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王小婷
貴州堅決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呵護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5月18日至19日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要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首批國家級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積極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呵護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
4月25日,貴安新區發布信息:按照建設計劃,月亮湖公園和星月湖公園將在今年國慶黃金周開門迎客。
月亮湖公園位于馬場河與車田河水系交匯的樞紐,是新區綜合性的生態地標公園,也是新區打造的環城水系及“十河百湖千塘”生態體系的核心。公園最大的亮點是雨水回收系統,這個系統以海綿城市建設“滲、滯、蓄、凈、用、排”六字方針為設計理念,構建了下滲系統、徑流控制系統、截污系統和雨水利用系統。其中,下滲系統和徑流控制系統實現了自然降雨的有效下滲和地下水的有效補給,通過對降雨的蓄積、滯緩,以提高重要地段應對極端降雨的能力。而截污系統和雨水利用系統則實現了對雨水的初步凈化,確保月亮湖水質安全,并可通過雨水回收利用達到減少市政用水量的目的。
此外,按照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貴州要求把不適宜耕種的或者對生態環境造成重大危害的陡坡耕地、嚴重沙化耕地和對水質有可能造成污染的重要水源地及周邊耕地進行退耕還林還草。
“治水護山”換來了“綠水青山”。近年來,作為國家級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緊緊圍繞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著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全面落實“河長制”,全力構筑兩江上游綠色屏障。目前,全省森林覆蓋率提高至55.3%,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100%。

多彩貴州,展示貴州生態文明的風貌;而天人相宜,則展示了貴州生態文明的價值。圖為錦屏縣山環水繞古木蔭蔽的文斗苗寨。(錦屏縣委宣傳部供圖)
2017年12月,國家統計局對外發布了《2016年生態文明建設年度評價結果公報》,結果顯示,貴州公眾生態環境滿意程度排名全國第二位、綠色發展指數排名全國第17位。
貴州作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棲居地,在人與自然如何相處的問題上,各民族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智慧,并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表現形態。
每年谷雨節前后,黔東南州從江縣農人勞作的身影就會出現在層層的梯田里。由于人均耕地少,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千百年來,當地群眾一直延續著在稻田中養魚養鴨的傳統耕作。這種方式節省了土地資源,實現了天然的立體農業生產,有效緩解了人地矛盾。同時,稻魚鴨還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調節氣體、保持水土和涵養水源等生態功能。
而在山體坡面的叢林中修建稻田,也為森林生態系統插入了濕地生態系統:白天溫度升高,稻田中的水蒸氣進入大氣,卻因森林生態系統的阻擋沒有流失,當夜間降溫時再凝結為露水或霧水,回落到稻田中;在森林與田地過渡的地段,人為預留5至7米不等的“淺草帶”,可以降低地表徑流速度,使流水攜帶的泥沙就地沉積,緩沖泥石流和山洪對稻田的危害;組成防護林帶的樹木通常都是當地精心挑選出的耐濕樹種,如楊梅、野生獼猴桃等樹種,在山高坡陡的環境下,這樣的防護林對水土流失、泥石流等都起到有效的防范作用。
稻田生態系統使得本來僅限于江河地帶的生物群落轉移至高海拔地區,提升了山區生物物種的多樣化水平,使侗族地區的森林生態系統與稻田生態系統共同存在、緊密聯系、相互支持。
散落在貴州大山深處依山而建的吊腳樓,就地取材的石板房,與氣候生態緊密相關的飲食文化、醫藥文化等等都是被世代遵循的。
“支撐貴州生態文明的基石,不僅是綠水青山的多彩秀美,還有天人相宜的人文智慧。”貴州師范大學中國南方喀斯特學院教授、博士任曉冬表示,在長期的自然資源利用和保護過程中,有效的鄉土知識被積累起來,鄉土知識又成為自然資源保護的重要條件。具體來說,這包括了長期自然資源利用、管理和保護過程中形成的物質文化,傳統的管理、保護制度以及精神上的遺產。
2017年,在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布的全國第一批綠色村莊中,錦屏縣文斗村位列其中。大山深處的文斗村“栽樹、護樹、賣樹、栽樹”循環發展、保護生態的優良習俗,已根植在文斗人的血脈深處。
“娶一個媳婦、修一段路,生一個孩子、栽一棵樹。”現年84歲的文斗村村民姜高松告訴記者。在文斗村民看來,樹木、環境、生態等自然物、自然力是具有生命、意志和偉大能力的對象。
金沙縣平壩鄉的苗族,在植樹育林中,不除草,不清理林地,不挖翻土壤,不購買苗木,而是在原有的山林中移植幼樹苗。
貴州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研究員楊培德認為貴州由于“高低物候別,十里不同天”的地理環境,各族先民在生活實踐中分別建構了自己的一整套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大家彼此互相依存的鄉土知識體系。多彩貴州,展示貴州生態文明的風貌;而天人相宜,則展示了貴州生態文明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