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文葉飛 陳剛 通訊員 / 田茂瑜
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堅持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既要加速發展,更要綠色發展;既要同步小康,更要生態健康。
作為全省石漠化較為嚴重的地區,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把生態作為一切工作重要考量,本著抓生態就是抓發展的理念,探索石漠化地區、深度貧困地區的綠色發展路徑。
站在海拔990多米的沿河自治縣曉景鄉管家蓋峰頂上,涼風習習、空氣清新,4000多畝茶區盡收眼底。貴州韻茗春茶葉有限公司總經理馮時高正在組織村民采摘,一派繁忙景象。
“好山好水,出一方好茶。”馮時高說,我們這里環境好,沒有污染,常年高山云霧繚繞,是最干凈的茶,市場緊俏得很,供不應求。
去年,馮時高所經營的公司加工黃金葉、白茶等高端茶葉1000余斤,產值500萬元,解決村民就近就業千余人次,發放勞務工資高達百萬元。
沙子街道辦事處魚塘村,今年剛種下了空心李、南瓜,長勢喜人。
貴州識禮公司看準魚塘村的氣候優勢,投資生態農業,近千畝的空心李下套種南瓜,長短結合,村民土地流轉收租金,或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或企業收股金,入企務工掙薪金。
在沿河自治縣,管家蓋上茶葉基地、紅巖村、魚塘村的綠色實踐,既能治理石漠化難題,又能綠山富民,成為全省1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石漠化極為嚴重的沿河選擇。
“沿河成為銅仁市唯一一個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區,沿河的未來,就是堅持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既要加速發展,更要綠色發展;既要同步小康,更要生態健康的理念;建成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生態安全保障區、生態文化展示區、休閑度假養生區的‘四區’新沿河。”沿河自治縣委書記任廷浬說。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這個國家大戰略,沿河不但不能缺位,更要主動作為。”沿河自治縣委副書記、縣長何支剛的話擲地有聲,立足縣情最大實際,打好生態牌,織綠、護綠、用綠,讓廣大群眾在綠色發展中脫貧致富奔小康。
今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座談會上指出,新形勢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關鍵是要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等關系,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加強改革創新、戰略統籌、規劃引導,使長江經濟帶成為引領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牢牢把握“五個關系”,成為沿河縣委、政府一班人踐行生態綠色發展,帶領山區群眾走上生態脫貧致富路的法寶。
2016年,沿河自治縣以地方立法形式,確定每年6月9日為縣生態日,是全省率先設立縣級生態日的自治縣,也是全國設立生態日的兩個縣級之一。
圍繞著力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發展戰略,沿河從機制優化、產業布局等方面展開探索,及時編制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建立排污許可、環境風險防范和應急處置機制,配套制定《生態文明環境保護條例》《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干部約談問責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著力打造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對森林、山嶺、荒地等自然生態空間統一進行確權登記,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切實堵住農村生態破壞源頭。
同時,通過生態移民搬遷,沿河自治縣近8萬名群眾告別了世代艱苦生活的惡劣環境,開啟幸福新生活。與之對應的是,大批群眾的搬遷,大片本就脆弱的土地得以退耕還林,休養生息。昔日光禿禿的石旮旯長出了綠色,滿山有了綠的希望。

沿河自治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題,在石漠化土地上做生態大文章。圖為游客在沙子街道南莊村空心李果園采摘鮮果。(黃慶松 / 攝)
沿河自治縣圍繞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綠色健康產業基地、中國優秀旅游目的地,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題,優化布局,在石漠化土地上做生態大文章,打出五張產業牌:以空心李為主的經果林,以鐵皮石斛為主的中藥材,以黑山羊為主的生態畜牧養殖,以千年古茶為主的茶產業,以大健康為主的文化康養旅游業。
沿河堅持“名鄉產名茶、名茶創品牌、品牌顯名茶”戰略,以規模化、規范化、標準化生態茶園建設為重點,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生態茶產業規模效應不斷凸顯,品牌知名度逐步打響。截至目前,全縣建成生態茶園23.7萬畝,其中投產茶園15.02萬畝,覆蓋20個鄉鎮(街道)156個行政村1.58萬戶6.58萬人,建成塘壩、新景、客田、黃土、譙家5個萬畝茶鄉,建成24個千畝茶村、76個百畝茶戶;全縣茶葉品種較為知名的有千年古茶、福鼎大白、安吉白茶、黃金芽等10余種;現有茶葉經營主體76家,擁有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24家、種茶大戶568家;茶葉產值高達10億元。茶產業正成為沿河脫貧攻堅的第一“引擎”。
沿河是中國白山羊之鄉,有兩千多年的白山羊養殖史,“吃的是中藥材、喝的是礦泉水”,“優渥”的生活環境讓其肉質鮮嫩,膻味輕,營養價值高。截至目前,沿河已建成貴州白山羊原種場2個、擴繁場5個,培育市級畜牧龍頭企業15家、養殖小區304個、專業合作社112個。2017年,全縣存欄羊25.21萬只,出欄肉羊25.88萬只,成為名副其實的10億級產業。
沿河“孕育”著果肉脆嫩、汁多爽口、清香濃甜,被贊譽為“李中茅臺、貢中珍品”的沙子空心李。截止2017年底,全縣建成空心李基地9.28萬畝,覆蓋11個鄉鎮189個行政村,品牌價值超過8億元。全縣建成精品水果基地13.94萬畝,主要水果品種除空心李外,還有櫻桃、枇杷、桃、栽秧李、草莓等,帶動貧困人口5583人脫貧。在以空心李為主導的經果林產業中,10萬畝空心李產業已是成熟產業,成為群眾的“綠色銀行”。
作為貴州省中藥材現代化及生物性保護項目基地,沿河探明已有藥用植物500余種,建成了以鐵皮石斛、青錢柳、白芨、花椒、黃蜀葵和藥賞兩用的玫瑰、菊花等為主的中藥材基地4萬畝,打造了中界、泉壩、黑水等一批生態中藥材示范園區,全縣初步形成了一批區域化、規模化的中藥材生產基地,涌現了一大批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和中藥材種植大戶,著力把中藥材產業打造成全縣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主導產業。到2019年,沿河中藥材種植面積將達到10萬畝,總產值達到4億元以上,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0.6萬人,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沿河自治縣山清水秀、旅游資源豐富,散則各自成景、特色各異,聚則山水相依、美景天成,2013年被授予“最美中國·生態旅游、文化旅游目的地”殊榮,是休閑度假樂園、人居民生福地、投資創業熱土,擁有優美自然景觀、多彩人文景觀、厚重文化底蘊、優越發展條件、新興旅游業態、完備服務體系六個優勢,以溫泉、康養為主導的大健康產業,已成為旅游發展的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