,運動的同時還可以欣賞風景。”朱敏泓建議道。
(摘自《東陽日報》2018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