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陳剛 文葉飛

落霞與孤鶩齊飛。圖為思南縣烏江濕地公園白鷺湖風光。(任志平 / 攝)
綠色發展,知行合一,銅仁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生態文明理念。
山上山下綠似海,青山綠水迎客來。夏日,走進銅仁市江口縣梵凈山麓,青山流翠,綠水淙淙,步步皆景,令人陶醉。
近年來,銅仁市委、市政府嚴格按照省委對銅仁的科學定位,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態牌,奮力創建綠色發展先行示范區。
“生態是銅仁市最寶貴的財富。”銅仁市委書記陳昌旭說,將繼續實施青山綠水藍天凈土工程,加快綠色家園的建設,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城市、鄉村更美好。
歷屆梵凈山生態文明和佛教文化論壇上,所形成的12條“梵凈山共識”,極大地提升了梵凈山及銅仁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有力推動了文化旅游產業轉型升級。
不止于發聲。綠色發展,知行合一,銅仁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生態文明理念。
走進銅仁市大龍經濟開發區,人行道旁綠樹成蔭,主干道上車水馬龍。大龍華電發電廠內,兩根管道從生產車間一路延伸至一墻之隔的大龍匯成新材料公司,一根管道輸送的是二氧化硫尾氣,尾氣與公司收集的錳渣發生反應,生成高純硫酸錳;另一根管道輸送的是蒸汽,為公司提供熱能。同處開發區的紅星錳業,同樣引入發電廠的蒸汽作為熱能。
自2014年成功創建國家級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以來,大龍經濟開發區率先實現內外循環,做到了“把廢水提純,把廢氣全部用光,把廢渣吃干榨盡”。
園區吸廢吃渣還一度“吃不飽”,又“吃干凈”周邊省份的“三廢”。如今的大龍經濟開發區,循環化改造項目成為一大亮點。
大龍經濟開發區的綠色轉身,是銅仁堅定走綠色發展之路的一個縮影。
作為武陵山脈的主峰,梵凈山是地球同緯度地區唯一的綠洲。是世界重要保護區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區網成員之一。作為銅仁核心生態資源的梵凈山,正成為全市發展的戰略資源,有效撬動市場資源、吸引各方關注、匯聚發展要素,占領綠色發展高地。
銅仁市堅持以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石漠化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為抓手,加快推進綠色銅仁建設,大力實施全域綠化“六綠”三年攻堅行動,全市國土綠化進程全面加快,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實現了森林面積、活立木蓄積、森林覆蓋率三個同步增長。
以梵凈山為例,其森林覆蓋率超過95%,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最高值達12萬個/立方厘米,山泉水清冽甘甜。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0.1%,居全省第三位。空氣優良率達97%。
在印江自治縣朗溪鎮昔蒲村,石漠化面積曾達5000畝,如何改寫窮山惡水的景象,讓群眾真正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
“生態脆弱,就要先修復好。”昔蒲村黨支部書記田井付介紹,既要發展,更要保護生態。
數載艱辛植綠、播綠、護綠,如今昔蒲村90%以上的貧瘠地種上經果林,曾經瘠薄的石山荒山變成了花果滿山的連片翠綠風景帶。“經果林種植達3000多畝,去年總產值為13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達1萬元。”田井付自豪地說。
同樣是印江自治縣的纏溪鎮湄沱村,夏日清晨,國茶園基地,云霧繚繞,鳥語花香。采完春茶,村支書李文志正忙著組織村民采摘夏茶。今年茶葉下樹率能達80%,是往年的兩倍。
昔日湄沱村,與大多深山村寨無兩樣,無外乎“荒”“窮”。
數年來李文志帶領群眾發展茶產業,不僅讓昔日荒坡地披上了綠裝,還為群眾攢下了一座金山。如今的湄沱村,戶戶人均純收入上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茶產業專業村。
綠色,孕育生機。生態為重,綠色發展,是銅仁打好生態牌的路徑選擇。
正是看中家鄉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在外創業前景向好的楊秀萍于2012年回鄉創業,在閔孝鎮平寨村成立貴州江口綠源水產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冷水魚養殖。
因水質優良,原生態養殖,公司所產冷水魚一經上市,贏得消費者認可。目前,江口綠源水產公司已發展成為貴州省規模最大、標準化程度最高的冷水魚養殖基地,年出產商品冷水魚達500噸,生產冷水魚幼苗300萬尾,實現產值2000余萬元。
對茶園基地異常挑剔的貴茶集團,同樣看中銅仁良好的生態環境,于2017年在江口縣投建第一條抹茶生產線。
“銅仁生態環境得天獨厚,是盛產茶葉的好地方,所產茶葉茶多酚、氨基酸含量較高,非常適合生產優質抹茶。”貴茶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清爽說,“打造抹茶之都,江口有底氣。”
梵天凈土,桃源銅仁,天生麗質,自然渾成。
銅仁市堅持“一手抓保護,一手抓治理”,以雙手“彈鋼琴”方式推進生態建設。制定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先后編制《銅仁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14-2025)》和《銅仁市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等,列出全市禁止開發區域38處。
把以梵凈山為龍頭的自然生態保護工作放在市級戰略層面進行統籌,采取最嚴格的措施保護梵凈山,啟動梵凈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程。
探索完善生態考評體系,落實“生態紅線”,把森林覆蓋率、污染物排放降低率、能耗系數下降率等生態指標納入干部績效考核內容。實行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干部問責制和約談制度。
立法保護銅仁“母親河”錦江……重拳頻出,招招見實效。
在梵凈山西麓,印江木黃高石坎林場,以86歲的老黨員羅運仙老人為代表的8位護林員,用半個世紀的堅守,種綠、護綠,讓1萬多畝荒山變成林海。林木的直接經濟價值達上億元。
在碧江經開區,“農夫山泉”生產線上,生態水眨眼加工成一瓶瓶礦泉水,進入全國各地市場。
農夫山泉在銅仁市年產100萬噸天然飲用水,年產值約10億元,利稅約2億元,解決當地上千人就業。
除了農夫山泉,天士力、康師傅、華潤怡寶等知名飲用水企業集團也“聞”水而來。
從昔蒲村的“點土成金”,到梵凈山的“水淌銀”,綠色成了生態銅仁的最大經濟發展支撐。與之相伴而來的是旅游大發展。
山水成景。旅游,是銅仁最綠色的生態經濟發動機。
夏日夜晚,梵凈山下,寨沙侗寨人流涌動,篝火閃耀,侗歌飄蕩。村民夏德發在金融扶貧的支持下,開起了農家樂“順康侗莊”。“一年下來毛收入10多萬元。”夏德發說。
如今在寨沙,60多戶人家,幾乎家家都吃旅游飯。
寨沙侗寨背靠“金山”趟出了脫貧致富小康路。無獨有偶,德江高家灣村、煎茶鎮新場社區,沿河南莊村、思南郝家灣村等無不是依靠綠水青山,讓百姓過上了好日子。
銅仁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少榮說,銅仁是黔東武陵綠色生態屏障,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將奮力推進綠色生態城市發展,把銅仁打造成為標桿性的綠色生態發展示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