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團結



中國是茶的故鄉,在千余年來的生產實踐中,培育了豐富的茶品。按照茶葉的制作工藝,中國茶可以分為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紅茶、黑茶等六大茶類。六大茶類之一的黑茶,屬于后發酵茶,因其外觀呈黑色,故而得名。按照地域的分布,黑茶主要分為湖南黑茶(茯荼)、四川藏茶(邊茶)、云南黑茶(普洱茶)、廣西六堡茶、湖北老黑茶、陜西黑茶(茯茶)和安徽古黟黑茶。而作為七大黑茶之一的廣西梧州六堡茶,以其悠久的制茶工藝、特殊的保健功效和深厚的歷史文化而成為黑茶中的瑰寶。
六堡茶源
關于六堡茶的“來歷”,在六堡當地,民間流傳下來的故事有兩個版本。一是龍母授茶的故事。相傳在很久以前,蒼梧縣六堡鎮黑石村經常發生天災,百姓生活貧困。龍母來到此地得知以后,帶來神水和仙丹,解救了百姓,讓他們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龍母拯救百姓的精神感動了上天的玉帝,由此上天做了神仙。龍母成仙以后,心里十分牽掛蒼梧的百姓,于是征得玉帝的同意,下到六堡體察民情,發現這里山多田少,百姓種出的水稻不僅不能自給,還要拿到市面上去換取油、鹽等日常生活用品。后來,盡管龍母想了許多解決百姓困難的辦法,但仍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天,龍母來到六堡鎮黑石村,發現黑石山下的泉水清涼甘甜,心想,這里有這么好的泉水,一定可以種出好茶來。于是,龍母返回天庭,向天神討取了茶種子,交給當地的百姓,并親自給他們傳授種茶技術。
在龍母的點化下,黑石村的百姓很快就種出了優質的茶葉,賣給外面的客商換取日常用品,生活得到了保障。他們又將茶的種子進行了散播,使六堡的漫山遍野出現了茂盛的茶樹。后來,人們根據六堡的地名將茶取名為六堡茶。
六堡茶的另一個傳說是舜帝授茶的故事。傳說舜帝南巡抵達蒼梧以后,從瀟賀古道進入六堡鎮塘坪村,在塘坪村傳授種茶技術,并親手種下第一棵茶樹。后人為了紀念舜帝傳茶,就把他所種的茶叫作六堡茶,把他所到過的瀟賀古道塘坪路口叫作古舜口。
明朝以后,蒼梧分為11個鄉,下設堡、閘、洲和甲。六堡隸屬多賢鄉管轄。“六堡”的名字第一次在歷史上出現。因為蒼梧縣以六堡所產的茶葉最為優質,所以把這個地方所產的茶葉統稱為六堡茶。
據康熙年間編修的《蒼梧縣志》記載:“茶產長多賢鄉六堡,味醇隔宿而不變,茶色香味俱佳。”這是關于六堡茶稱謂最早的文字記載,也是六堡茶以地名命名最早的文字記載。
2011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根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批準梧州六堡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并對六堡茶的地理唯一屬性及行業標準作了科學解釋和規定:六堡茶,屬黑茶類,在梧州市行政轄區范圍內,選用蒼梧縣群體種、廣西大中葉種及其分離、選育的品種、品系茶樹的鮮葉為原料,按照特定的工藝進行加工,具有獨特品質特征的黑茶。這是根據茶的產地、原料、加工工藝、品質特征等對六堡茶進行的科學定義。這其中的加工工藝,包括殺青、揉捻、漚堆、復揉、干燥等初制加工工藝和過篩整形、揀梗揀片、拼堆、冷發酵、烘干、上蒸、踩簍、晾置陳化等精制加工工藝,其品質特征素以“紅、濃、醇、陳”四絕而著稱。
茶樹的生長要有獨特的環境,需要適宜的氣候、光照、水分和地理位置。而生長六堡茶的蒼梧縣六堡鎮位于北回歸線北側,年平均氣溫21.2℃,年降水1500毫米,無霜期331天,大部分為云斑石砂巖土壤。峰巒聳立,海拔1000~1500米,坡度較大。茶樹多生長在山腰或峽谷,溪流縱橫,山清水秀,日照短,終年云霧繚繞。這些天然的生態環境,都是大自然給予六堡茶的饋贈。據記載:六堡鎮所產的茶,因其地處崇山峻嶺,樹木翳天,茶樹得水分己足,且高山得霧獨多,每天午后,太陽不能照射,則蒸發少,故其茶葉厚而大,味濃而香。
歷史上,六堡茶有名的產區有恭州村、黑石村、羅笛村、蠶村等,以恭州、黑石產的茶品質為佳。除六堡鎮外,蒼梧縣獅寨鎮獅寨村、梨埠鎮婁底村等地以及相鄰的岑溪、橫縣等20多個縣均產六堡茶。
制茶秘籍
國務院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蒼梧縣申報的六堡茶制作技藝列入其中。
