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平,周興波,杜效鵠,王富強
(1.中國電力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 100048;2.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北京市 100120)
習近平主席2013年10月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響應和支持。“一帶一路”分別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1][2]。2015年3月,中國政府提出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3],闡述了“一帶一路”主張的內涵,指明了發展方向,明確了重點建設任務,其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一帶一路”倡議立足中國實際,助力沿線國家共同發展,順應了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價值追求的新型全球化發展潮流,不僅得到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和熱情參與,也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和國際化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中國水電發展歷經百年,尤其是改革開放的40年,水電工程技術實現了從“追趕者”到“引領者”的跨越。截至2017年底,中國水電裝機容量達3.4億kW,約占全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20%,占全球水電裝機容量的26.9%;全球已建在建200m及以上高壩96座,中國占34座;250m以上高壩20座,中國占7座;壩高305m的錦屏一級混凝土雙曲拱壩和314m的雙江口心墻堆石壩,位列同類壩型之冠;此外,中國水電在百萬千瓦機組、300m級高壩建設、深厚覆蓋層壩基處理、高水頭泄洪消能、復雜巖溶地區筑壩、智能大壩建造等技術領域處于世界前列[4-8]。
近年來,中國水電企業憑借其規劃、勘察、設計、建設、運行、裝備制造、輸變電等全產業鏈綜合集成優勢,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成了數十座大中型水電工程,如幾內亞凱樂塔水電站、馬來西亞沫若水電站、蘇丹麥洛維水電站、厄瓜多爾辛克雷水電站,為項目所在國提供了經濟發展的動力。一批大中型水電工程正在設計建設之中,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從設計、建設、融資,以及技術、標準、管理及將來的運營,均將采用“中國技術標準”。隨著中國水電國際化業務的布局與發展,當前中國政府和企業已經與80多個國家建立了水電規劃設計、開發建設與產業投資的合作關系,占有國際水電市場超過50%的份額。
據統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總人口達46億,占世界人口的62%,土地總面積5000多萬平方公里,占世界的39%,2017年GDP總量23萬億美元,僅占世界的31%[9]。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為增速乏力的中等收入國家,能源電力短缺,水資源利用率低,經濟社會發展受到嚴重制約,因此,水資源及水能資源的開發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迫切需求。但是,水利水電工程具有投資大、建設期長、技術要求高等客觀屬性,加之國際市場形勢錯綜復雜,人文、宗教、法規、思維方式和理念等存在地域差異,工程成敗影響因素多,工程效益和投資收益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因此,研究中國水電國際化發展路徑十分必要。
1.1.1 經濟發展情況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根據其地理板塊,分為蒙俄、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中東歐以及中亞六大區域,總人口占全球的2/3,而GDP不足全球的1/3(2017年數據),除少數屬發達國家外,大多數為中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一些國家尚處于較為貧困或相當貧困的狀態。“一帶一路”沿線的中東歐16國大多為高收入或中高收入國家;西亞北非18國中西亞國家能源資源豐富,如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土耳其等,人均GDP均遠超高收入國家水平。東南亞、南亞及中亞地區的大多數國家經濟水平則與之相差較大,尚處于中低收入或低收入水平,尼泊爾、阿富汗等國2017年人均GDP約為750美元,為極度貧窮的國家。總體而言,除印度和俄羅斯兩個發展中大國外,其他國家經濟發展模式較為單一,經濟體量大多低于1萬億美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GDP占中國GDP比例超過1%的國家僅31個,如圖1所示[10]。

