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Julia
近日,一篇名為《習主席的首席翻譯孫寧的學習之路》的文章在家長圈、朋友圈很火,想必大家都想了解的是能成為習大大的首席翻譯,背后到底有什么樣的英語學習秘訣和方法呢,今天,主編Dream Reader就給小伙伴們分享一下《習主席首席翻譯官的英語為啥那么牛!》,希望對各位小伙伴們的英語學習能有所啟發和裨益!
Scene 1:Personal Profile(人物檔案)
Person:Sun Ning
Sexual Distinction:Male
Year of Birth:1981
Birthplace:Jiangsu Province
Post:CTO of Xi Jinping&Li Keqiang
Handsome Index(帥氣指數):★★★★★
Resume(簡歷):
Admitted to Nanjing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in 1993.Recommended to English Department of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o major in oral interpretation.Starting his career as an interpreter in the Translation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in 2003 and began to study abroad on business in Britain in 2004.Has the experience of working as an interpreter of Li Zhaoxing and Yang Jiechi.
Scene 2:English Journey(英語學習歷程)
開始接觸英語是在小學五年級。那時每學完一課,老師會在黑板上寫下生詞的中文,然后找人上去寫英文,完了再帶大家讀一遍。為了不當“出頭鳥”,每到英語課,一向很皮的我總是變得很乖。可這一天終究躲不過,雖然手心寫了“阿姆布熱拉”之類的中文翻譯,可在黑板前吭哧了半天也沒把umbrella拼對。

小學升初中英語考了96,但周圍清一色的滿分讓我抬不起頭來。好在英語要折成20分滿分——加上我語文不錯——才勉強進了外語學校。
外語學校集中了全市的優等生。我的同桌就很厲害——告訴我他有英文名了,叫Superman。但第一節課過后,他終究沒能保住自己的名字。老師給我們取名:我叫Peter,他叫Paul——日后有人調侃:“XX催你還錢,沒錢就找孫寧借”,打成語一個:rob Peter to pay Paul。
這堂課讓我再次感到自己不是學語言的料。同班一個女孩的名字(Laura)我舌頭怎么也繞不過來;課代表名字(Margaret)的拼寫是到初三時才記住的。
Dream Reader說:看孫寧老師的這部分經歷,在開始學英語之際,英語對他也是個難題。但是,曲折的開始并不意味著真的學不好英語。孩子最開始不喜歡英語,英語基礎差,不要擔心。有個好老師很重要,孫寧老師就這樣愛上了英語,逐漸“get on his way”。
孺子不可教,但老師卻有教無類。中學第一位英語老師叫程翠瑛,有近三十年的教齡。程老師要求很嚴,但我們卻很感激她:沒有嚴師,哪來高徒?她上課條理清楚,一絲不茍;課下還主動幫我們答疑,給我們念詩,教我們唱歌。初二寒假前,程老師說下學期不教我們了,我知道當時我的眼里是有淚水的。這就是我愛上英語的第一步,有一位好的啟蒙老師。
磁帶上的那些 “鳥語”,我很快就聽懂是什么了。相信下面幾句在日后外校同學聚會時都會提起并得到大家響應:Meet Sandy and Sue.This is Sue's class.Her teacher's Mr Krisp...這就是被我們簡稱為3L的Look,Listen and Learn!,那代學子心中的經典。
愛屋及烏,我們自然也就崇敬它的編者,一個禿禿的小老頭。數年后某天下午,老先生辭世的消息從收音機里傳來,這才好像真正宣布了那個時代的終結。現在,每當我看見外研社邊老先生的塑像,就會默默祈禱每個剛開始接觸英語的人都能有我這么幸運,有本好的啟蒙教材。
雖然喜歡英語,可高分卻總和我無緣。有半年時間,我的英語成績一直在88到89.5之間徘徊。“Peter,怎么又是 89.5,不能再高,哪怕 0.5 分? ”程老師曾經恨鐵不成鋼地問我。其實,鐵不是剛,不全是因為粗心,也不總是運氣不好,全是因為火候未到。只要點破了那層窗戶紙,就會豁然開朗。
舉個例子,一次考填空,答案是chimney。全班有一半同學都想到了,就是不會拼。拿到卷子我才悟到:原來拼寫多數情況下都是按讀音走的呀!這么簡單的道理,原先怎么沒想到呢?
