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唐軍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袁紹陽
黔南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始終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緊盯百姓富和生態美的目標,不斷擦亮“生態之州”底色,努力提高“幸福黔南”成色。
近年來,黔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謀發展的根本準則,著力打造“生態之州·幸福黔南”品牌。
思路一變天地寬,綠色發展成效顯。黔南大地的碧波林海、神韻濕地榮膺貴州省“最美森林·最美濕地”評選第一名,濕地公園、森林公園數量位居全省第一;森林覆蓋率達到63.2%,位居全省第二,高于全省近8個百分點,高于全國逾41個百分點,黔南林業總產值突破266億元;中國經濟林協會刺梨分會成功落戶黔南,首屆中國刺梨產業發展論壇在都勻舉辦;成功取得2019年第29屆中國蘭花博覽會、2020年第4屆中國綠化博覽會的承辦權。
黔南州委書記唐德智說:“近年來,黔南始終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緊盯百姓富和生態美的目標,不斷擦亮‘生態之州’的底色,努力提高‘幸福黔南’的成色,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指示精神,加快打造民族地區創新發展先行示范區。”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如何處理人類生產與自然環境關系的認識論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體現出習近平總書記作為人民領袖的深厚民生情懷和強烈責任擔當,為黔南州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2015年以來,黔南州在“生態美、百姓富、林業興”發展目標和“守底線、建金山、創品牌”發展定位統攬下,以實施“綠色黔南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為主要抓手,大力開展造林綠化,累計投入資金7.17億元,帶動社會資本投入5億元,完成營造林102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15年的57.36%增加到了63.2%,增加了5.84個百分點,培育了林業品牌。
2017年,黔南通過退耕還林、植被恢復費造林等工程項目加大森林資源培育力度的同時,實施林業質量提升工程,制定出臺了《黔南州精準提升造林質量十條措施》,加強營造林全過程的監督管理和督查督導,著力提高造林質量和效益,并探索出了包種苗、包造林、包成活、包管護、包效益的“五包”造林新模式。
為了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黔南建設,黔南州于2017年11月印發了《美麗黔南林業提質增效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計劃推進千里多彩生態廊道建設,建成10萬畝彩色景觀林,打造100個多彩森林村寨,提升十大景區景觀質量;計劃將黔南中心城鎮建成區樹冠覆蓋率提高到35%以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提高到9平方米以上,鄉鎮政府駐地綠化覆蓋率提高到35%以上;將黔南建設成為國家森林城市、將12縣(市)建設成為省級森林城市,進而提高黔南林業生態品質和提升林業生態顏值。
生態建設是黔南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黔南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黔南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全過程,逐步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和諧共生的新路。
黔南州高度重視林業產業發展,分別印發了《關于加快茶產業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快刺梨產業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快林業經濟發展的意見》等文件,從頂層設計上為林業產業發展提供政策、組織、資金等保障,使得原本由部門推動的茶葉、刺梨等產業上升為州委、州政府的戰略發展產業,刺梨累計種植面積已達70萬畝,占全省一半以上,刺梨綜合產值15億元,黔南的刺梨產業已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發展的領軍者。

生態建設是黔南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圖為都勻東部新城杉木湖風光。(盧桃 /攝)
黔南還以“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為指導理念,以“三變”改革為引領,以新型經營主體為紐帶,大力構建區域生態安全屏障,打造全域多彩生態景觀。緊緊圍繞全省“十大林業產業基地”建設目標,因地制宜發展刺梨、特色商品林、林下經濟、花卉苗木、森林康養“五大產業”,不斷使“綠色生態”釋放“紅色福利”。
目前,通過發展“五大產業”,使全州農村人口人均純收入來自林業部分由938元增加到2000元以上,讓老百姓在生態保護、生態建設中得到了更多實惠,提升其參與生態保護、生態建設的積極性。
此外,改革開放40年來,黔南林業產業種植基地發展到500多萬畝,野生動物訓養50萬只,林業龍頭企業400多家,有龍里黔中家具板材產業園等10大林產園區,“中國刺梨之鄉”“中國金錢桔之鄉”等10多個農林國家級保護品牌和地理標志。
2018年,預計全州林業總產值330億元、農民人均9428元,分別比1978年的1722萬元、6.2元增長1916倍和1520倍,黔南生態優勢逐步轉化為經濟優勢,林業正逐步讓黔南各族群眾的生活更加美好。
近年來,黔南將生態文化作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創新、制度規約、行為典范和物質文化,并通過教化、規制、示范、樣板等進行生態文化培育,茶博會、刺梨花節的舉辦和綠博會的承辦等,為推進黔南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系統的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支撐,不斷提升了全州的生態文明水平。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如何統籌脫貧攻堅與生態建設互促互贏,提升林業精準扶貧成效,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是黔南決策層一直思考的問題。
為此,黔南充分發揮林業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黔南州林業局落實了黨組書記、局長為脫貧攻堅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制,建立了班子成員和各科室包保督查指導工作機制,層層簽訂責任狀,落實扶貧責任。此外,定期開展林業扶貧重點工作督查指導,科學編制了《黔南州林業脫貧攻堅三年行動計劃》和《深度貧困地區林業脫貧攻堅三年行動計劃》。2017年,黔南在貧困區域新增刺梨種植15萬畝、特色經果林種植45萬畝,落實養蜂、食用菌等林下經濟扶貧資金130萬元。
黔南認真開展生態護林員聘用和管理工作,建檔立卡貧困生態護林員實現0.72萬戶2.8萬余人精準脫貧,通過生態護林員補助、公益林補償、退耕還林補助等兌現補助資金38430萬元,惠及貧困農戶76664戶,戶均獲得現金補助5012元。累計兌現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達5億元,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36萬畝,貧困人口從林業獲得的扶持項目資金達3億余元,帶動5萬貧困戶20萬人精準脫貧。
值得一提的是,黔南依托優勢自然資源,大力發展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產業。2017年,全州共投入森林旅游建設資金達39億元,接待游客1800萬人次,森林旅游綜合收入106億元,突破百億大關,有力助推困難群眾實現多元化增收。
“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黔南是黔南各級黨委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將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貴州南部建設得更加美麗,推動黔南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黔南州委副書記、州長吳勝華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