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劉悅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山地公園省貴州最普惠的公共產品,貴州的生態底色不斷“添綠”,民生福祉隨之增加。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人民福祉。貴州省作為全國首批三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之一,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前列。
深呼吸、看綠化、見清水,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貴州這個“大公園”普惠的公共產品,貴州的生態底色不斷“添綠”,民生福祉隨之增加。
2016年,江口縣成為貴州省首個、全國第三個碳匯城市。
江口縣能獲得這塊招牌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因素。“我們的森林植被,為此作出巨大貢獻。”江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田仁軍說。
優良的空氣質量,成為銅仁市的“賣點”之一。一位來自北京的游客說,夜宿梵凈山腳下,聽著蛙鳴、河水聲,很快進入深度睡眠,“負氧離子的濃度,決定了我的睡眠質量。”
清晨,家住貴陽市云巖區的于阿姨來到黔靈山公園——這個位于貴陽市中心、森林覆蓋率高達85%的“天然氧吧”,是貴陽市生態建設的一張美麗名片。
“每天早上,我都要到這里走一走,看看這里的猴子,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今年剛退休的于阿姨早晨都會在黔靈山公園鍛煉,用她的話來說,每天的好心情就從呼吸黔靈山新鮮的空氣開始,非常幸福。
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貴陽依舊保留著5500多畝的生態濕地,像黔靈山公園這樣的城市天然氧吧貴陽市有400多個,未來還將達到1000多處。
近年來,貴陽市以實施“千園之城”建設為抓手,著力構建“布局均衡、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環境優美、貼近生活、服務群眾”的城市公園體系,為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提供了強力支撐。據統計,2015年到2017年貴陽市積極采取本級財政投入、整合部門資金、PPP融資、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等方式籌措資金,累計投入“千園之城”建設資金達198.30億元。
通往銅仁江口縣的高速公路旁,一塊白底紅字的標語十分搶眼——國家碳匯城市江口歡迎您。
“碳匯城市”,簡單說,是國際社會為應對氣候變化,利用森林覆蓋率高、碳吸收能力大、工礦企業少的優勢,讓市民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尊重自然格局、文化傳承創新的城市。
住在黔南州福泉市陸坪鎮香坪村的王才權每天都要到他的林地里轉幾圈。“以前都不怎么照看這幾畝林地,任由它們生長。”王才權望著自家林地說,“但是現在這片林子成為了我家增收的‘金樹林’。”
“野樹”到“金樹”的華麗轉身發生在今年4月,香坪村成為黔南州首批單株林業碳匯精準扶貧試點之一,香坪村102戶精準貧困戶的林地全部納入林業碳匯精準扶貧項目。
什么是單株碳匯精準扶貧?一棵樹能幫助貧困戶增收嗎?
碳匯指的是森林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單株碳匯精準扶貧是把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的每一棵樹編上身份證號,按照科學的方法測算出碳匯量,拍好照片上傳到貴州省單株碳匯精準扶貧平臺面向社會進行銷售,通過“點對點”的方式將購買林木二氧化碳的資金全部匯入對應貧困戶的賬戶,以幫助深度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增加收入,且不影響貧困戶對林地的使用和收入。

單株碳匯精準扶貧通過“點對點”的方式將購買林木二氧化碳的資金全部匯入對應貧困戶的賬戶,幫助深度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增加收入。圖為安順市平壩區齊伯鎮關口村已掛牌樹木。(貴州省發改委供圖)
“我們將互聯網、生態建設、精準扶貧三者結合起來,探索精準扶貧的新模式。”貴州省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處處長付野秋說,“每年樹木都可以賣碳匯量,這是一個持續的扶貧,可以有效防止返貧。”
按照國家造林技術規程,每棵樹的碳匯量價值3元,種植碳匯林兩畝,貧困戶每年就將增收1300多元。
目前,包括安順市鎮寧自治縣革利鄉革幫村、黔南州福泉市陸坪鎮香坪村等共8個市州的九個深度貧困村,已經啟動貴州省單株碳匯扶貧試點項目開發,10個深度貧困村單株碳匯扶貧項目將于近期啟動開發,未來預計覆蓋全省200個深度貧困村。
“現在我們村有100多戶貧困戶,單株碳匯這個項目直接可以為我們村的貧困戶每年產生28萬元左右的經濟收益。”革幫村副主任汪佳峰說,“未來,我們更應該積極地去保護目前所有的森林,更積極地去植樹造林。”

今年5月中旬,有著興義市“后花園”之稱的貴州醇風景區通過專家評審,成功入列2018年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名單。通過近兩年的提級改造,貴州醇風景區的總占地面積已達2047畝,景區資源新增了主題花海、蘑菇街、夢幻王國等多個景點,園區的功能性和體驗感也得到明顯提升。華麗蛻變后的“貴醇園”正吸引著眾多市民前來游園賞花。正在景區游覽的興義市民劉慧榮說:“這里進行改造升級以后,設施相比過去齊全多了,花草叢生、處處是景。”
這幾年,為在中遠期實現國家公園城市目標,著力建設國際山地旅游城市,興義市除了在打造綜合公園上做文章,還在整個城區均衡布局社區公園。
位于新老城區結合部的滴水社區,由于城市擴容,存在公園綠地缺失的問題。2017年,興義市斥資3億多元,將原來坐落于此的污水處理廠挪到了地下,在地上建起了林木蔥蘢、景色幽雅的社區公園。
污水處理廠整個廠區設備“深藏”于社區公園地下,這樣的設計有效利用了土地資源,實現了社區居民推窗見綠、出門進園的美好愿望。
近年來,貴州根據“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特點,形成了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城市布局,大力營造了一批山水城市、綠色小鎮、美麗鄉村,山水、田園、城鎮、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盛夏時節,畢節市65歲的王全書和老伴從不遠處的家中,步行十多分鐘至七星關區德溪濕地公園內,賞花看景的同時,還情不自禁念起了古詩。他感慨地說,現在的城市建設既看得見山,又望得見水,還記得住鄉愁。
與王全書有相同感受的,還有在廣州打工多年的張靜。回到畢節,她驚訝地說:“沒想到短短幾年,我的家鄉就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這次回來我決定不往外跑了,安心留下來找份工作。”
按照“城鄉一體化、資源共享化、社會和諧化、環境友好化”的指導思想,畢節市以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為引領,堅持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為核心,深入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目前,畢節市城鎮化率提高到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