茶的味道來自于茶人的手,一雙茶人的手能調制出千變萬化的茶的味道來。六堡茶的制茶工藝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六堡人祖祖輩輩傳下來的。
清晨,當茶人把茶葉從深山老林或者茶園里采摘回家,就要進行殺青、揉捻、漚堆、復揉和干燥等工序。
采摘茶葉,不要認為這是一件簡單而不起眼的活兒。要想做出好茶來,采茶的季節、時間、方法都非常講究。只有新長出的嫩芽才可以用來做茶,新芽生長一段時間以后就會變粗,因此,茶樹必須定期采摘。最標準的采摘是一芽二葉,也有的一芽三葉甚至四葉、五葉的采摘方式。以前的貢茶采摘更為嚴格,只采摘一芽一葉,或者剛長出的新芽。茶葉的采摘需非常小心,以防破損。破損后的茶葉會破壞茶葉的植物細胞,導致釋放出酶引起茶葉發酵變成棕色。采摘后的茶葉不能受擠壓,也不能堆放過高,當天采摘的鮮葉不能過夜,須在當天加工完。
鮮葉采摘后要用大鐵鍋進行手炒,這道工序叫作“殺青”。做茶人家里常常備有幾口專門用來殺青的大鐵鍋。殺青的目的旨在蒸發掉鮮葉中的水分,并褪變顏色。殺青要在高溫下進行,將鐵鍋加熱到160℃左右,把新鮮的茶葉放進鍋里不停地翻炒。炒茶的溫度靠手來感覺,當炒茶的溫度上升到燙手的時候,就改用木制的小樹權來進行翻炒。殺青的溫控非常關鍵,翻炒時間應控制在5~6分鐘,炒至葉質柔軟,茶梗折而不斷,葉色轉為暗綠,散發出茶香即可。
殺青后就進行揉捻,揉捻以整形為主,通過揉捻使茶葉達到條索緊結、耐泡、體積縮小,茶湯更清香。傳統的揉捻用手工進行。揉捻的方法很講究,非遺傳承人韋潔群介紹:要用掌心的力度,先輕揉后重捻,好的茶葉要重復揉捻五六次,手勢和力度要靠做茶人的經驗來掌握。
揉捻之后,將揉捻好的茶葉放進竹簍筐里進行堆悶發酵,這是決定六堡茶茶色、香味的關鍵。堆悶的茶葉厚度要視氣溫、濕度、葉質老嫩而定,通常控制在33~55厘米,在堆悶過程中翻堆1~2次,并把邊上的茶翻入堆中,促使質變均勻。堆悶最佳溫度在50℃左右為宜,最高不能超過60℃。如果溫度太高,就要立即進行翻堆。凡是雨天、氣溫低、葉質較老時,堆悶時間要略長;反之,則短。在正常情況下,一般堆悶時間為10~15小時。
茶胚經過堆悶后,一部分水分散失,原來揉好的條索變得松散,茶胚干濕不勻、質變程度不一,需復揉一次,使條索緊細、茶葉干濕一致。復揉方法為輕壓慢揉,時間為5~6分鐘,達到條索緊細為止。
堆悶后的六堡茶還要采用烘爐進行烘焙干燥。烘焙分2次進行,烘焙的柴火也有講究,不能用有異味的干柴或濕柴,否則,會影響茶的品質。黑石村做茶人李月奎把茶葉殺青,反復揉捻之后,先在一口大鐵鍋里鋪滿砂石,在砂石上面再放上一口炒茶專用的小鍋,用小火讓鍋慢慢變熱把茶葉烘干,此種“砂石烘干法”有效避免了火勢過猛,保證了茶的最佳口感。
經過烘焙這一道最終的程序之后,茶葉的制作過程就算完成了,通常把這種制作方法叫作六堡茶的傳統工藝,也叫作初制加工工藝或古法工藝。六堡鎮茶農把用這種方法制作的六堡茶稱為“農家茶”。
隨著社會的進步,六堡茶的制作程序出現了機械化,通常也叫作現代加工工藝或精制加工工藝,又稱雙蒸雙壓發酵法,主要分為篩分、揀剔、拼配、初蒸漚堆、復蒸包裝、晾置陳化等工藝。六堡茶的現代工藝主要是冷發酵工藝,采用冷水直接渥堆發酵。目前,六堡茶的大型生產主要是以冷發酵為主,經過半年到一年的陳化時間就可以達到六堡茶的質感特點。
近年來,六堡茶的現代工藝發展前景良好,科技興茶的力度非常強大,推進了制茶工序的標準化、清潔化、連續化,提升了六堡茶的產品質量、衛生和安全。
六堡茶除了具有其他茶類所共有的解渴消暑、明目清心、幫助消化的保健作用以外,更具有祛濕、養胃的明顯功效。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有文字表述:“六堡茶有清涼解熱、暖胃提神、健脾助消化之功效,可治中暑感冒屙嘔肚痛,驅除油膩,尤以陳茶為佳。”
六堡茶茶性溫和,清新淡雅,不受人群限制,老少皆喜,是少有的空腹飲用不受影響的中庸之茶,既可以飯前飲之清腸胃,又可飯后品飲助消化。
六堡茶樹全身是寶,茶谷、中茶、老茶婆、二白茶、茶花蕾、茶花、茶果和茶蟲屎等茶樹的各個部分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皆可入藥。
茶是六堡的文化符號,六堡因茶而活出她的滋潤。茶是六堡人禮儀的信物,一杯茶能品出六堡人的熱情,一片小小的茶葉,蘊涵著無限寬廣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