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維為

張維為:
政治學家、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國家高端智庫理事會理事
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沉重代價往往就是環境的惡化,過去40年我們的經濟高速發展帶來了環境問題,形勢相當嚴峻,這關系到中華民族未來的生存和發展。中國也曾希望能夠避免西方工業化國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后來的實踐證明,我們還是沒有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這可能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歷史宿命。
近年來,貴州較好地實踐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述,守住了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走出了一條經濟與生態“雙贏”的道路。早在10多年前,我曾提出環境污染相當程度上與我們的發展模式有關,而解決環境污染問題,要靠我們發展模式的完善,靠我們的體制改革和創新,而不是推倒重來。
那時候我就在思考,我們常說干部的考核指標只看GDP,結果造成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那么,我們何不在干部考核項目中融入環保的內容,并且加大這部分內容在考核體系中的力度,這就可能大大推動我們的環保事業。當時有人開玩笑說我們如果能夠像抓計劃生育那樣抓環保,一定能夠解決中國的環保問題,這個觀點有一定道理。
如今再到貴州,我發現生態考核這樣的思路已經切實融入了貴州的經濟社會發展指標中。2014年,貴州在全國率先啟動了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工作,如此一來,林木生長、栽植情況這樣的細節指標也被納入考核范圍,領導干部保護自然資源資產意識逐漸增強,部署建設項目時更加考慮生態因素。如今這樣的“貴州經驗”已經在全國推廣,中辦國辦也于去年印發了《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規定(試行)》。自去年貴州發布《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試行)》后,充分發揮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的綠色“指揮棒”作用,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由“軟約束”變成“硬杠杠”,將利劍插入生態文明領域,為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夯實基礎。
“生態文明”的提出無疑是中國發展模式的一大進步,環保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環保意識反映了個人修養,也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明水準。一個人吃完水果把果皮扔到垃圾桶,而不是扔在馬路上,就體現了這個人的文化素養。一個家庭耐心地把垃圾分開,裝入不同的垃圾箱,這是一個家庭文化的提升。環保可以使我們民族形成一種更精致、更有品位的生活方式。如果我們能以環保為契機,推動有個性有品位的環保生活方式,這將有助于改造我們現在崇尚奢華的社會風氣、有助于提高我們全民族的文化修養和素質。
生態文明建設是對中國發展模式的又一次考驗,但生態文明建設可以是有序政治改革的一個切入點、一塊試驗田。同時,生態文明建設能推動傳統產業的改造,也能催生很多新產業,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作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之一,2017年貴州綠色經濟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7%,這無疑說明了環保也很有市場。貴州應該抓住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義無反顧地走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之路,為中國甚至世界帶來新的驚喜。
貴州發展較晚,很多人曾經把“貴州”和“落后”聯系起來,如今這樣的觀念已經過時了。貴州把青山綠水保留了下來,形成了后發優勢,如今生態和大數據已經成為貴州的名片,每年的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和數博會讓世界見證了貴州發展帶來的“貴州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