圖1 “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與中國2017年GDP對比圖(數據來源:IMF)Fig.1 2017 GDP comparison of China and major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Source:IMF)
1.1.2 沿線國家水資源稟賦情況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水資源總量豐富,但由于時空分布不均,人均可利用水資源水平較低,西亞、北非國家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尤為顯著。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統計數據[11],“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可再生內陸淡水資源為1.52×1013m3,占世界總量的35.6%,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口數量占全球總人口的62.2%,也就是說,全球1/3的水資源供養著全球2/3的人口,人均水資源不足4000m3,低于世界人均水資源6000m3的水平。此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入境水量占總水資源量的比例平均為31.5%,跨界水問題在這一區域較為突出,其中土庫曼斯坦、孟加拉國、科威特、巴林、埃及、匈牙利6個國家的入境水量占總資源量的比例超過90%。“一帶一路”沿線淡水資源豐富的15個國家分別為俄羅斯、中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孟加拉、緬甸、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柬埔寨、泰國、老撾、巴基斯坦、羅馬尼亞和土耳其,見圖2;沿線淡水資源短缺的15個國家分別為亞美尼亞、馬其頓、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門、以色列、阿曼、約旦、塞浦路斯、新加坡、阿聯酋、巴林、卡塔爾、馬爾代夫、科威特,見圖3。

圖2 “一帶一路”沿線淡水資源豐富的15個國家Fig.2 15 countries with rich fresh water resource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圖3 “一帶一路”沿線淡水資源短缺的15個國家Fig.3 15 countries with poor fresh water resource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受洪澇災害、干旱缺水、電力短缺、水環境惡化等難題的困擾,沿線國家大多將水資源和水電開發作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戰略任務,因此,開展國際合作具有廣泛的迫切需求。
1.2.1 洪澇災害高風險國家多,急需修建水庫大壩等基礎設施
洪澇干旱和地質災害給“一帶一路”沿線一些國家造成重大損失。據世界資源學會(The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對全球164個國家和地區的洪水受災人口分析研究,全球每年平均約有2100萬人受到洪水影響,其中受災人口最多的15個國家占了世界總受災人口的80%,分別為印度、孟加拉國、中國、越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埃及、緬甸、阿富汗、尼泊爾、巴西、泰國、剛果、伊朗、柬埔寨,除巴西和剛果外,其余均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具體見圖4[12-14]。因此,為防洪減災、保障生命財產安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修建水庫大壩等基礎設施成為其首要的經濟建設任務。
1.2.2 降雨時空不均,水資源短缺,資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并存
如前文所述,“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水資源稟賦各異,大多數國家較為缺水,除東南亞和歐洲國家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外,其他國家均為干旱半干旱氣候,且受季節性影響顯著。從全球來看,降水在空間分布上呈現赤道附近多,兩極地區少,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西岸地區較少,大陸東岸較多的規律;時間分布上呈現較強的季節性降水,夏季極端降水事件頻繁,且主要分布在孟加拉灣,中國大陸東岸海域和赤道東太平洋地區。此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調水和控水的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甚至在南亞、非洲一些國家,基本的生活飲用水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制約。
