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馬丹
畢節森林覆蓋率從1988年的14.94%增長到2017年的52.8%,每年增加1.3個百分點,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畢節試驗區位于貴州西北部,與川、滇兩省接壤,是全國第一個喀斯特地區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畢節試驗區建立以來,在黨中央親切關懷下,在貴州歷屆省委省政府直接領導下,畢節人民艱苦創業、繼續奮斗,逐步走出了經濟貧困、生態惡化、人口膨脹的狀況,在開發扶貧和生態建設方面取得巨大成效,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大功夫,試驗區努力實現了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在30年來的改革發展歷程中,畢節“探索新經驗、闖出新路子”,開啟了治山治水治貧的偉大征程,試驗區腳步不停,發展初心不變,奮斗姿態不止。30年的生態建設成果,為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闖出一條新路子。畢節森林覆蓋率從1988年的14.94%增長到2017年的52.8%,每年增加1.3個百分點,成效十分顯著。
山更綠。畢節通過實施“3356”“長防”“長治”“水保”“天保”、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理等工程,大力推進“綠色畢節行動”,森林面積從試驗區成立之初的601.8萬畝增加到如今的2127萬畝,城市綠化率從9%提高到35%,治理石漠化1203平方公里、減少水土流失8834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從14.9%增長到52.8%,徹底走出了“越墾越窮”的生態惡化怪圈,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被定為“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全國林業生態建設示范區”,為構筑長江、珠江上游生態屏障發揮了積極作用。如今的畢節,崇山峻嶺依舊,山川秀美,滿目青翠,到處鳥語花香。

水更清。草海“人鳥爭地”的局面顯著改善,水質變好,鳥類種類增加至246種,每年到草海越冬的候鳥達10萬余只。畢節全面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出臺《畢節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大力推動水源地保護工程,推行“河長制”“湖長制”管理,建成河流水質自動監測站11個,建成污水處理廠67座,實現了縣城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城鎮污水處理率達90%,境內52個河流斷面優良水質比例達98%以上,千人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2017年,全市3個國控、16個省控斷面水質達標率均為100%;縣城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33個市控斷面水質達標率為97.2%。當前的畢節,不僅讓群眾喝上了干凈水、放心水,還為下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生態環保貢獻。
天更藍。試驗區人民持續打好藍天保衛戰,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徹底取締土法煉鋅、煉焦、煉硫,重點加強水泥、化工、煤礦、火電等工業企業污染防治,強化道路和礦山揚塵治理,推進機動車污染治理,注重建筑工地揚塵整治,全面取締黃標車和老舊車,環境空氣質量持續向好,2017年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6.2%,所有縣城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均在94%以上。當前的畢節,空氣清新,天氣涼爽,被譽為“天然大氧吧”“天然大空調”。
地更潔。深入開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動,對原煉鋅區污染較重的赫章、威寧、七星關3個縣(區)33個鄉鎮進行重點防控,全面完成煉鋅廢渣治理;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廣測土配方施肥5449萬畝,完成耕地質量保護提升96萬畝,實現城鄉醫療機構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全覆蓋,農藥使用量大幅下降,獲無公害認證272個、有機認證36個、地標認證30個、綠色食品認證8個;加強環保設施建設,建成城鎮生活垃圾填埋場10座、垃圾中轉站80座,啟動4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今天的畢節,徹底改變了昔日“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上個廁所沒辦法”的境況。
人更富。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動扶貧開發與生態建設相協調、脫貧致富與可持續發展相促進,實現了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畢節市依托資源優勢,發展效益較好的經濟林,把發展經濟林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助推脫貧攻堅的重要生態產業來推動,在山腰利用坡耕地退耕種植經濟林,重點打造以核桃、茶葉、櫻桃、刺梨、油茶、皂角、蘋果、竹產業、花卉苗木和其他精品果業為主的“十大林業產業”。連片種植經濟林達393萬畝,人均擁有經濟林0.4畝以上。2017年,全市林業產值達251億元、森林生態旅游收入66億元,既綠化了山川,也富裕了群眾,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