除了頓悟,還要善于觀察、歸納。語言不是數學,沒有一定之規,但也總有大量例外。但縱使歸納錯了,也是一個收獲,不是嗎?一次測驗,考stop后面跟的動詞形式,當時雖學過like加不定式和動名詞的區別,但沒學過stop加doing,更別說to do,考得有點超前。但我想,既然like有這樣的區分,stop可能也有吧,于是選了to do。試卷發下來,我錯了。但我覺得自己比那些無論是(扔硬幣)蒙對的還是想都不想就填了to do的人都厲害,因為我動了腦筋。雖然我的推斷最后證明是錯的,但通過這么一番類比,我對stop to do和doing的分別印象一定比別人深,這就是收獲。

找到了這樣一個竅門,我以后每次英語都考在九十分以上,再沒有失手過,還時不時拿第一,先是班上的,然后是年級、省市乃至全國。英語學習的輕松,還帶動了我其他課的成績,從“一枝獨秀”到“春色滿園”。
Dream Reader說:愛上英語是第一步,培養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學好英語的下一步。善于思考是學習任何一門學科的秘訣。及時地歸納和總結,在學習的過程中嘗試加入自己的總結,無論對錯都是一種收獲。就好像是自己創作一幅畫作,可能比不上別人的作品,可是正因為是自己做的,所以才無可替代,印象更加深刻。這也是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老師總是強調學生自己整理筆記,準備改錯本的原因。
如果就此以為學英語有捷徑,那就錯了。有的辦法雖然“笨”,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有效果。“笨”辦法有很多,我愿意和大家分享我自己實踐過、確實感到有用的幾種。
一是聽錄音。初中時要求,每篇課文要聽三十遍。我不知道別人有沒有堅持下來,我反正照做了:每天晚上捧著隨身聽(那會兒還沒有復讀機),聽一遍在紙上劃一道杠,直到劃滿六個“正”字。雖然不能說每遍都精神高度集中,但那么多小時聽下來,對語感是一個很大的提高。當然,錄音質量一定要高,最好是英語是母語的人用正常速度錄制的,那種嘩眾取寵的“洋話連篇”之類就像魔咒,聽得越多壞處越大。
二是抄句型。我學3L時,老師上課要大家口頭輪流造句,下課還要付諸筆頭,造一頁紙、大約十來句。我的句型就是這樣學來的,一點秘訣都沒有。當然,抄的時候不能“有手無心”,當時抄錯是要重罰的。
三是默讀。平時做題、溫書(復習)總是喜歡讀出聲來。時間一長竟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獲:語感比同齡人好了許多,應該得益于此。
用功,再加上點巧勁,進步會更快。要善于琢磨,舉一反三。我記性差,不愿背(課文、單詞、語法),就試著多理解,理解了就不用背了。到底是two third還是two thirds,中間有沒有連字符?一般說on Monday,但前面的介詞可不可以拿掉呢?是不是一定得說fish and chips,反過來就不行呢?這些都是我研究的對象。得到了答案還不滿足,總要想一想能不能推廣到其他地方,舉一反三。
做題也一樣,每次都會問自己:出題人想考的是什么?這樣,就不用陷于題海戰術,白白浪費掉寶貴的時間和學英語的興趣。那時只要考英語,前一天我準在家看閑書或溫習其他功課,第二天仍然考第一。
初二上學期,我開始覺得自己上課“吃不飽”,怎么辦?然后就自己“開小灶”。當時廣播里介紹臺灣的一個英語教學節目——Let's Talk in English,心里就癢癢的,也沒管學校只教到一般過去時的規則變化,就“初生牛犢不怕虎”,買了書和磁帶,跟著學了起來。剛開始很吃勁,生詞多,語法沒見過,經常莫明其妙。好在廣播里老師教得耐心,我也學得專心,漸漸地“攔路虎”少了。到了后兩冊,幾乎沒有什么難點,跟復習一樣了。
有了這次經驗,我就一發而不可收,不知天高地厚地學起了Family Album USA。剛開始每課恨不得能有幾十個生詞,正常語速,美國口語不太習慣,有時根本不知所云,別提多郁悶了。但我沒有放棄。單詞多,就一個一個查。一本《新英漢字典》,沒多久邊就被我摸黑了。語速快,就“抓大放小”。很快,我就學進去了,直到不能自拔。
就這樣,學習的勁頭越來越大。但我沒有急躁冒進,而是反省自己:自學沒有老師指點,會不會學得太“油”了?于是想要找本扎實的教材幫自己夯實基礎。恰巧這時中央臺要播“零起點”的《許國璋電視英語》。我沒覺得從頭再學一遍字母、發音是浪費時間,兒時學書法的經歷告訴我,基礎越扎實,日后才能學得越快。整整一年,從ABC到魯濱遜的故事,書上留下了我詳細的筆記,課后習題的答案也密密麻麻地寫在了留白處,到現在都是我輕易不示人的珍藏。
這里要提到許多外國語學校的一個早已不是秘密的法寶:背課文。初中三年,從3L到NCE前兩冊一共360課,我們背了整整三年。古代私塾先生要求童子誦讀先賢哲言,否則就不能掌握祖宗文字;學外語其實也一樣。如果說我現在有什么后悔的話,就是覺得當時背的東西不夠多。
Dream Reader說:學習從無捷徑,尤其是語言的學習。良好的學習方法只是學好英語的“理論”,但是日積月累的苦練,鐵杵成針的信念才能真正地讓我們在“實踐”中進步成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持之以恒是取得成功地唯一途徑。
成功固然值得艷羨,可其身后的辛勤付出卻更值得人敬畏。讀完這一篇文章,所想所得只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受益匪淺。在很多人看來,學習的過程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不想學,學不好,理由總是千奇百怪,紛繁多樣。可是孫寧老師卻難得地將英語本身當成了樂趣的來源,語言是通往世界的一扇窗,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打開它,這難道不是一種幸運么?