1.2.3 電力基礎設施條件較差,電力短缺
截至2016年底,全球仍有10.6億無電人口,近28億人依靠傳統的固體燃料烹飪和取暖,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通電率僅為37.6%,亞太地區僅印度一國就有2.7億無電人口[15],電力基礎設施條件差、電力短缺成為非洲和東南亞地區貧困的重要原因。中國以外的“一帶一路”沿線地區人均裝機量不到0.3kW,人均年用電量僅為1600kWh,比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還低。電力短缺導致的生產生活困難、生態環境脆弱、健康狀況低下等問題十分突。盡快開發水力資源,加強電力基礎設施建設,保障能源電力供給,是“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國家保障基本生活的迫切需求。
中國及“一帶一路”沿線其他64個國家的水電技術可開發總量約7.93萬億kWh,占全球水電技術可開發量的50%。沿線其他64個國家的水電技術可開發量約4.93萬億kWh,占全球水電技術可開發量的31.2%。其中,技術可開發量500億kWh以上國家共計18個,水電技術可開發量合計約45710億kWh,占到沿線國家全部水電技術可開發總量的92.7%。俄羅斯水電資源技術可開發量最為豐富,約占沿線國家資源總量的30%。從空間分布來看,水電開發主要涵蓋俄羅斯、中南半島、印度、巴基斯坦、不丹、尼泊爾、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周邊地區。
據國際水電協會《2018 Hydropower status report》,到2017年底,全球水電裝機容量12.67億kW,年發電量4185TWh,全球水電開發率26.5%。“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水電開發程度如圖5所示。
由圖5可以看出,俄羅斯、印度、印度尼西亞、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尼泊爾、緬甸、馬來西亞、吉爾吉斯坦、不丹、伊拉克、格魯尼亞、哈薩克斯坦的水電開發程度均低于20%,水電開發潛力較大。
中國水電企業開展境外業務,需要結合自身條件,做好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切忌“只顧當前,不及長遠”“只考慮企業利益、而不考慮國家利益和項目所在國”。中國水電企業國際化發展需要通過“走出去”,“走進去”和“走上去”,最終實現全球化和可持續發展。“走出去”是近期目標,即設立海外機構,研究商業機遇,找到項目,培養人才、積累經驗,從中獲得收益。“走進出”是中期目標,即設立本土化法人企業,取得當地資質,扎根目標市場,樹立品牌形象,融入當地,獲得廣泛信任。“走上去”是最終目標,即成為全球化企業,全面開展國際合作,全球優化集約配置資源,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
中國水電技術和基礎建設能力,能夠為沿線發展中國家加快水庫大壩建設、開發水資源與電力,促進其經濟社會發展起到積極作用。“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必須堅持國家利益優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致力協同發展合作共贏,嚴格管控項目風險,確保項目效益最優化,以建設工程創造社會財富,滿足項目所在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前提,堅持高端切入、規劃先行,技術先進、質量優良,風險嚴控、效益保障,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思想觀念,是中國水電企業國際化發展的行動路徑。
高端切入、規劃先行是中國水電國際化發展的重要前提。“一帶一路”建設需要獲得目標國別政府認可和審批的總體規劃和專業規劃。前期規劃研究,對項目所在國未來發展起到戰略引領作用,是中國企業“選好項目、做好項目”前提條件。
踐行高端切入、規劃先行,需要中國企業充分參與對接項目所在國國家層面的發展規劃,針對項目所在國面臨的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詳細調查系統研究,提出系統解決方案,以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目光、全面合作共贏的視角,因地制宜開展規劃設計。
水電開發具有一次性投資大、建設周期長、技術難度大等特征,中國水電國際化必須立足長遠,確保建設工程可持續。例如,為積極推進“一帶一路”能源合作,我國已開展了中巴經濟走廊能源規劃、中緬電力合作規劃、孟中印緬經濟走廊能源合作規劃等能源合作發展規劃,尤其中巴經濟走廊能源規劃項目卡洛特水電站、卡西姆燃煤電站、達沃風電場等項目均已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技術先進、質量優良是中國水電國際化發展的重要基石。質量是工程的生命,也是水電企業國際化發展的根本。開展建設項目前期論證、工程建設和運行維護工作、都應該遵循工程建設管理基本程序和質量管理的規定,研究采用先進技術,優化技術方案和技術參數,做到安全可靠、經濟合理、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努力打造精品工程和樣板工程。
有經驗、負責任的水電企業走向國際,要始終堅持以技術創新為引領,精心設計、精心施工,確保工程品質;要從勘察、設計、建設、運行、維護全過程為開發企業和項目所在國(或地區)提供全產業鏈有價值的服務和技術支持。選擇“好”的項目,把項目做好,通過良好的維護和運行管理,使工程發揮最佳效益。
布維水電站是非洲加納最大的水電工程之一,電站裝機容量400MW,年發電量10億kWh。中國電建承建其設計與施工,2013年投產發電。工程建設期,提供了8000個工作崗位,培訓了大批技術人員和技能工人;電站下游修建移民新村,改善了當地居民的居住條件。截至2017年7月,累計發電量33億kWh,滿足了當地的電力需求。布維水電站工程總承包樹立了中國水電國際形象,實現了加納人民的“百年夢想”。該項目獲得加納國家多項殊榮,深得當地政府和民眾的稱贊。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為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落后、經濟增長乏力、社會動蕩、政局不穩,國際關系錯綜復雜。在這些國家開發水電,面臨諸多風險和挑戰。因此,在國際化發展中,中國企業應在開發過程中,充分熟悉項目所在國環境、把握政策法規、增強風險意識,提升風險預測、研判和防范能力,遵循基本建設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合法合規開展經營。
選擇“好”項目是基礎。研判“開發項目”必要性和可行性,要站在項目所在國“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規劃”的角度,回避黨派之爭、地方之爭,尤其要研判和防范開發項目的經濟風險、環境風險和社會風險,以及包括法律法規風險、技術標準風險、水文地質風險、工程安全風險、健康衛生風險、市場價格風險、外匯波動風險等其他工程建設的風險。并以此為基礎,合理地使用各種風險應對措施、管理方法、技術手段對項目的風險實行有效防控,確認開發項目能夠為項目所在國及其所在區域帶來福祉的同時,也能為項目開發相關企業和利益相關方創造價值,具有一定的抗風險能力。
把項目做“好”是根本。要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加強項目組織管理、合理配置資源、控制建設成本、按期竣工投入運行、提升運維管理水平,確保工程綜合效益最大化。
中國水電國際化發展要避免單打獨斗,利益獨享;要善于聯合國內外優勢企業、中介機構和金融機構,優勢互補,共同推進“項目開發”。要充分重視受開發項目影響的弱勢群體和生態環境,給予必要的關照和補償;要與項目所在國、地方及其他利益相關方構建責任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在建設項目任務、規模、方式和總體進度計劃上形成共識,形成各方普遍接受的商業合作模式,實行互利合作,風險分擔。
中國水電企業、金融機構、科研院所,要共同打造“走出去”航母,形成規劃設計、科學研究、建設施工、裝備制造、運營管理等水電工程建設全產業鏈集成服務能力,實現價值創造最大化,因此,開放包容、互利合作、共同發展顯得越來越重要。比如,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水電開發市場中,中國規劃設計、建設運行、投資融資、信用保險等企業組成聯合艦隊,編隊出海,可充分體現中國企業的綜合實力,打造“中國水電”國際品牌。
“一帶一路”建設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是對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為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水電開發國際合作,現提出以下建議,供借鑒和研究:
一是建立健全對外合作協調機制。政府主管部門或行業機構要統籌協調能源電力、水利和其他基礎設施領域的相關工作,建立水電企業走出去溝通協調和風險預警機制,共同有序參與重大規劃、重大項目以及其他基礎設施項目國際合作計劃。
二是完善一體化行業信息服務平臺。中介咨詢機構可以通過建立全球能源資源、水資源等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使國內企業能夠隨時獲得目標國別的能源資源、水資源開發相關信息,支持實現規劃引領、高端切入;同時也為目標國家及其地方政府的相關規劃提供咨詢服務。
三是創新水電行業走出去合作模式。“走出去”中國企業要增強項目策劃能力、項目履約管理能力、全產業鏈資源整合能力,不斷創新合作模式,推進國際業務升級。中國水電企業可更多地選擇組建“中方聯盟”,編隊出海;同時也發揮國際組織、跨國公司和項目所在國的優勢資源,實現資源的全球優化集約配置。
四是加大境外水電開發金融支持。發揮中國金融機構、地區金融機構和世界銀行等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大力推動銀企合作,加強項目前期工作的金融支持和前期工作的投入,防范立項風險。建立外匯儲備和資源儲備互換機制,合理利用外匯儲備。
五是推動重大項目研發國際合作。要以技術援助、合作開發、技術研討、科技人員交流等方式,加強工程技術交流,讓廣大發展中國家分享中國經驗。推動重大項目研發的國際交流合作,主動布局和積極利用國際創新資源,努力構建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共同應對水庫大壩安全、經濟開發和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